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自杀”步骤详解(正史雄文)

爱百科 111 0

董卓,“自杀”步骤详解(正史雄文)

董卓

这个一头野猪冲跨聚会的故事。

01

董卓发迹

东汉末年,帝国大乱,为乱之首:董卓。

董卓,陇西临洮人,父亲是个小官吏,后来当上了颍川纶氏(地名)的县尉 ,类似于今天县区公安局长的角色。

主管当地的治安管理,那就断不了的跟地痞流氓,强盗无赖打交道,董卓也在成长的过程中耳熏目染,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武艺,形成了豪爽的性格。

西部民风彪悍,来来往往的人,大部分都是骑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主要是羌人。

为了争取到中原地区丰盛的物资,羌人、胡人免不了组团进行打劫。

而董卓年轻气盛,又具有天生小混混的基因,生长在那里如鱼得水,也不时跟随他们疯狂一把。

并且很有监守自盗的意味,跟那些团伙首领们打得火热,犹如亲兄弟一般。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大,成家立业之后,估计老婆管理很严格,也就不再去胡闹了,回家买耕牛,置田地。

家庭条件不错,这不是难题,很快就过起了逍遥的田园生活。

时间久了,他那些亲兄弟们——羌人首领,想念他了,坐到一块商量:今天歇工,不出去抢了,看看咱们的兄弟去。

相约一块到了董卓家里。

兄弟们都来了,得好好招待吧,这自然是人人都知道的礼节。

但很少有人做得像董卓那样:从田地里把耕牛拽回来,当场宰杀,招待贵宾。

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耕牛的分量就不用说了,那就是大型生产资料啊!

羌人首领一看,大为感动:兄弟,你真是我们的亲兄弟啊,你放心,今后,你的事就是我们大家的事,有用得着我们的,尽管说。

都豪爽的一根筋。

其实,董卓这牛没有白吃,羌胡首领回去以后,不仅仅是感动,他们是真的被董卓征服了。

实在不过意,竟然凑足了一千头猪牛羊送给了董卓。

真正的借一还千。

看到了吧,吃顿饭是小意思,关键是能够吃出水平来。

从中也可以看出,董卓在拉关系上确实有一手,不计成本啊!

是成大事的人。

再后来,政府征兵,这次征兵还有附加条件,必须是官吏或者良家子弟,以充当羽林郎(禁军官名)。

董卓完全符合报名条件,因武艺高强进入军队,一路升迁,做到军司马。

此时的董卓,即在官府为官,又与土匪强盗那些兄弟们亲密交往,左右逢源,可见其文武兼备,黑白通吃。

绝不是简单的一介武夫。

自此,董卓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董卓的发家依赖于早年的带兵经历,战场上是挺能打的,军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一步步走向巅峰。

要想建立一番事业,资本与资历是必要的。

现在,也同样如此。

最初征伐并州的时候,胜利归来,为表彰他的战功,提升官阶,升为郎中,并且得到赏赐九千匹绢。

董卓没有把这些赏赐搬到自己家中,而是把所得的赏赐全部分发给冲锋陷阵的将士,仅从这一点来看,此人抱负极大————不爱财者,必有大志。

(这只是他的早期表现,后来,就成巨贪了。)

就在这一时期,董卓官运享通,首先当上了广武县的县令,又升为都尉,校尉。

后来又出任州郡长官,成为一方诸侯,在此期间,不断的征战。

后,韩遂在凉州起兵作乱,董卓重披战袍,为西部的稳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最为津津乐道的是征讨羌胡。

董卓,“自杀”步骤详解(正史雄文)

(事实上,羌胡不断作乱,董卓镇守西北,他们是经常刀来剑往的,打得不亦乐乎。注意:这时候就不再提亲兄弟的事了。)

当时,东汉王朝征集六路大军,进攻羌胡。

其中五路大败而回,第六路就是由董卓率领,被羌胡数万大军包围,粮草供应不济,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如果能够全身而退,就是大功一件。

假如只靠匹夫之勇,与羌胡拼个鱼死网破,结局也就只能与其他五路一样,也就显现不出董卓的智谋。

董卓借用粮草供应不济的理由,下令拦河筑堤,蓄水捕鱼,以充军粮。

羌胡大军欣喜若狂————不用打仗了,他们都快饿死了,就准备开个庆功会吧。

河堤越筑越高,挡住了敌对双方的视线,董卓大军就在敌人狂欢的眼皮底下,沿着大堤脚下业已干涸的河床悄然而退,后卫部队过河之后,扒开了大堤,河水犹如下山猛虎,奔流而下,瞬间填满了整个河床。

