激战南阳: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真正转折点,从此摆脱白崇禧魔影

爱百科 229 0

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向来被视作重要的战略转折点。

然而刘邓进入大别山区后,国民党军由桂系大佬白崇禧指挥,向我发动持续“围剿”,一度对我军制造了巨大困难,刘伯承、邓小平不得不分头率领部队转出大别山。直到1948年5月底的南阳(宛东)战役,刘邓大军才算真正摆脱困境,占据了主动权。

一、挺进大别山后的困难处境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区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

一是敌情严重。蒋介石对刘邓大军非常恐慌,1947年11月成立了国防军九江指挥部,让白崇禧坐镇指挥,调集15个整编师(相当于军)共计30万大军,对大别山地区进行清剿。而刘邓大军刚刚经过千里跃进,到达大别山的主力只有14万人,重武器几乎全部丢在了黄泛区,实力远非白崇禧之敌。

二是民情不好。自1946年李先念等率部突围后,国民党当局对大别山地区进行了疯狂镇压,制造白色恐怖,杀了许多革命群众。刘邓大军进入山区后,老百姓怕被报复,有的跑到深山里躲着不见,有的干脆闭门不纳。蒋介石还炮制出一个合村并寨的手段,即把方圆几十里的村子合起来,建一个大的堡寨,共军来时,人和粮都集中到堡寨,用军队看起来,防止共军接近。共军走后,再回到各自的小村,如此反复。这种极端政策几乎令刘邓大军断了炊。

激战南阳: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真正转折点,从此摆脱白崇禧魔影

三是地利不好。大别山离国民党腹心之地太近,国民党军调兵非常方便,而我无城池、无根据地、无后方,整日只能在山里来回跑,遇到敌人重兵集团也不敢迎战,经常避而走之。当地老百姓称之为“跑反”。这进一步削弱了我军的影响力。

四是政策失当。特别是对白区的土改和分浮财过于急躁,部队急于经营好根据地,给机关和后方医院找地方,建立征粮征税体系,结果操之过急,特别是分浮财和打土豪,因为没有充分群众基础,地富恶绅串联群众,背地里说共产党坏话,派流氓分子假装贫农参与分浮财、打土豪,许多财产都又变相回到地主手里。人民群众并没有得到多少,反而在土改和分浮财之后要承担纳粮的责任,引发了很多怨言。

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援引邓小平当年的报告:“在某些地区又过早地实行土地改革,犯了急性病的错误,分浮财的办法,虽然一时可鼓舞贫苦农民的革命热情,但是并不能解决群众多大问题。而且使社会财富过早分散和大量浪费,使军队供应(特别是粮食)发生困难,很快把负担全部加到农民身上……,给开创根据地的工作造成了一些困难,这是一条重要的教训。”

多重压力之下,刘伯承、邓小平被迫把部队分为两部分,减小目标,在大别山高度穿插机动,把精力放在开辟根据地上面。这一时期,军事上基本没有什么好办法,一直被白崇禧指挥的部队追。

最险的一次,刘伯承差点当了胡琏的阶下囚。

1947年12月14日,刘伯承率领部分机关直属队(没有战斗部队),走到河南光山县北向店附近,突然起了大雾,看不清楚远处(也正是这团浓雾救了刘伯承)。一名侦察员到村里侦察,误入一座院子,突然发现有一群国民党兵,双方都互相摸不清虚实,慌忙之下操枪互打。侦察员快速脱身,连对方的番号都没搞清楚,回来后赶紧给刘伯承报告。

激战南阳: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真正转折点,从此摆脱白崇禧魔影

此时另外一名通信员也赶来报告情况。原来他行军中突然发现两个背着卡宾枪的士兵,当时我军武器落后,没有用卡宾枪的,这两人肯定是国军。通信员不动声色,打着哈哈叫他们一起赶路。两个糊涂国军也没仔细盘回通信员,以为是自家人,闷头跟着就走。通信员机智地把他们带到我军住所,将两人俘虏,一审问,才知道是胡琏的整编11师来了。

刘伯承闻讯大惊,他身边当时没有任何作战部队,当务之急就是快跑。于是马上通知机关和直属队,急行军十几里,来到1纵20旅,才算逃脱这场大难。

二、刘伯承争夺主动权

刘邓大军的困难情况,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刘邓首长的请求下,中央同意刘邓大军暂时转出大别山,在河南安徽一带机动,摆脱困境。

1948年2月,刘邓大军主力向北转移。白崇禧仍穷追不舍,五大主力之一胡琏整编11师驻扎于河南中南部,其余部队分布于信阳、南阳、驻马店、漯河等地,企图把刘邓大军圈在大别山区域,切断刘邓和陈谢兵团、陈粟兵团的联系。

如果刘邓大军一直被追着打,那么千里挺进大别山战略中的外线进攻,就不成立了。只有掌握主动权,重新拥有对敌进攻的能力,才叫真正的战略转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怎么办?

