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堪比张良陈平的牛人贾诩,为何当个三公却被孙权公然嘲笑?

爱百科 123 0

贾诩,被大家津津乐道为三国毒士。曹操手下五大谋臣之一。曹丕登基的幕后推手。被当时人推崇为“有良、平之奇”。良、平是指大家耳熟能详的张良、陈平。这评价可太高了。这么一位功高谋深的人才,曹丕一登基就迫不及待封其为三公。

而老对手孙权听到这个任命,却笑了,历史忠实地记载了孙权的评价:

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

聪明堪比张良陈平的牛人贾诩,为何当个三公却被孙权公然嘲笑?

孙权

孙权为什么笑呢?其实是在笑曹丕不过如此。

潜台词是:别看咱俩的工作都是统治者,你这做法一看就露了怯。和你爹比可差远了。

孙权有资格这么笑。当年曹操带兵攻打江东时,见到东吴军容严整,惊叹:生子当如孙仲谋。能让曹操惊叹并且赤壁吃足了苦头的孙仲谋,确实有资格嘲笑别人。

那么,曹丕任命堪比陈平的牛人贾诩为三公,为何引起这番嘲笑呢?

聪明堪比张良陈平的牛人贾诩,为何当个三公却被孙权公然嘲笑?

一、贾诩是什么人?贾诩是个老狐狸,我们上一篇文章讲了他如何不动声色读透曹操内心,并透题给曹丕,最终曹丕顺利成为世子,最终曹魏顺利代汉。这么大的功劳,甚至有人将其比作张良陈平,凭什么当个三公会让人说三道四?他到底比张良陈平差在哪?

还真差了很远,别说张良,我们就拿陈平和他对比一下。他以下几条,条条都是死穴,真不适合当三公:

1、诈

贾诩寒门出身,被人举荐当了官,结果生病去官还乡。路上碰到叛乱的氐族人打劫。贾诩张口就来:你们别乱来啊,告诉你,我是段公外孙。你们敢动我没好果子吃。如果网开一面,我家肯定给大笔赎金赎身。

这个段公,就是太尉段颎。当时在西北威名赫赫,杀得当时外族闻风丧胆。所以被贾诩借来唬人。最后,氐族人客客气气地送走了贾诩,而其他人都被杀掉了。

聪明堪比张良陈平的牛人贾诩,为何当个三公却被孙权公然嘲笑?

名将段颎

这件事说明啥?说明贾诩熟知人心又爱使诈。后面还有不少类似情况,使诈是贾诩的一个特色。

有人说,陈平也不是什么好鸟啊。他当年不是被传出盗嫂?也是个名声烂大街的人啊。

我们分析二者不同,就把他们拿到类似的环境下作对比。这样才能看出本性的不同。

同样是被打劫,陈平从项羽处辞职,投奔刘邦路上坐上了黑船。面对船夫,他却没有对船夫使诈,而是脱得赤条条陪着船夫划船,船夫看着这小子没钱,也就算了。这算待之以诚。

当然,我并不是说贾诩这么做是错的,能够逃出魔爪就是成功,但是,如何逃出魔爪,则显露了各人的本性。

使诈是贾诩的本性,在他后面,多次用出这招,比如曹操征讨马超和韩遂时,故意涂抹曹操给韩遂的书信字迹,使马超生疑。

使诈很有用,尤其是面对对手时,但你一定不喜欢一个使诈的朋友。换句话说,这种人平时一定没啥朋友。

一个没朋友的大臣,适合当个孤臣,但不适合摆到三公这种德高望重的位置。

2、私

张绣在贾诩的参谋下,几次打败曹操。甚至害得曹昂和典韦都丢了性命。结果,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大战。袁绍派人招揽张绣。张绣很动心,贾诩在旁边直接对袁绍使者说:回去告诉袁本初,你们兄弟之间都不能相容,怎么能容天下国士呢?

这句话一说出来,当时张绣就懵逼了。因为古代讲究礼。君子绝交不发恶声。你那袁绍袁术人家兄弟相斗来玩梗,明显是不打算结盟,不但不打算结盟,连后路也直接断了。

聪明堪比张良陈平的牛人贾诩,为何当个三公却被孙权公然嘲笑?

