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时才能不亚于谢安的名士,王猛为什么选择了苻坚而不是其他政权?

爱百科 141 0

周恩来总理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扪虱倾谈惊四座,持螯下酒话当年。”这里的“扪虱倾谈”,说的就是前秦著名谋士、伟大政治家王猛的故事。

王猛是两晋南北朝时期最出色的人物,在政权林立的时代,他为什么选择前秦的苻坚,而不是东晋或其他政权呢?要说清此事,得先了解一下其生活的时代背景。

作为当时才能不亚于谢安的名士,王猛为什么选择了苻坚而不是其他政权?

1、王猛生活之时代背景

王猛出生于公元325年,他生活之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代。东晋政权偏居江南,羯人的后赵政权雄踞中原,东北有慕容鲜卑之前燕政权,西南有氐人之成汉政权,西北有汉人之前凉政权,北方有拓跋鲜卑之代政权。

公元349年(王猛二十五岁),后赵政权在皇帝石虎死后迅速衰亡。慕容氏之前燕政权乘虚而入,入主关东;氐人领袖苻健则在关西建立前秦政权。在北方大乱的同时,东晋国力稍有提振,特别是桓温灭蜀,收复千里河山,实为东晋开国以来最伟大之事业。在北方大乱与桓温灭蜀两大因素刺激下,东晋国内北伐呼声高涨。

公元354年,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兵分三路北伐前秦,欲一鼓作气收复关中。桓温一路挺进,杀到长安城东的灞上,与秦军对峙。桓温指望能得到关中豪杰的响应,然而,三秦豪杰却多采取观望态度,静观其变,这是怎么回事呢?

正当桓温困惑之际,军营前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便是王猛。

作为当时才能不亚于谢安的名士,王猛为什么选择了苻坚而不是其他政权?

2、扪虱倾谈,王猛登上历史舞台

王猛,原是北海郡人,学识渊博,为人风流倜傥,胸怀大志。但他却混得很不好,没遇到赏识他的英雄,大家以为他就是会吹牛的人罢了,打心眼里瞧不起。当时天下大乱,王猛隐居于华山,他虽有乐毅、诸葛亮之才,怎奈不逢燕昭王、刘备这样的明君。

直到桓温入关中,王猛认为机会来了。

桓温凭借灭蜀一役名震天下,乃是东晋一号英雄人物,此人会是自己可以竭忠尽力的主公么?王猛决定亲自前往拜见桓温,他的穿着非常简单朴素,只是一件粗布衣,一看就知是潦倒穷酸的书生。

见到桓温后,王猛没有因为地位的悬殊而怯场,他侃侃而谈,纵论天下大势,一边说话,一边用手抓虱子,一付旁若无人的模样。作为东晋军界一哥,桓温见过的人多了去了,但像王猛这么自信的书生,他却是第一回看到,心里颇感咤异,便问:“我奉天子之诏,统率精兵十万为百姓消灭秦之贼寇,然而三秦豪杰却没人前来归附,这是为什么呢?”

作为当时才能不亚于谢安的名士,王猛为什么选择了苻坚而不是其他政权?

王猛不假思索便答说:“将军不远千里,深入敌境,长安已是近在咫尺,您却没有渡过灞水长驱直入。别人看不清将军的意图,所以还在观望,没有前来归附。”

一句话,令桓温拨云见日。桓温打不赢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但三秦的豪杰呢?若是没有攻克长安、灭掉前秦的决心,谁会来为你效死呢?桓温固然算得上是晋国响当当的人物,但距离真正的英雄人物还是有点差距。这个差距,就是破釜沉舟的勇气与一往无前的精神,他还缺了点。

扪虱而谈的王猛令桓温有些惭愧,一时间无以应答,沉默良久后才说:“江东没有人可与你相比。”于是以王猛为军咨祭酒,即首席军师。

错失进攻良机的桓温终于被前秦击败,在白鹿原一战损失一万多人,被迫撤退。在撤退时,桓温没有忘记王猛,任命他为高官督护,邀他南返。然而,王猛谢绝高官厚禄,不愿意前往东晋。

作为当时才能不亚于谢安的名士,王猛为什么选择了苻坚而不是其他政权?

为什么呢?王猛有自己的考虑。

桓温在东晋已是人中之杰,但在王猛眼中,他还不是曹操、刘备这样的英雄人物。桓温有壮志雄心,这点是不可否认的,但作为统帅,他有致命的弱点:缺乏死战的勇气。以伐蜀之战为例,伐蜀之胜利,实有侥幸的因素,当时桓温作战不利,已经打起退堂鼓,只是传令兵弄错了,本该鸣金收兵,误击鼓前行,结果稀里糊涂反败为胜。然而,这种运气可一不可再。在关中之战中,桓温再度暴露出优柔寡断的作风,致使晋军错失攻取长安的良机,三秦豪杰因而采取观望态度,不肯来附。

一个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王猛的眼光非常毒辣,他的志向非常高远,要辅佐就要辅佐能一统天下的英雄豪杰,桓温显然还不够份量。

王猛还要等待,等待命中的贵人。

作为当时才能不亚于谢安的名士,王猛为什么选择了苻坚而不是其他政权?