羌胡发现之后,只能望水兴叹。

能够在败中取胜,可以想象董卓的智谋。

此战全身而退,保存了生力军,虽败犹荣,董卓升为前将军,踏入高级将领行列。

也为他后来的专制残忍提供了条件。

也有可能东汉灵帝政府看出了董卓具有不安定的因素,在中平五年,六年(188年,189年)连续两次想解除他的兵权。

中平五年,下令调董卓到洛阳任少府。

这可是京官啊,人人都盼望着呢,董卓也高兴啊,但是,后面还有附加条件呢!把手下的兵将移交给皇甫嵩。

董卓,“自杀”步骤详解(正史雄文)

皇甫嵩

(皇甫嵩也是东汉末年的名将,当时为左将军。)

董卓明白了,这是夺兵权啊。

不去。

不去的理由是什么呢?

很简单,很正大光明:羌胡还没灭呢,这正是我效力沙场,忠于朝廷的时候,怎么能贪图安逸的少府职位呢?

中平六年,朝廷又任董卓为并州牧,这可是地方最高长官了,但附属条件仍然是把部队移交皇甫嵩。

很明显,此时的董卓与皇甫嵩有争功之嫌。

董卓仍然以守卫边疆任重道远为由,拒绝赴任。

估计也就在这时候,董卓和皇甫嵩结下梁子了。

要想站稳脚跟,就得有实力,军阀混战的年代,有部队才有腰杆。

董卓连续两次抗命,誓不离开军队。

其实,之所以敢于抗命,恰好就是有军队的原因,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连续两次抗命,董卓也有点忐忑不安,终归是违抗皇命。

但他不知道的是,皇帝已经没有精力,确切的说是没有机会来管他了,直到大将军何进召他进京的那一天,他才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董卓,“自杀”步骤详解(正史雄文)

02

蹩脚的计划

皇帝死了,都城乱了。

怎么回事呢?

汉灵帝死了,年幼的少帝继位,权力机构处于青黄不接的薄弱环节,成了动乱形成的温床。

历史上凡是这种时候,动乱多于安宁。

个人权力欲望的实现,是要整个社会付出代价的。

我们大家从中学课本上就都知道,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专政,祸乱朝纲。

著名的十常侍把握中央政权,搞的鸡犬不宁。

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密谋诛杀十常侍。

这个何进就是何太后的同父异母的哥哥。为最高军事长官,他不可能容忍十常侍的争权夺利。

在此插一句,袁绍为何要参与诛杀十常侍呢?

董卓,“自杀”步骤详解(正史雄文)

袁绍

其实,他也有公报私仇的意思。

袁绍是贵族子弟,也有贵族气质,交往的都是一些社会名流,也就是说,与他来往的人都是高人、侠士。

比如张邈,伍德瑜(请大家注意此二人),这些都是能为袁绍效死力之人,为了跟袁绍在一块共事,官府让他们去做官都不去。

这样,无形当中就形成了以袁绍为中心的一个小团体。

袁绍结交社会名流也无可厚非,不过宦官掌了权,就爱多事,说了一句意味深长又恶意十足的话:袁本初那小子,养这么多高人侠士,他想干什么呢?(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

咋滴,小子,三公的位置你们家都占了,莫非还不知足。

这就不言而喻了吧,袁绍记恨在心。

何进计划设计好之后,禀报太后,打算一举消灭十常侍。

但在何太后的审查中出了差错,太后不同意。

因为十常侍对太后有恩,据说当年是在十常侍的帮助之下,何太后才取得了皇上的恩宠。

妇人之见,妇人之仁啊。难道自己的哥哥还不如几个宦官?

无奈之下,何进接受袁绍的建议,召董卓进京,打算用武力胁迫太后。

想法是好的,但是采取的这个措施有点不太恰当,既然朝廷早已怀疑董卓具有不安定的因素,怎么还能让他进京呢?

糊涂啊。

当时也有明智之人。

谁?曹操。

曹操得知计划之后说过,杀几个宦官,用个牢头就可以了,还用得着地方军队的出动。

(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

可是,何进不听。

引狼入室,大祸临头了。

洛阳即将进入大乱时代。

董卓还没到,十常侍也得知了这个计划,(保密工作做得真不好)一起跑到何进那儿苦苦哀求:大将军啊,你何必跟我们这些小人过不去啊,你就高抬贵手吧,我们知错了。

值此机会,袁绍就建议:快刀斩乱麻,一杀了之。

但是,何进没有得到太后的同意,不敢擅自为之。

(真是,杀猪出身,没有政治家果断的气魄。)

不敢杀就不敢杀吧,还抛出狠话:听着,你们作恶多端,恶贯满盈,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回去等着吧,马上就要杀你们了。

这不是找死吗?