军委采纳邓小平、刘伯承、陈赓等指挥员的建议,制定新的方针,既然打不过大股敌人,那就打小股敌人,争取通过高度机动,扯散敌人的大兵团,一次打掉他一个旅两个旅,积小胜成大胜。

刘邓按这个方案执行,没想到,居然行不通。

这个方案在西北战场、华东战场都行得通,包括陈赓本人在晋南消灭天下第一旅,都是贯彻的这种战术,为什么到刘邓这里就行不通了?

并不是刘伯承不会指挥了,而是河南的地理条件与其他战场差别太大。

刘邓大军转出大别山后,活动的区域是广袤的黄淮平原,敌人的机械化、半机械化部队运动得极快,一处有警四处支援,不像鲁中丘陵纵横连绵,国军机械化兵团机动受限。

加之,白崇禧非寻常之辈,很了解刘伯承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的战法特点,要求其麾下部队都以兵团规模行动。

什么是兵团?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军级单位的部队联合起来,国民党军的整编师或军,一般都在1.5万人以上,较强的如五大主力,一个师(军)兵力多达3万人。兵团规模行军,兵力一般在3-6万人。

当时刘邓大军转出大别山,主力部队仅有7万人,装备严重落后于国军,以这样的兵力,要围歼国军的兵团,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非把刘邓留在晋冀鲁豫的主力再调来一部分。

刘伯承很尴尬,形容这种局面为“大的使我吃不消,小的使我吃不着”,迟迟打不了歼灭战,无法摆脱被动局面。

恰在此时,华野方面搞出了新动静。

中央原本要求华野派出主力南渡长江,跃进至苏南、浙江,在蒋管区的心窝里狠狠剜一刀。这个设想过于宏大、大胆、出奇,战略意义自然非同小可,但粟裕反复思考后,向中央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目下条件并不成熟,应当把主力留在江北打大歼灭战。这就是著名的粟裕斗胆直陈事件。

激战南阳: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真正转折点,从此摆脱白崇禧魔影

中央痛快地答应了粟裕的请求,粟裕为了回报中央的信任与关怀,决定在山东再打一个像孟良崮一样的大歼灭战,目标对准了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邱清泉第五军。

粟裕的这一积极行动,立即改变了山东、河南的局势。

邱清泉察觉了粟裕要打他的企图,慌忙发电求救。当时驻扎在河南鄢陵县的胡琏11师准备北上救邱清泉。

如此一来,河南的国民党军南北之间被拉开了距离,出现空档,刘伯承期盼已久的分割包围的机会终于来了。

刘伯承精心策划了一个驻确作战计划,即以一部分兵力佯攻驻马店、确山,这一带与鄢陵距离不远,真正目的在于吸引胡琏南下,以争取在运动中狠狠敲胡琏一下。

如果真的打成了,粟裕在北面干掉第五军,刘伯承在南面干掉整11师,五大主力再干掉两个,中原的局面就全活了。

然而遗憾的是,粟裕、刘伯承的目标都没有完全达成。

三、瘦猫斗巨鼠

为什么没有达成呢?

北面的邱清泉很狡猾,一直高度紧张地盯着我军,没有踏进粟裕的包围圈,粟裕退而求其次,在开封、睢、杞一带,全歼区寿年兵团,这就是著名的豫东战役。

南面的胡琏也没有被调动。

这倒不是胡琏有所警觉,而国民党统帅部认为刘伯承兵微将寡不足为虑,杀鸡用不着牛刀。胡琏仍驻原地,策应北线。至于驻马店、确山,则由张轸率一个兵团前去解围。

张轸是河南籍将领,此公年纪大、学历丰富,在保定军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就学,后来在黄埔军校担任战术总教官,与顾祝同、何应钦等是一个年龄段的人,奈何地非浙江、人非嫡系,在重地域关系、重派系的蒋军序列中,一直算不上什么红人。