这句话贾诩说出口前,明显没跟张绣商量过,所以张绣手足无措,连连说:何至于此。

这属于什么?属于直接替老大做了决定。越俎代庖了。随后,贾诩建议张绣投曹操。并说了一大堆的理由: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曹操兵弱,得到我们帮助必然更加看重我们。而曹操有霸王之志,固将释私怨,以明德於四海。

被忽悠瘸了的张绣没了退路,只好跟着贾诩投了曹操。这是雪中送炭啊。曹操大喜,史书记载:他握着贾诩的手说: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让我名声传遍天下的就是先生你啊。

曹操为啥这么开心,贾诩给他解决了三个难题:1)张绣在曹操后方,如果干扰曹操,曹操不能专心和袁绍打官渡之战。2)收了张绣,曹操胸怀宽广不计较杀子之仇的名声传遍天下,大家都知道曹老板人仗义,这是免费广告啊。3)贾诩把张绣这个杀子杀侄杀爱将的仇人送到了眼前。

这场投降,收益最大的人是贾诩,从此鱼跃龙门,成为了曹操的新宠,心腹谋士,一下进入了曹操阵营核心决策层。

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冀州未平,留参司空军事。

收益其次的是曹操,刚才提到了。收益最小的是张绣。不,张绣何止收益小,其实收益是负的。

父子骨肉相连,曹昂又是曹操的长子,为了曹昂战死,曹操的夫人甚至和曹操离了婚。这种仇,是不共戴天的啊。曹操为了显示心胸宽广,暂时不会动张绣。可是他怎么可能不打击报复呢?之所以不动手,一来是顾忌名声二来是要借重张绣手下兵马啊。

当时,曹操就和张绣结为儿女亲家。随后张绣跟着曹操大破袁绍,并扫荡北地。在袁家兄弟被扫平后,张绣的用处也就没了。

没用的张绣就不需要顾忌什么了。

聪明堪比张良陈平的牛人贾诩,为何当个三公却被孙权公然嘲笑?

《魏略》:五官将(曹丕)数因请会,发怒曰:“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绣心不自安,乃自杀。

曹丕几次吃饭时碰到张绣,都说,你杀了我老哥,你还有脸在我面前出现?三番五次之后,张绣心理防线崩溃,终于自杀了。

你说曹丕后面没有曹操和其他人暗示或指使我是不相信的。你说贾诩这种熟知人心的人料不到张绣的下场我更是不相信。

那么,贾诩这种行为,其实就是一个字——“私”。

什么是私?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主公之上。

这种人遇事首先想得是对自己是不是有好处,其次才想着对国家、对君主是不是有好处。连君主都排在后面,那么,更别提什么兄弟朋友之类的了。

与之相反,陈平虽然名声不咋样,但干事很光棍。他投靠刘邦,刘邦让他监察诸将,这是个得罪人的活。但陈平真的干得有声有色。结果被管的不耐烦的诸将给刘邦告陈平的黑状:这小子在这个位置上以权谋私,收好处。

聪明堪比张良陈平的牛人贾诩,为何当个三公却被孙权公然嘲笑?

陈平

刘邦把陈平拉过来一问,陈平很坦然啊:我投靠了魏王、项羽和您,换了三个主上。但不是我的责任:魏王不能用我,项羽不信任我。而大王这里我可以施展才华。

我把项羽赏赐我的金银全部留给项羽。所以我是什么也没带,来到这儿,勤勤恳恳干活。

我什么都没有,才接受了人家的礼物。没有钱,我就生活不了,也就办不了事。如果大王听信谗言,不起用我,那么,我收下的那些礼物还没有动用,我可以全部交出来,请大王给我一条生路,让我辞职回家,老死故乡。

什么是光棍?这就是光棍!贪,但是知道轻重。

遇事以主上利益为先,在保证主上利益的同时,自己也捞点小好处。不过分吧?

陈平以刘邦利益为第一,自己利益为第二。这就是他和贾诩的不同之处啊。

刘邦听了后觉得没错啊,反而更加信任他,给他升官。后来,与项羽对峙时,给陈平30万金,让他离间项羽君臣,怎么花的,随便你,刘邦可不查账。就这一点,一方面说明刘邦这种领导敞亮大气,另一方面不得不说陈平这种下属让人放心。先公后私。分得清楚。

3、不择手段

文和乱武

聪明堪比张良陈平的牛人贾诩,为何当个三公却被孙权公然嘲笑?

