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安好,那还得了?三进帝国坟场的英国如何让阿富汗痛不欲生?

爱百科 106 0

英国,一个号称“神棍”的国家。

你若安好,那还得了?三进帝国坟场的英国如何让阿富汗痛不欲生?

作为偏居一隅的岛国,虽然英国的本土面积虽然并不广阔,但自古以来却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雄心壮志。

事实上,英国也确实做到了,在奥斯曼帝国的盛极一时逼迫西欧各国掀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后,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法国和英国陆续崛起,先后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殖民扩张成绩。

虽然在面积紧凑的欧洲,英国和其他各国空间距离相近,气候条件也高度共鸣,但“岛国”的身份,却给了英国脱颖而出并引领世界历史的可能。

在英国地缘政治学家詹姆斯·费尔格里夫的著作《地理与世界霸权》中,对英伦三岛的崛起有着详细而深刻的论述。

在费尔格里夫看来,岛国被大海四面包围的区位,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首先就意味着较高的安全性。虽然英国在古代也没能避免罗马人、日耳曼人和维京海盗等的入侵,但相比于大陆国家时刻被周边势力尤其是游牧民族威胁的情况,英国可谓相当安全。而海洋在作为屏障的同时也为岛国提供了大量的生产生活资料,大量的海产品弥补了土地产出的不足。

而在大航海时代到来后,四面都是海岸线的岛国又具备了四面出海的极端便利性,使得英国对海洋的理解比其它大陆国家或半海洋国家更加深刻,英国也最终在全球五大洲建立了无比广阔的殖民地,成为比西班牙帝国更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你若安好,那还得了?三进帝国坟场的英国如何让阿富汗痛不欲生?

随着殖民掠夺的深入,英国本土生产资料的产出速度越来越跟不上殖民地市场的需要。再加上岛国人口的膨胀加剧了人口和资源的矛盾,尤其是木材的短缺,使得热能更高的煤炭成为英国的必要资源,在生产力水平越来越难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情况下,英国率先开始了技术革命,以瓦特改良蒸汽机为标志,英国掀起了工业革命的浪潮。

而工业革命在极大地提升英国生产力水平的同时,也给了英国殖民扩张以更强劲的动力,从此英国不再和其他殖民帝国一样以占据交通要道或沿海地区为目标,其魔爪已经情不自禁地开始了向内陆的扩张。

作为内陆国的阿富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劫难逃的。

今天的阿富汗,学名“阿富汗斯坦”,别名“帝国坟场”,是无数帝国心驰神往的打卡地。只不过,别人打卡最多要钱,来阿富汗打卡不仅要留下买路财,而且大概率还会要命。

鉴于阿富汗的知名度实在太高,以至于印度、土耳其这样的“双非”国家,也迫切地想要去阿富汗到此一游,过一把被当成帝国打死的瘾。毕竟“帝国坟场死,做鬼也风流”,能在阿富汗以帝国的名义当场去世,对印度和土耳其这两个志向远大的国家绝对是功德圆满。

不过,帝国坟场虽然听起来令人恐怖阴森,但自古以来却从来没有挡住过步履蹒跚的侵略人。

你若安好,那还得了?三进帝国坟场的英国如何让阿富汗痛不欲生?

从古波斯帝国开始,亚历山大帝国、贵霜帝国、大唐帝国、阿拉伯帝国、花剌子模帝国、蒙古帝国等政权纷至沓来,而后又陆续褪去。

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亚欧大陆上大陆帝国的纵横捭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旋律,自西汉张骞凿空以来逐渐形成的陆上丝绸之路,不仅将亚欧大陆两侧的东亚和西欧紧紧联结了起来,更让中亚、中东、东欧等必经之地受益匪浅,而阿富汗正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不仅带来了东西方宗教民族等文明的碰撞,更直接影响了各方势力的扩张方向。

7世纪上半叶,大唐帝国极端强大,通过猛烈的开疆拓土将疆域拓展到中亚地区,阿富汗东部成为大唐安西都护府的一部分。8世纪中叶唐朝盛极而衰后,阿拉伯帝国随即开始了向东方的猛烈扩张,阿富汗和广大中亚地区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

虽然10世纪唐朝灭亡后,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以及政治经济中心的南北分离,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荒废,海上丝绸之路更加繁荣,阿富汗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逐渐沉沦。但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大陆势力依然强劲,尤其是13世纪蒙古帝国暴风骤雨般的西征,让阿富汗始终成为东西方文明碰撞和融合的舞台,而随着蒙古征服者逐渐接收当地的伊斯兰教文明,被波斯人统治的阿富汗也最终完成了突厥化进程。

你若安好,那还得了?三进帝国坟场的英国如何让阿富汗痛不欲生?

