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

爱百科 136 0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政治思想学说十分复杂。其以"仁“为核心,倡导仁者"爱人",提倡"忠恕"之道,强调"复礼“与正名“,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但是亦赞同修正某些古代礼制。

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并总结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及"学"与"思"相结合、不耻下问、温故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授与学习方法。(注:这些方面在现代也是应该考虑和推崇的)。

在文艺思想上,孔子既主张"事君"、"事父“,又要求“怨""刺“腐败政治。其"尽善尽美“论、"辞,达而已矣"的文质兼备论,正确的阐述了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兴、观、群、怨"论,较全面地概括了诗歌的特点和社会作用及价值,对于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也是孔子的三传弟子。

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其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对人民作出了一定的让步。(与孔子不尽相同)。

孟子反对以武力求霸,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其目的虽然仍然是在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但是在当时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同时,孟子也提出了"性善论“,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孟子主张社会分工,却由此导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断言"万物皆备于我“,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一个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颇深。其"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常为后世所称引。

其《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重要的艺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的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来说明复杂的道理。对于后世散文家如: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标签: 孟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