王允在长安杀了董卓,驻扎在陕地的董卓女婿牛辅,自己跑路了。留下校尉李傕、郭汜、张济带着几万人惶惶不可终日,都想着解散军队自己跑路。

可是贾诩一句话就把他们重新团结起来:“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束君矣。

仔细咂摸,这不还是诈术吗?闻、议、欲。这三个字不就是大忽悠吗?听说,讨论,想要。这就是贾诩一贯的诈术啊。这一句莫须有的话,就断了这些校尉的后路。

随后,贾诩出了一个让他被后世唾弃的点子:

不如相率而西,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事济,奉国家以正天下;若其不合,走未后也。”

这句话潜台词是什么?反正也不一定能活,还不如大闹一场,然后碰碰运气。万一成了呢。

若攻长安克,则得天下矣;不克,则抄三辅妇女财物,西归乡里,尚可延命。

结果这群校尉又被贾诩团结起来,带兵攻入长安,千年古都,毁于一旦。数十万人流离失所。这就是著名的文和乱武。

聪明堪比张良陈平的牛人贾诩,为何当个三公却被孙权公然嘲笑?

这件事说明什么?贾诩在军中,如果大军星散,他只能回老家,这可不是他所愿,至于攻打长安博一下,是否会造成大量百姓死亡,那就不是贾诩考虑的范围了。

这种思路,说明了贾诩这个特点——毫无底线,不择手段。

陈平干过类似的事情吗?陈平被诟病最多的就是楚汉相争时,刘邦被困荥阳,陈平出谋划策利用纪信及2000女子掩护刘邦逃跑

刘邦在荥阳被项羽打得没脾气,受不住了。想跑又跑不出去,被楚军围得死死的。陈平计策是:让汉王手下纪信打扮成刘邦样子,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围困松懈了。纪信不是一个人,还有2000余女子被甲跟着他出东门。史书记载趁着楚军松懈,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汉王和核心手下跑了。纪信被反应过来的项羽烧死了。

聪明堪比张良陈平的牛人贾诩,为何当个三公却被孙权公然嘲笑?

纪信之死

陈平也是不择手段,在这点上和贾诩没有任何区别。但陈平这么做,不只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刘邦和大多数人逃跑。牺牲少部分人,解救大多数人。虽然对少部分人不公平,但比起贾诩这种,已经算是有底线了。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贾诩作为谋士,三大特征:诈、私、不择手段。陈平虽然道德上也有问题,但属于保证主公及大多数人的利益下进行的。所以,二者从根本性质上是不一样的。

贾诩连陈平都比不上,更别说张良了。所以,时人所谓谓诩有良、平之奇。也只是说贾诩有他俩一样的聪明才智,但从品德上,差得太远。

而三公需要的,恰恰就是贾诩缺少的。

二、三公需要什么?如果打个比方,贾诩这种谋士,就像夜壶,一辈子只能呆在阴暗的角落。这种人必须要有,也很有用,但不能拿在明面上。曹丕让其当太尉,就相当于把夜壶摆在供桌上一样。

三公应该什么人当?镇国之器。镇国之器的特点是什么?

1、德

一说德,大家就以为是老生常谈。其实,古人讲究这个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一个人是公认的有德长者,周围人,哪怕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对他也是很信任。这就是很大的好处——沟通成本降低。

聪明堪比张良陈平的牛人贾诩,为何当个三公却被孙权公然嘲笑?

无德不足以立信。大家相信你,你推出的措施大家才会当真去做。

当年商鞅变法,第一件事是什么?城门立木。商鞅在秦国毫无根基,这样做就是快速建立起大家对他的信任。

诸葛亮一辈子,写下的诫子书、出师表,是干什么用的?书以言志,让皇帝刘禅和文武大臣及百姓们知道他是一心为国的人。这样的人,治起国来,自然事半功倍。这就是德的好处。

魏朝初年的三公,由于实际权力不大,只是地位尊崇,更是需要注重德行。而贾诩缺的就是德。他当太尉,说出一句话或推出一项政策,大家怎么想?先看看有没有坑啊,毕竟这家伙坑人可不是一次两次了。失去同僚和手下的信任,哪怕君主再相信你,你工作也没办法展开啊。

2、公

天下为公,处事公道。赏罚分明。

行事堂堂正正。用阳谋不用阴谋。

记得陈平吗?他当年在自己老家,祭祀完分肉时,将肉分得所有人都很满意。这就是公。成为一国三公,最重要也是公。陈平能分好乡里的肉,也能分好国家这块肉,这就是一国重臣的风采。

“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聪明堪比张良陈平的牛人贾诩,为何当个三公却被孙权公然嘲笑?

