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辩才”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孟子可谓是众人之师

爱百科 137 0

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可以说,在东周时期,想要跻身诸子百家,成为受万人敬仰的学派领袖,单有哲学思想是不够的,还得有巧辩的能力。

拥有“辩才”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孟子可谓是众人之师

话说,当时有个农学家许行自楚国前往滕国,来到城门前请奏滕文公,见到滕文公后许行说道:“我和我的门生听说您是一个施行仁政的明君,所以愿意投身滕国成为您的子民。”

与此同时,陈良的学生陈相,亦带着自己的弟弟来到滕国,请滕文公收留:“我们兄弟听说您是一位主张仁政的圣人,愿意住在滕国为您效犬马之劳。”

许行与陈相见面之后,两人相见恨晚,促膝长谈。陈相被许行的思想折服,摒弃了自己先前学习的思想,拜入许行门下。

许行虽然住在滕国,但他却对滕国国君颇有见地,受许行影响,陈相的思维逐渐发生了转变。

拥有“辩才”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孟子可谓是众人之师

这天,陈相拜访孟子时,提到了自己的老师许行,并转述了许行的观点:“滕文公的确是个百年难遇的明君,虽说如此,但他距离圣人还有一定距离。真正的圣人,应该与老百姓一块下地劳作,兼治天下。现在的滕文公仍要靠着老百姓种植的粮食生活,这样的人怎能称得上是圣人呢?”

孟子反问道:“那么,您的老师许先生每天都要亲自下地种庄稼吗?”

陈相答道:“没错。”

孟子又问道:“那么,许先生所穿的衣服都是他自己织的吗?”

陈相说:“这倒不是,先生穿的是粗布麻衣,无需纺织。”

孟子追问道:“许先生戴帽子吗?”

陈相答道:“自然是戴的。”

孟子问:“那他戴的帽子总不是自己织的吧?”

陈相说:“是许先生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说道:“既然许先生凡事亲力亲为,为什么他不自己织帽子呢?”

陈相说:“织帽子时间太久,会妨碍田间的劳作。”

孟子再次问道:“那么,许先生家里的铁锅和瓦罐,还有农作时用到的农具,都是他自己打的吗?”

陈相说道:“不,这些也是许先生用粮食换来的。”

拥有“辩才”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孟子可谓是众人之师

孟子意味深长地说道:“既然用粮食去换取生活所需,并未损害铁匠、裁缝的利益,那么,铁匠和裁缝用他们制造出来的东西换取粮食,对农夫又有什么危害呢?许先生既然要身体力行,何不一切生活所需都自给自足呢?为什么他要周转于工匠之间,这个道理你考虑过吗?”

陈相若有所思地说道:“这是因为工匠的工作和农夫的耕种不能够同时兼顾。”

孟子说道:“既是如此,那么治理国家和种地岂不一样,不能兼治?这世上既有君王要做的事,也有士大夫要做的事;有商人需要做的事,也有工匠、农夫要做的事。一个人活在世上,所需要的东西是通过多方获取的,根本不可能自给自足。因此,有些人用脑力换饭吃,有些人用体力换饭吃。那些用脑力换饭吃的人,理所当然地领导着体力工作者,这个道理是亘古不变的。”

拥有“辩才”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孟子可谓是众人之师

孟子的观点是,社会各界都各有分工,这世界上既少不了种庄稼的人,也少不了管理者。一个人活在社会上并不是孤独的,而是融入社会的一份子,他所需的日常用品来自各个工匠,只需用自己产出的东西去换取其他用品即可,完全没必要亲力亲为,也不可能自给自足。

为了驳斥陈相的狭隘认知,孟子让陈相自己道出许子平日里所穿的衣物、所戴的帽子、使用的日常用具的来源,让陈相自己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不是许子一个人生产出来的,而是通过正常的交换得来的。在这里,孟子向陈相传达了一个观念,那就是“物品交换”是人类社会中的常态,以及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做到生活物资上的自给自足。

随后,孟子还以上古的典故为例,进一步深入了自己的观点:“唐尧时期,天下还没有安定,各地水患频发,人类的生存受到天灾的威胁。大禹疏通九河,让这些肆虐的洪流奔向大海。大禹总共用了八年的时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如果按照许先生的思路,那么,大禹就应该在治水的过程中完成耕种,这样显然是不现实的。”

拥有“辩才”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孟子可谓是众人之师

说到这,陈相恍然大悟。

作为一国之君的滕文公,他的本职就是将国家治理好,而不是像其他阶层的人士一样进行劳作。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孟子的语言技术有多高明。通过“请君入瓮”这种方式,孟子轻而易举地赢得了这场辩论的胜利,足见其辩才。

参考资料:

【《汉书·艺文志》、《孟子》】

标签: 孟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