等到15世纪奥斯曼帝国崛起,陆上丝绸之路彻底中断,西欧开始引领大航海时代,英国等近代帝国逐渐掌握了国际社会的主导权,阿富汗终于逐渐摆脱了被东西撕扯的尴尬命运。

但作为名副其实的“四战之地”,阿富汗绝不能祥和安宁,虽然没有了东西的拉扯,但南北的挤压却让阿富汗痛不欲生,而英国就是最用力的那一个。

1747年,阿富汗普什图尼族阿布达里人酋长艾哈迈德趁波斯衰落之际,建立杜兰尼王朝,这是阿富汗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国家。

而早在1600年,第一批英国人就登陆了南亚次大陆,并在随后的几十年时间里陆续击败葡萄牙、尼德兰和法国等“同行”,成为南亚次大陆上最强大的殖民力量。

随着英国的不断扩张,极盛一时的莫卧儿王朝摇摇欲坠,最终在1858年镇压了莫卧儿民族反英大起义后,英国政府取代东印度公司成为南亚次大陆的统治核心,莫卧儿帝国也彻底灭亡。

而在莫卧儿帝国行将就木的时刻,在南亚次大陆占据了绝对优势的英国殖民者已经开始了对阿富汗的觊觎和蚕食。

英国觊觎阿富汗,一方面是因为作为殖民帝国,英国本身就有扩张殖民地的需要;另一方面,此时的沙俄势力已经“熊自北方来”,英国需要构建所谓的“科学边界”保卫英属印度的安全。

你若安好,那还得了?三进帝国坟场的英国如何让阿富汗痛不欲生?

自1480年挣脱金帐汗国统治以来,继承了蒙古扩张基因的俄国就开始了一日千里的急速膨胀。在莫斯科大光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帝国末代君主索菲亚后,俄国更是以“第三罗马”自居,扩张的欲望越发强烈,东欧平原上的游牧民族哥萨克也成为沙俄的坚强盟友。

1582年,第一批哥萨克翻过乌拉尔山脉,随即开始了征服西伯利亚的征程。虽然沙俄长期被西欧鄙视,自诩为拜占庭帝国继承者后更是被不屑一顾,但毕竟身在欧洲,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西欧的影响,于是带有近代化色彩的沙俄在面对西伯利亚汗国、喀山汗国等政权时具备了强大的技术优势,而随着这些政权的灰飞烟灭,西伯利亚很快落入沙俄之手。

1600年,也就是英国殖民者登陆南亚次大陆的同一年,哥萨克前锋抵达贝加尔湖;1639年,哥萨克抵达鄂霍次克海沿岸,并在1649年建立了殖民据点,标志着沙俄势力扩张到太平洋沿岸。

从1643年开始,哥萨克侵入黑龙江流域烧杀抢掠。由于当时正值明清交际,清朝精锐悉数入关,东北防御聊胜于无。等到康熙皇帝1681年平定三藩,1683年收回宝岛,才终于能腾出手来解决沙俄问题。

从1685年开始,清朝先后发动两次雅克萨之战并取得胜利,迫使沙俄和清朝谈判东北边界问题。经过几个月的唇枪舌战,清俄两国在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两国的东段边界,沙俄势力不得不全面退出黑龙江流域。

你若安好,那还得了?三进帝国坟场的英国如何让阿富汗痛不欲生?