董卓,“自杀”步骤详解(正史雄文)

何进计划泄露,十常侍抢先动手。假传太后懿旨,召何进进宫,有要事相商。

袁绍劝他不要去,既然跟宦官已经摊牌了,进宫是非常危险的。

可见,袁绍这时候思路还是很清楚的。

但是,何进这杀猪的脑子就是不够用了。

进去了,死了,让宦官们像杀猪一样杀了。

要说这宦官也真够狠的,杀了何进之后,害怕袁绍等人,干脆劫持了皇帝作为人质,逃出了洛阳。

十常侍逃出洛阳之后,剩下那些无权无势的宦官可就倒霉了。

董卓,“自杀”步骤详解(正史雄文)

袁绍他们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冲进宫中,见宦官就杀,看见有人就跑过去砍一刀,杀红眼了,甚至把一些没长胡子的人也都当做宦官杀了,吓得年轻人见到官兵先褪下裤子,让他们验明正身。

话说十常侍,你干嘛要逃出洛阳啊,守着皇帝,利用坚城,谁敢进攻啊,谁进攻就揍谁。

后来的曹操不也是利用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取的辉煌成果的嘛。

要不就说嘛,知识就是力量。

劫持皇帝,逃出洛阳,这就叫谋反,人人可以名正言顺的讨伐,这不是自寻死路嘛。

恰好为董卓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03

迎帝还朝

董卓要争功,何进的部属要报仇,很快就志同道合,合二为一。

赶紧追吧,先把皇帝接回来再说。

皇帝哪儿去了呢?

出了洛阳榖门之后,宦官劫持皇帝沿黄河逃走,越逃人越少,越逃希望越小,追兵渐进,长路漫漫,前途无望。

这些宦官不仅缺知识,心理素质也不好,胆子大的逃跑了,胆小的直接投河死了。

到最后,只剩下两个人,一个就是少帝,另一个就是陈留王,这个陈留王就是少帝的弟弟,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

兄弟两人,一个14岁,一个9岁。

此时,这一对难兄难弟无亲无故,与流浪儿相差无几。

爸爸死了,妈妈没了。

回家吧,家在哪儿呢?

一个皇帝,一个王爷,混到这个地步,无话可说了,漫无目的的走吧。

白天还好说,晚上黑,害怕啊。

说来也似有神灵保佑,漆黑的夜中,前方出现忽明忽暗的火光,一群萤火虫引导着兄弟两人前行,深一脚浅一脚来到一户农家。

农家也是好心人,套上牛车继续向前走,走到了北芒。

北芒,注定在历史上留名。

先前有一首谜一般的童谣“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芒。”

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意思,到了此时,谜底终于揭穿。

董卓听说皇帝到了北芒,立即率领部队,带着王侯将相,来到北芒,迎接皇帝返回洛阳,由此看来,董卓也是一个大大的投机分子。

(拥有机会的袁绍就没这么干,当然,后来条件更加成熟的时候,他也没干,反倒让曹操抢了先,只能说他政治嗅觉太不灵敏。)

皇帝在北芒城远远望见董卓的兵将,吓得魂飞魄散,失声啼哭。这也不能怪他,近来受到的惊吓太多了,并且他也不知道董卓的目的,是来保护的,还是来砍脑壳的。

就连跟随而来的王公大臣,也不知道董卓的真实意思:本来他就是不安定因素嘛。

皇帝马上传出话,大军停留,不准进入北芒城。

王公大臣很听话,板起面孔命令董卓:皇帝有令,不得入城,你只得驻扎此地,听候调遣。

董卓火气马上就来了:你们这些老东西,身为国家大臣,皇帝流落至此,国家动荡不安,你们无力匡扶,不尽自己的职责,我来保护皇帝,你们还在这儿闲言碎语,都给我滚到一边去。

大摇大摆的带兵入城。

看来,此时的董卓已经把自己看做力挽狂澜的中兴之臣。

董卓,“自杀”步骤详解(正史雄文)