能分肉也能宰天下的陈平

同样,诸葛亮一次北伐失败,挥泪斩马谡,为的也就是一个公,赏罚必须要分明。

公,至少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同时兼顾少数人的诉求。就像分肉一样,不是一个简单的事。而贾诩的私,让他注定无法做到陈平一样的宰执天下。

3、底线思维

三公,不能干毫无底线的事。因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三公是一个国家最高层官员。如果还是毫无底线,毫不顾忌,那么下层官吏会变成什么样可想而知。

所以,才有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名言,一方面说明治国必须很谨慎,另一方面也说明稍有不慎,这个小鲜就会被破坏,要有底线思维。

聪明堪比张良陈平的牛人贾诩,为何当个三公却被孙权公然嘲笑?

显然,毫无底线的贾诩干不了这活。

三、曹丕能用贾诩当三公,漏了自己的底曹丕用贾诩当三公,孙权既是在嘲笑贾诩,更是在嘲笑曹丕。

贾诩无德,上面说得很清楚了。曹丕能用这种人,说明什么?

1、曹丕公私不分

曹丕其实是在酬功,报答贾诩在他争夺世子过程中的出谋划策。具体见我上篇文章。但酬功不能公私不分。拿国家重器作为奖品。你大可以给贾诩金银封邑,但不能拿百姓江山开玩笑。能干出这种事的皇帝,水平如何,可想而知。

聪明堪比张良陈平的牛人贾诩,为何当个三公却被孙权公然嘲笑?

2、曹丕底气不足

贾诩这种情况,你说曹丕完全不知道,那绝对不可能。知道了还让贾诩当三公,只能说曹丕夹带中德高望重的人不够,大多数可能还对曹丕篡汉不满意,抱着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

为什么这么说?从曹丕任命的另一位三公——华歆说起。这位华歆,为官清廉,资历也够,当三公其实绰绰有余。

但他有一个黑历史,和贾诩“各领风骚”。华歆曾经揪着汉献帝皇后伏氏的头发,当着汉献帝的面拉走处死了伏皇后。作为汉献帝的尚书令,我们理解他急于给丞相曹操效忠的心理,但吃相未免太难看了。

聪明堪比张良陈平的牛人贾诩,为何当个三公却被孙权公然嘲笑?

又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勒兵入宫收后。闭户藏壁中,歆就牵后出。时帝在外殿,引虑于坐。后被发徒跣行泣过诀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顾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遂将后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酖杀之

作为魏国开国皇帝,曹丕找了这么两位三公,不得不让人怀疑还是有不少老臣不满他篡汉而不愿意出仕,这才轮到贾诩、华歆二位品行稍有不足的人。

真正适合当三公甚至相国的,其实是荀彧。他确实配得上国之重器的称誉。可惜,道不同不相为谋。终究不愿做魏臣。

四、反思与启发随着年龄的增加,越发理解传统文化中注重德、公、礼、孝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这其实是减少社会内耗,增加沟通效率的好东西。

而贾诩,虽然一代鬼才,却最终盖棺论定为“毒士”,虽然聪明上可以与张良、陈平相提并论,品德上确实差得太远,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德啊。

聪明堪比张良陈平的牛人贾诩,为何当个三公却被孙权公然嘲笑?

最后,用裴松之的话做个结尾吧:陈平勉强可以和张良并列。而比陈平还不如的贾诩,也不配与荀彧等人在魏书中合传,还是划到程昱这些人里面去吧。

臣(裴)松之以为列传之体,以事类相从。张子房(张良)青云之士,诚非陈平之伦。然汉之谋臣,良、平而已。若不共列,则馀无所附,故前史合之,盖其宜也。魏氏如(贾)诩之俦,其比幸多,诩不编程、郭之篇,而与二荀并列;失其类矣。且攸、诩之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今荀、贾之评,共同一称,尤失区别之宜也。

标签: 贾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