在黑龙江流域遭遇迎头痛击后,沙俄势力随后兵分两路,一路往堪察加方向一路向北,并最终跨过白令海峡占领了北美洲的阿拉斯加;而另一路则向西折返,勾结准噶尔和清朝争夺蒙古。而随着清朝前期猛烈的开疆拓土,最终将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新疆等大多数蒙古区域纳入疆土,灰头土脸的沙俄只能不断西退,最终将魔爪伸向中亚。

曾几何时,野心勃勃的彼得一世为沙俄制定了“走向四大洋”的扩张目标,随后历届统治者前赴后继不断努力,沙俄领土也急速扩张。而中亚,就是沙俄通向印度洋的必经之路。

从19世纪开始,沙俄陆续征服今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小玉兹和中玉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沙俄趁火打劫,先后夺走外东北和外西北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国土。

而外西北的失去,使沙俄占据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水草丰美之地,大玉兹也成沙俄囊中之物。

在中亚北部频频得手后,沙俄继续向南,希瓦、布哈拉和浩罕三国岌岌可危。而随着沙俄陆续将三个汗国生吞活剥,卧榻之侧的阿富汗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迫感。

当然,英国一如既往的侵略,更让阿富汗无语问苍天,身处热带的阿富汗也在英俄的压迫下体会到了铁板烧的灼热。

你若安好,那还得了?三进帝国坟场的英国如何让阿富汗痛不欲生?

不过,相比于阿富汗散发着诱人香气的焦灼,英国似乎更着急上火。因为从空间距离上来看,虽然阿富汗距离英国本土万里之遥,但和英属印度却近在咫尺。

要知道,英属印度一直以来都是英国的模范殖民地,号称“英国女王王冠上的明珠”,每年为英国贡献着大量的财富,是英国绝对不容有失的摇钱树。

在这样的情况下,日不落帝国有必要为了英属印度的安全,紧紧抓住阿富汗。

千百年来,兴都库什山脉虽然高耸入云,但从来挡不住侵略者由北向南的挺进。尤其是窄窄的开伯尔山口,长期作为征服者喜闻乐见的绿色通道,享受着南亚人民由衷的跪迎。

但此时的南亚次大陆早已换了人间,英国殖民者才不希望自己作为征服者也被下一个征服者覆盖,所以英国经过冥思苦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先下手也强”的战略构想,毕竟只要将阿富汗攥在手,开伯尔山口就不可能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于是,在征服了南亚次大陆大部分地区后,英国于1839年11月组织了一支人数高达4万多人的侵略军,打着扶持苏贾汗上位的旗号,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杀入了阿富汗。

然后,他们死得非常干净,尽管阿富汗人民武器简陋,但在这个名副其实的山地之国,无恶不作的英军人生地不熟且武器难以发挥作用,最终这些不受欢迎的侵略军几乎被阿富汗人民屠杀殆尽,只留下一个身负重伤的英国军医死里逃生。

你若安好,那还得了?三进帝国坟场的英国如何让阿富汗痛不欲生?

第一次远征的失败让英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于是英国旋即展开了猛烈报复,并重新扶持亲英政府。

不过,鉴于第一次侵略的代价太过惨痛,英国决定来日方长,先回印度再说。于是在报复了阿富汗人民并营救了人质后,英国马不停蹄地打道回印。

其后30年,英国再也不敢对阿富汗轻言战端,不过人算不如天算,随着阿富汗陷入内乱,外交政策也充满变数,于是英俄两国督促阿富汗新政府尽快表态,也就是二选一。

而一想到英国佬带着印度佬散发着咖喱味的丑恶嘴脸,新政府就情不自禁地想和沙俄打成一片。而此时急于向阿富汗扩张的沙俄也不失时机地满嘴跑火车,强大的忽悠能力让阿富汗充满了抗英的无限力量。

英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1879年,在征服了信德和旁遮普后,英国发动了第二次侵略战争。

本以为沙俄能够两肋插刀,但直到战争开始,才发现被沙俄插了两刀,等到沙俄脚底抹油跑得无影无踪,阿富汗才发现自己被沙俄玩得毛都不剩。

所以战争也几乎没有悬念地出现了一边倒,英国最终取得了胜利,迫使阿富汗割让了靠近英属印度的大片土地。

你若安好,那还得了?三进帝国坟场的英国如何让阿富汗痛不欲生?