拜见皇帝之后,董卓详细询问事情的经过,可皇帝都吓懵了,东一句西一句说不明白。

董卓一看,哎呀,这是什么皇帝啊,简直窝囊废一个。

毫不客气的教训起皇帝来了:陛下啊,你平时宠爱宦官,今天沦落到如此地步,都是你的责任啊。

就差没让小皇帝写份检讨书了。

言行举止毫无臣子之礼。

倒是旁边的陈留王有问必答,字字清晰,从头到尾,把来龙去脉表达的非常清楚。

董卓立马就喜欢上他了,回洛阳的时候,董卓还抱着他共乘一匹马。

自此,在董卓心中就埋下了废立皇帝的伏笔。

应该说董卓并没有篡汉之意,至少此时是没有的,否则,自己扶持一个能力较强的皇帝来代替一个窝囊废,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04

力量的壮大

皇帝回洛阳了,身后跟着董卓。

此时,洛阳已经乱成一片,毫无秩序。

皇帝离开都城以后,何进身首异处,袁绍忙着杀宦官。

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兵将们显出了他们的恶性,不同派系互相攻击,整个都城,刀来剑往,成了一个战场。

何进的部将吴匡与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本就不和睦,经常恶语相加。

吴匡现在更加憎恨何苗,原因就在于诛杀宦官这一事件中,何苗并没辅助何进,甚至有与宦官同谋的嫌疑,导致何进计划失败。

于是借机联合好朋友董旻(董卓的弟弟)怂恿士兵哗变,采取的行动很简单,只喊了一嗓子:“大将军是何苗杀的。”

在这个时候,很多人唯恐天下不乱,也有很多借机发泄私愤。

所以,就这么一嗓子,何苗立马没命了。

要说此时洛阳也有一个军事首领,那就是丁原——何进的同盟军。

官拜执金吾,丁原倒没有什么本事,关键是他手下还有一个人——吕布。

董卓,“自杀”步骤详解(正史雄文)

(这个估计大家都知道)

如果将帅一心,应该也能维持洛阳的秩序,但是,董卓来了,一切都变了。

看看董卓的行动吧。

董卓刚来洛阳的时候,力量并不强大,步兵、骑兵算在一块也不足三千人,自己都觉得底气不足,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收拾各路军阀。

如何来增加自己的震慑力呢?

如果有三万人就好了,这需要动动脑筋。

他命令自己的三千人马,白天大张旗鼓,人喊马嘶,从洛阳东西南北四城门蜂拥而入。

夜间,悄悄地,出声的不要,偷偷再出城。

第二天,再重新演练一遍进城仪式,并且还有口号:我们的后续部队又来了。

第三天,再一遍。

第四天,第五天……

人数够了没?不够就再来几遍。

天才啊!

只来虚的是不够的,还要来点实在的。

董卓利用董旻与吴匡的朋友关系,想把何进、何苗的部队拉过来,正好何苗死了,吴匡他们也如无头苍蝇一般,想寻找新主人,恰恰董卓是理想中的靠山。

两厢情愿,皆大欢喜,瞬间,董卓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洛阳城里还有丁原的部队,对此,董卓早已垂涎已久,尤其是那一员武将——吕布。

要想占有他们,还得从吕布身上想办法。

吕布,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并且还具备各种欲望,金钱、美女、权利等等等等。

这就好办了,满足你的各种欲望。

结果是,董卓如愿以偿,丁原死了,部队归属董卓了,都是吕布干的。

好了,到此为止,都城洛阳所有的兵权集中在一人手中,那就是董卓。

为所欲为的时候到了,乌云覆盖了东都洛阳。

董卓,“自杀”步骤详解(正史雄文)

05

祸乱洛阳

董卓主政洛阳了,一切都得听他的。

先提高自己的地位,有了名分,做事才能名正言顺。

刚来到洛阳,不能莽撞行事,想提高地位,也要让大家心服口服,最好找个适当的理由。

不管目的如何,这牌坊还是得要立的。

既然有实力做后盾,找个理由还不容易嘛。

那个时候,占卜是很时兴的。

比如天象了、卜筮了都能够左右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恰巧那一年天大旱,久久不下雨。

那就算一卦吧。

一算,明白了,要免个大臣,天就下雨了。

免谁呢?

这个,老天说了不算,还要看董卓的意思,董卓思量:免哪个位置合适呢,三公的位置还说得过去,就免了司空刘宏吧。

刘宏走了,职位不能空啊,那就我董卓劳累一下吧。

看见了吧,三公的位置都能任意罢免,也太疯狂了吧?