这种人能力虽不甚高,但一般都有一个特点,人老奸、马老滑,行事谨慎。白崇禧看中张轸经历丰富,心思细腻,与刘伯承多谋善谋的特点差相仿佛,由他带队去救确山,应属万全之举。

激战南阳: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真正转折点,从此摆脱白崇禧魔影

张轸兵团临时凑了三个师,分别是整编第10、第20、第58师,共约5万多人。3个师分属三个派系。整10师战斗力最强,是陈诚土木系的部队,全美械装备。整20师是川军系统,半美械装备。整58师是龙云的滇军系统。不过这三个师都是较次等的部队,师下只有两个整编旅,兵力比不上真正的主力。

从这个兵力配属上,可以看出白崇禧的小心思。

第一,不愿抢功,3个师没有一个是桂系的,打败了我没责任,打赢了我也不抢功,首功肯定是你陈诚土木系。之所以这么办,是因为白崇禧要示人以无私,好让蒋介石更放心地让他坐镇华中。

第二,轻视刘伯承。不第一时间派胡琏南下,而是派出这样一匹老马,倒像是已在掌握之中。

饶是如此,5万多人,两个弱旅捧着一个中央军精锐师,对刚刚改编成中原野战军的刘邓大军来说,也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形象点说,宛如瘦猫斗巨鼠,主动进攻的一方心有余而力不足。

张轸进兵也极为小心,三个师密集靠拢,不给刘伯承分割包围的机会,步步为营地杀向驻马店。

刘伯承为了坚定张轸进援驻马店的决心,命令陈锡联加强进攻确山,做出一副不拿下确山不罢休的态势。同时又令陈赓兵团的二纵、四纵和华野协同作战的宋时轮十纵,紧急向南阳以东运动,准备和陈锡联两面合围,将张轸兵团包围歼灭。

激战南阳: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真正转折点,从此摆脱白崇禧魔影

白崇禧方面很快察觉情况有异,对陈赓兵团和刘邓联手作战提起了十二分的警惕。

众所周知,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时,陈赓兵团一直在独立作战,活动于晋南、豫西、豫西南,在战略上相对独立。

即使1948年年初刘邓已经危险到千钧一发时,为了使陈赓保持绝对的战略自由,从中央到刘邓首长,都没有把陈赓兵团拉到大别山里,为的就是在大别山域外保持一支威慑力量,使白崇禧有所顾忌。

现在陈赓突然加入战团,意味着刘邓必然转变了以往只跑不打的思路。

白崇禧惊出一身冷汗,如此说来,张轸兵团怕是有危险了。白崇禧立即向蒋介石报告,刘邓主力攻驻马店、确山,似有切断平汉(北平至汉口)铁路线之企图,建议将整编11师南调,会同张轸兵团解救确山之围。蒋当即同意。

准备一桌菜,却来了两个客人,刘伯承一时有点意外。张轸加胡琏,兵力七八万人,中野是十足的瘦猫斗巨鼠。

当然,刘伯承也预留了后招,没被白崇禧搞乱。

四、张轸侥幸脱险

当时的中野部队共有9个纵队,其中有华野陈唐兵团3个纵队临时受刘邓指挥。

刘伯承的围点打援计划只用了6个纵队,还有3个纵队没用。胡琏部队一开动,刘伯承立即令处于空闲状态的3个纵队,在驻马店以北阻击之。

剩余6个纵队仍然东西对进,分别从南阳、驻马店两个方向,呼啸着扑向运动中的张轸兵团。

一切都令中野将士们无比振奋。被敌人追着跑了一年多,没打过一次像样的歼灭战,现在终于可以出一口恶气了。

先说北面阻击胡琏的战斗。胡琏狡猾无比,判断刘伯承真正用意是围城打援,和阻击的中野3个纵队打了1天,发觉对面的战斗意志非常旺盛,远非在大别山时所能比。胡琏感到状况不对,自己手里只有3万人,决难冲过刘伯承的3个纵队,在付出2000多人伤亡后,就此停手不再前进。

张轸此时尚不知道刘伯承的真实意图,率部自南阳向东进发,目标是驻马店、确山。5月28日,其3个师进军至社旗、唐河两县之间的埠口、苗店、兴隆一线。

陈赓兵团的二纵、四纵以及华野宋时轮十纵,在张轸屁股后面尾随而来。由于刘伯承给陈赓下过命令,务必要追上并拖住张轸兵团,不得使其靠近前面路上的一段丘陵区(泌阳县羊册镇有一小片丘陵),以免敌人利用有利地形并里应外合。