在英国人到来之前,阿富汗虽然身处炎热的中东,但也有美丽的海滨。但自从被英国殖民者按在地上来回摩擦后,阿富汗就彻底失去了这段可怜的海岸线,从此吃的沙子里也没有了海的味道。

从侵略者的角度来看,英国作为踏入帝国坟场的帝国之一已经非常成功。但为了控制阿富汗,将其打造成阻挡沙俄南下并拱卫英属印度的坚固长城,英国必须更加努力才行。

而岛国“分而治之”的思维,为英国更进一步地控制阿富汗提供了无限可能。

因为岛国自古以来和大陆隔绝,所以发展节奏也完全不同。虽然日不落帝国能在海洋纵横驰骋,但本土一亩三分地还是对英国人进行了诸多限定。所谓“眼界决定见识”,英伦三岛的视界让英国不可能和“见过大世面”的大陆国家一样“胸怀宽广”,所以岛国心态一般也意味着狭隘。

另外,由于英国和西欧大陆仅仅隔着英吉利海峡,虽是岛国但仍有被威胁之嫌,所以狭隘的英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搅屎”的冲动,而从地图上看,英国作为岛国也确实像极了一个搅屎棍。

对于英国而言,只有将西欧大陆充分搅动均匀,使其保持平衡,才能让它们和鱼篓里的螃蟹一样,因层出不穷的内讧进而无暇跨海远征。所以英国不仅加班加点地煽风点火,更发挥“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的精神,为欧洲的分裂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你若安好,那还得了?三进帝国坟场的英国如何让阿富汗痛不欲生?

鉴于英国不屈不挠的搅屎精神,欧洲各国表达了咬牙切齿的深厚感情,“我去年买了个大手表”的问候响彻在欧洲上空,余音绕梁几百年不绝。

所以,搅屎棍精神是英国的光荣传统,更是英国保家卫国和开疆拓土的致胜法宝。虽然阿富汗等殖民地没有威胁到英国本土的安全,但它给英国低成本殖民统治增加了高昂成本,所以英国只能坚持贯彻搅屎棍精神,将分而治之的思想落实到实处,确保四分五裂的阿富汗能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繁荣昌盛。

1881年,在阿富汗人民层出不穷的反抗下,英军撤出阿富汗,不过彼时夹在英俄之间的阿富汗形势极端险恶。而且有备而来的英国明显比抛弃了自己的沙俄更要命,所以尽管英国从阿富汗撤军,但阿富汗依然是英国殖民者的附庸。

1893年,英国以划定阿富汗与英属印度边界为由,同阿富汗签订《杜兰德协议》。根据协议,英国在阿富汗的中部划出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线,即“杜兰德线”,将原属于阿富汗的巴贾尔、斯瓦特、奇特拉尔等地割让给英属印度。

在近现代历史上,英国作为神棍不仅搅屎事业风生水起,划线功夫也是一绝,除了杜兰德线,英国还在1914年炮制了“麦克马洪线”,在1919年画出了“寇松线”等。作为和搅屎相辅相成的事业,这些凭空捏造的线也充分发挥了煽风点火、挑拨是非的历史作用,让相关方成为不共戴天的死敌,至今都是“你若安好,那还得了”的存在。

而杜兰线对阿富汗的影响在于:它除了夺走阿富汗超过1/3的肥沃国土,使阿富汗失去全部海岸线,国土环境大打折扣。更让作为阿富汗主体民族的普什图尼族“损失”了超过一半的人口。

你若安好,那还得了?三进帝国坟场的英国如何让阿富汗痛不欲生?

今天的普什图尼族,人口共有4500多万人,其中1500多万生活在阿富汗境内,占阿富汗总人口的44%,是阿富汗的主体民族。其余3000多万生活在巴基斯坦境内,占巴基斯坦总人口的15.42%。

“杜兰德线”的存在,不仅使普什图尼族分属两个国家,更让阿富汗境内的普什图尼族占总人口比例断崖式下降。虽然仍然是阿富汗第一民族,但却彻底失去了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

从南斯拉夫最终分崩离析的情况来看,主体民族占比太低绝对是国家分崩离析的最大推手。印度虽然主体民族印度斯坦族也只占印度总人口的44%,但印度以宗教也就是印度教作为凝聚纽带,达到了维持国家大体稳定的目的。

对于阿富汗而言,一旦选择以伊斯兰教为纽带,瞬间就会被周边伊斯兰教国家吞噬。而如果继续以民族为分野,在主体民族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阿富汗势必陷入山头林立的乌烟瘴气中。今日塔利班作为普什图尼族武装,依然难以改变阿富汗动荡不安的局面也就说明了这一点。

1947年“印巴分治”后,英国殖民者退出南亚次大陆,随后“杜兰德线”成为埋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定时炸弹,令线两侧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都痛不欲生。

对于阿富汗而言,因为当时的阿富汗在英国和沙俄的南北夹击之下,所以签订《杜兰德协定》实在是迫不得已,而且此后18届政府中,除了4届政府接受该协定,其余政府均未承认。所以阿富汗认为“杜兰德线”非法且无效,再加上英国殖民者的殖民统治已经结束,所以巴基斯坦应该“识趣”地将原属于阿富汗的大片土地完璧归赵。

你若安好,那还得了?三进帝国坟场的英国如何让阿富汗痛不欲生?

