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战国策》:中华经典精粹解读

爱百科 165 0

文 | 刘扬威

豆瓣9.1,《战国策》:中华经典精粹解读

这是一部描写古代权谋的短篇故事集,记录的那个时代正是孔子已去世多年、道德礼义衰微、周王室倾颓、诸侯混战的时候,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

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无数绝顶聪明的人奔走往复于中华大地上。他们的脚步总是很匆匆,也常常更换侍奉的主人。

在那个社会,不存在永远的朋友或敌人,没有什么一定要遵守的原则,也不需要仁、义、礼、智、信。唯有一个“利”字是人们生活中的最高指导。在《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一篇中把风靡整个战国的主体价值观总结得很清楚,诚信被认为是“自覆之术”,而把诡诈看做“进取之道”。这就是六国仅能各自强盛于一时便衰落,而秦虽然统一了中国,也无法传承超过三代的原因。贾谊在《过秦论》中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道理也值得今天的我们反思自省。

豆瓣9.1,《战国策》:中华经典精粹解读

好在古人的智慧不需要等待两千年之久,便总结出了存亡更替的规律。《史记》记载刘邦在秦朝灭亡、楚汉争霸结束、汉朝建立之初,曾认为既然用武力能得到天下便不需要施行仁政。陆贾劝他:“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指出了可以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汉代才有幸长久发展而没有重蹈覆辙。

豆瓣9.1,《战国策》:中华经典精粹解读

在七雄博弈的过程中,说客的主题无外乎归为苏秦的合纵与张仪的连横两大类。他俩原本是同窗,苏秦略有成就以后激励、促进张仪发展他的事业,但最终却纵不敌横。

这不是二人水平高下的差别,根本原因在于国家间的利益瓜葛。各国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联合两个国家比五六个国家容易得多,所以只要抓住时机,往往能轻易打破合纵盟约。为求自保,各国纷纷割地依附秦国,使秦越来越强大,最终势不可挡、取得天下。

所以苏洵在《六国论》里开篇写道:“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豆瓣9.1,《战国策》:中华经典精粹解读

豆瓣9.1,《战国策》:中华经典精粹解读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约精炼,点到即止,寓意让人回味无穷。也许因为年代较早,使用的文言与明清时期差别比较大,读起来稍微费劲些。但本书的一大优点是每一篇都有注释和译文,方便理解。

在论述方式上,本书的特点是用大量的例证和故事说明观点,并且用排比句和逐条陈列来加强语言的气势。虽然其中有少数论调显得牵强附会,但往往能自圆其说,而且通过精准地把握听者的心理,达到说服的目的。如果想提高口才,不妨看看纵横家们如何把黑说成白、曲说成直,让那些诸侯国的君主们被卖了还帮人数钱。这是本书大有可观的亮点。

刚开始读这本书也许会不适应,因为很多主人公的道德品质让人侧目,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行为颇让人不齿。但如果抛开道德评判,它很像一部悬疑推理微小说集,仔细琢磨下不得不佩服构思的巧妙和严密,从纯消遣的角度看甚是精彩。比如《楚王死太子在齐质》一石多鸟、左右逢源、层层递进,是最出彩的篇目之一。但要注意的是,那些巧舌如簧的谋士们的最终下场很少有善终的,因为夜路走多了难免碰到鬼,玩火过了头必会有烧手之患,即是《红楼梦》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豆瓣9.1,《战国策》:中华经典精粹解读

《战国策》的编订者刘向是抱着批判地继承的观点看待看待那个时代的,他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划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易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虽然不赞同战国纵横家的诡诈之术,但有些智慧值得借鉴。

刘向编订《战国策》的时间在汉武帝之后,那时中国已经开始实行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的天人感应和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刘向早期曾两次受到宦官和外戚连累,以至于贬为庶民,他深知政治斗争的复杂险恶。因此,可以大胆推测他编撰这本书的用意或许有两点:作为官方儒家学说的补充,以及用历史故事提醒皇帝提防耍弄权力的臣子,对世风教化和影响执政风气有积极意义。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再次编订《战国策》,在《战国策目录序》中对战国的纵横家也持批评态度,因为他们“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他认为虽然很多摒弃道义的做法不可取,但也应该把书流传下来供后人阅读,然后指出其中不可效法之处。即“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

豆瓣9.1,《战国策》:中华经典精粹解读

需要注意的是,《战国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史,它是一本记录权谋和辩术的书。因此,有些内容与史实会有出入,比如《张仪说秦王》中张仪的有些话说的是他死后发生的事情,《秦客卿造谓穰侯》中说的“树德莫如滋,除害莫如尽”实际出自《左传》而不是《尚书》等历史错误。

《战国策》本身就是零散的记载,故事之间偶有冲突,又经过了汉、宋两代人的再次整理。编者难免会为了突出主旨而添加一些其他来源的相关内容,有时疏忽了时间上的逻辑性,或对某些语句未加考证。但不影响,只要理解书里要表达的意思就好,如果要引用其中的典故,需要谨慎查考资料。

豆瓣9.1,《战国策》:中华经典精粹解读

美中不足的是,本书不是《战国策》全文,只选取了其中一小部分。对比原书,收录的故事只有486篇的六分之一,包括:东周7篇,原27篇;西周5篇,原17篇;秦31篇,原65篇;齐24篇,原54篇;楚1篇,原50篇;赵2篇,原66篇;魏1篇,原83篇;韩1篇,原68篇;燕6篇,原32篇;宋卫2篇,原15篇;中山2篇,原9篇。

前言中说本丛书选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但没有说这本书不是完整的《战国策》。阅读本书的一定是对历史感兴趣的人,作为史学读物,应该说明,以对不了解的读者负责。但不管怎样,从所选的篇目已经可以看到很多精彩内容了。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可以让人用较短的时间快速了解那个时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标签: 战国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