激战南阳: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真正转折点,从此摆脱白崇禧魔影

为了实现刘伯承这个意图,陈赓命令四纵拼命强行军追赶张轸,正好在埠口一带追上,双方在埠口激战一夜,周希汉(时任四纵司令员)率两个旅不到2万人对抗敌5万多人,力量上差距较大。

激战一夜后双方各罢手,张轸在埠口没有再动。这时,四纵出了一个严重的漏洞。

原来,从陈赓到周希汉理解刘伯承的意图,都出了差错。

陈赓兵团的主要任务是堵住西面,切断张轸的退路。至于迟滞张轸东进速度,不使其抢占羊册,是次要任务。陈赓、周希汉都把次要任务当成了主要任务,而没有重视掐断张轸的后路。

周希汉感到部队连日奔波,又打了一天,部队伤亡较大,反正迟滞敌人一天的目的已经达成,便命令部队撤出埠口,放开大路,放张轸继续东进。

陈赓也有些想当然,张轸没有了后顾之忧,肯定会继续东进,于是率主力隐蔽行军,赶在张轸之前,抢先到达羊册,准备在那里和陈锡联的西面主力会和,在羊册最后包围张轸。

如果真的成功,我6个纵队近12万兵力围住敌人5万,吃掉张轸不在话下,这将是一次足以和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媲美的辉煌胜利。

然而,出乎陈赓意料的是,张轸不仅没有继续东进,而是掉头往西跑了。

怎么回事呢?

人老奸,马老猾。白崇禧用张轸,算是用对了。

共军在围攻确山,按理说应当重兵云集于该处。怎么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在社旗打了一场,而且番号还是远在南阳后方的陈赓兵团。

张轸立即嗅出异样的味道。他本想联系前方的确山整28师,但双方没有可供通信的渠道。张轸便用无线电话呼叫信阳的五绥区副司令朱其平,打呼确山前线的消息。

朱其平也感到不对劲,在电话中他用日语说,确山共军用于进攻的兵力似乎只有几个团,主力不在那里,建议张轸不要再向东前进,以免落入刘伯承圈套。

张轸、朱其平两人都有日本留学的经历,能用日语对话,从而避免电话被共军监听。张轸同意了朱其平的建议,但生性谨慎的他,在电话中仍用日语说,将继续向东前进,有信心击败共军。

5月31日早晨,就在陈赓在张轸前面布好阵势张网以待时,张轸突然掉头西窜,弄得刘伯承、陈赓瞠目结舌。

西面没有留多少部队,张轸的退路没有切断,口袋阵漏了风了。

陈赓又气又恼又惭愧,马上率军折回去,全力追赶张轸兵团。但为时已晚,只追上张轸兵团中担任后卫任务的整58师183旅,陈赓的火全撒到这个旅头上,将其全部歼灭,毙伤俘敌6000余人,而张轸兵团的其他兵力,全都安全撤回南阳了。

6月3日,南阳战役(因为发生在南阳东部,南阳古称宛城,所以这场战役又称宛东战役)正式结束,刘伯承在向中央军委呈上的报告中不无遗憾地说:可惜没有打好。

南阳东部这场战役,刘伯承设置的很精妙,也很有气魄,以刚从大别山里走出来的疲惫之众,敢于包围敌人大兵团,把敌人吓得远远逃开,可见刘帅军神之称呼,确属名符其实。

战役没有取得全胜,只是打成小胜,未免遗憾。究其原因,中野刚刚成立,欠缺兵团级别的协同作战经验,刘邓主力、陈赓兵团、华野陈士榘唐亮兵团之间,尤其是刘邓和另外两个兵团,配合作战的次数不多,指挥环节出了纰漏,导致一个精心设置的大网漏了风。

不过我们应看到战略层面的重要意义。

中野经此一战,向白崇禧传递出强烈的信号,中野已经恢复了大兵团作战能力,重新拥有包围并歼灭国军兵团级规模部队的本事。白崇禧的几个兵团,再也不敢横冲直撞。

激战南阳: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真正转折点,从此摆脱白崇禧魔影

即使是守坚城的国民党军,也感受到了刘邓大军强烈杀气。张轸退入南阳后,与王凌云整编第9师会和,但感到南阳守不住,不久放弃该城,撤往信阳。

自南阳(宛东)战役后,刘邓大军真正夺回了主动权,彻底摆脱白崇禧的追赶,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进攻。

标签: 白崇禧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