3、辅佐苻坚,共谋大业

王猛留在前秦,成了吕婆楼的座上嘉宾。吕婆楼是前秦重要官员,当过侍中、左大将军、尚书等,他对王猛的学识、智谋大为佩服,以为奇才。

这时,前秦政坛风云变幻。前秦天王苻健去世后,苻生继位。此人乃是是中国历史上最变态的皇帝之一,六亲不认,杀人随心所欲。八个托孤大臣,全部被他宰掉,遑论他人。人人自危的时代,只有一种保全性命的方法:干掉嗜血皇帝!

问题是,朝廷重臣、王公贵族都快被杀光了,谁有能力站出来除掉苻生呢?

有且只有一个人选:东海王苻坚。

且不说苻坚想不想夺权,单是想保也得破釜沉舟,一拼到底。不过,要想发动政变,一定要有宫中内应,苻坚想到自己的好友、时任尚书的吕婆楼。吕婆楼苦笑道:“我就是刀环之下随时可能毙命之人,不足以办大事。不过,我有一个朋友,他有不世之智谋,殿下应该向他请教。”

吕婆楼说的不世之才,正是王猛!

作为当时才能不亚于谢安的名士,王猛为什么选择了苻坚而不是其他政权?

公元357年农历五月,苻坚与王猛第一次见面,这堪称是历史性的会晤。一个是前秦帝国的亲王,一个是一贫如洗的布衣,身份地位悬殊,然而一见如故,极为投缘。王猛侃侃而谈,从前秦局势谈到天下大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苻坚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心情激动,认为自己得到一个堪比诸葛亮的奇才。

这次会面的历史意义,不亚于刘备与诸葛亮的会面,对后来的历史产生重大的影响。

王猛最终选择苻坚为辅佐对象,而不是桓温;选择了前秦,而不是东晋,为什么呢?

这里就必须讲到苻坚的为人。

很多读者对苻坚有不好的印象,因为他出现在历史课本的“淝水之战”章节时,给人感觉是个又狂妄又蠢的人。在苻坚晚年,王猛去世后,他是干了不少傻事,但从他的前半生来看,他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君主。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个“佛系皇帝”,在两晋南北朝的诸帝中,他是以仁慈大度而闻名的。

作为当时才能不亚于谢安的名士,王猛为什么选择了苻坚而不是其他政权?

王猛看中苻坚什么呢?

史书是这样写苻坚:“性至孝,幼有志度,博学多能,交结英豪。”当时氐人对教育不太重视,所以苻坚小的时候,家里也没请老师教他。不想他八岁时,竟然自己提出要拜师学习经典。祖父苻洪听了大为咤异,欣喜道:“汝戎狄异类,世知饮酒,今乃求学邪!”就是说,你身为戎狄,以前世世代代只知道喝酒,现在却要学习文化,好事好事啊。苻坚学习是非常刻苦,因而博学多能。

苻坚是很魅力的人,他的长相与众不同,苻洪这样说:“此儿姿貌瓖伟,质性过人,非常相也。”同时代的徐统说他:“有霸王之相”,“骨相不恒,后当大贵”一眼看过去,就知道不是寻常人等。看相有没有道理呢?我认为是有道理的,所谓“相由心生”,内心世界是会体现在外貌上的。比如说,有些人你看过去,就知道是个坚毅的人,就好象脑门上刻着坚毅两个字。

作为当时才能不亚于谢安的名士,王猛为什么选择了苻坚而不是其他政权?

还有一点很重要:苻坚是潜力股。他跟桓温不一样,桓温只是权臣,不能让王猛有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而苻坚是亲王,只要他推翻了苻生,就是前秦的皇帝,只有皇帝,才能让王猛一展平生之志。王猛的理想是伟大的,志向是高远的。

在王猛的协助下,苻坚成功发动政变,杀掉变态皇帝苻生。在君臣两人通力合作之下,前秦从一个小政权一步步迈向超级强国。后来《晋书》虽然是站在东晋的立场,仍高度赞美苻坚的成就:“遵明王之德教,阐先圣之儒风,抚育黎元,忧勤庶政。”这不仅是苻坚之成就,更是王猛之成就。

我在想,王猛之所以不去东晋,还有一个原因:东晋崇尚华而不实的玄学,朝廷用人,不是看人的本事,而是看他是不是口吐莲花,玉树临风,这种浮华的政治氛围之下,就算王猛去了,能做什么呢?

回望五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守护大中华纵横捭阖的血脉精魂。欢迎关注“君山话史”。

标签: 王猛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