但巴基斯坦表示,你又不姓“赵”,而且这块地也不叫“完璧”。况且当时阿卜杜拉赫曼·汗签订协议的时候身体健康更没有老年痴呆,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自然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再说了,当年是英国殖民者夺走了你们的土地,所以你们找英国佬要去啊,跟我又说不着。

对于巴基斯坦而言,一旦接受阿富汗的立场,国土瞬间损失大半,所以他们才没那么大公无私,也就是想不开。

于是,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两国因“杜兰德线”而不共戴天,时至今日巴基斯坦依然是阿富汗境内基地组织的支持者,双方在现有边界也就是“杜兰德线”上你来我往甚是热闹。

不过,你要说阿富汗尽被英国占便宜也不完全正确,毕竟领土的得失对于已经“日不落”的英国而言本质上无足轻重,让对方痛不欲生才是搅屎棍的根本目标。

所以在划定“杜兰德线”以确定英属印度与阿富汗边界的同时,英国也加紧在阿富汗东北与沙俄确定势力范围,毕竟英国在阿富汗来回折腾就是为了挡住南下的俄国人。

1890年,沙俄入侵帕米尔高原,抢占了萨雷阔勒岭以西2万多平方公里的清朝领土。沙俄的咄咄逼人,使英国下定决心不再留出任何可能导致变数的真空地带,于是英国开始着手永久性地解决俄阿边界以及英国和沙俄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势力范围问题。

经过一系列讨价还价,英国和沙俄在1895年3月11日签定了《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划定了两国在帕米尔高原的势力分界线,将兴都库什山北麓与帕米尔南缘之间的狭长地带即瓦罕走廊作为两国间的隔离带并划入阿富汗领土。

你若安好,那还得了?三进帝国坟场的英国如何让阿富汗痛不欲生?

对于阿富汗而言,得到新领土固然可喜可贺,但问题是这片土地不仅和失去的领土没法比,高耸入云的地形更难以创造效益,且因为占据的是东方邻国的故土,所以必然意味着纠缠和麻烦。而正因为和中国成为邻国,才让阿富汗更吸引大国觊觎,于是作为英国殖民者的馈赠,瓦罕走廊却成了阿富汗的鸡肋和烫手山芋。

当然,以阿富汗四战之地的区位,就算没有瓦罕走廊也同样难逃被大国蹂躏的尴尬事实。英俄在阿富汗划分势力范围后,随即结成同盟,共同对抗德国等新兴帝国的挑战。

而阿富汗也借助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进程。1919年为镇压阿富汗争取独立的浪潮,英国第3次入侵阿富汗,阿富汗人民再度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抗争,最终让力不从心的英国殖民者同意阿富汗独立的诉求,阿富汗也最终在1921年取得了完全的独立。

但阿富汗依然作为英苏的缓冲,二战结束后,英国被彻底打回原形,美国随即接过旗帜继续和苏联对峙,阿富汗不仅继续夹在其中,而且还先后经历了苏联和美国的入侵。

不过,相比之下,三次入侵阿富汗的英国无疑还是最成功,岛国思维下的搅屎棍精神,让英国在各个帝国中鹤立鸡群。而且时至今日,阿富汗人民也对英国人念念不忘,特别是每当枪声四起时,总能听到“我谢谢你十八辈祖宗”的声音。

毫无疑问,阿富汗一点儿也不喜欢英国佬这样的成功,但作为千百年来的刀俎鱼肉,阿富汗能做的只有认命。而在英国的大侄子美国连夜败退后,英国的儿子印度正在马不停蹄地加班而来,阿富汗将要面对的,必将又是一场大型的丧葬活动。

你若安好,那还得了?三进帝国坟场的英国如何让阿富汗痛不欲生?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标签: 英国阿富汗战争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