不,疯狂的还在后边。

不久之后,董卓又自己升自己为太尉(后为相国),假节钺。

假节钺,啥意思?

就是皇帝不在场的时候,代替皇帝掌握生杀大权。

说白了就是皇帝老大他老二。

这次事情做得有点急,连牌坊也没来得及立。

这够厉害了吧。

不,厉害的还在后边。

地位虽然很高了,但终归是老二,上边还有一个呢。

算了,你也别在上边装腔作势了,下去吧。

董卓做出了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杰作”,为大汉王朝更换了门庭。

公元189年,董卓废皇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辩为帝,即傀儡皇帝汉献帝。

废立的理由很简单,也就是一些司空见惯的套话:皇帝如何如何昏庸,陈留王如何如何聪慧,废立之举如何如何英明。

其实,都是废话,忽悠人的。

董卓终于当老大了。

也可以说,东汉末年,最早实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董卓,而不是后来的曹操。

当然,在废立过程中,也出现了几个小插曲,也有刚正不阿的大臣出来阻拦。

董卓,“自杀”步骤详解(正史雄文)

第一个就是卢植(此人是刘备的启蒙老师),理由也很简单:皇帝是圣明之君,年富力强,行为得当,措施得力……

(估计卢植只顾说话了,就没抬头看看董卓的脸色。)

董卓的反应更简单:罢官,杀头。

(人啊,一旦掌权,无所顾忌。)

幸亏蔡邕(这个人大家都知道吧,他有个女儿也比较出名——蔡文姬)求情才免了死罪。

私下认为,董卓对于蔡邕的话还是能听进耳朵的。

再一个反对者就是袁绍。

袁绍属于有实力的人,有实力的人说话是有底气的:皇帝没有大错,擅自废立,恐众人不服。

董卓明白:谁敢不服?也就你小子不服吧。

立马脸色就变了,把刀拔出来,在袁绍面前晃了晃,顺便嘟囔了一句:小子,你以为我董卓的刀不锋利吗?

董卓是一个非常残忍的人,这样的话他能说得出,当然也绝对能做得出。

袁绍也害怕啊,但他还是坚持着说出了一句具有英雄气概的话:难道天下的英雄们都要看你的眼色行事吗(仅仅是一句话而已)。

话一说完,掉头就跑了。

他倒是跑了,留下的一家人,包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让董卓来了一个满门抄斩。

(对于袁绍、袁术两兄弟来说,后来讨伐董卓既有家仇又有国恨。)

董卓的初步计划通过武力和霸道达到了。整个洛阳之内,再也找不到与自己抗衡的人了,再也找不到不听话的人了。

自古有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该提拔提拔自己的族人了。

老母亲:池阳君老弟董旻:左将军侄子董璜:中军校尉怀中幼子:封侯(这个所谓的幼子,我是真没搞清楚到底是谁。)孙女:渭阳君

这么说吧,叔叔伯伯,七大姑八大姨,凡是有亲戚关系的,都进了朝廷做官了。

注意一点,董卓封了那么多人,甚至孙女都封了,唯独没有他儿子,估计应该是早死了。

史书中也没有提到他的儿子,只提到他的一个女婿:牛辅。

(这个以后再说)

说完了董卓的家人,再说一下董卓的家。

董卓的家那是真阔气,不用细说了,只告诉大家两点就够了。

第一:董卓住的地方叫郿坞,郿坞什么样子?

城墙与京城的城墙一样高,囤积的粮食够里边的人吃三十年。

进可攻,退可守,不管霸业成不成,此处都可以作为牢固的根据地。

看来这是做了长远打算的。

(不过,郿坞是个不吉利的地方,董卓最后死在这里,就连后来的郭汜也是在这里丧命的。)

第二:这么大的家,如何管理?

董卓自有办法。

一个县里才有县令、县丞,人家董卓家里就有家令,家丞。

服了吧。

好了,董卓到此时要兵有兵,要将有将,要权有权,要利有利,控制洛阳,主宰朝廷,万事由他说了算。

或许,此时的董卓已经有了更长远的理想——做做皇帝也不是不可以的嘛。

人失去了制约,就会极度疯狂。

董卓刚进洛阳,就显出他可怕的一面。

对于民众,滥施刑罚,轻刑重判,并且,借机打击报复:

我记得,你什么什么时候骂了我一句,今天我就判你个杖责一百;

小时候你打算我一巴掌,今天我就判你个流放千里。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还有点进行社会治安的意思,下面这些行为可就让人有点咋舌了。

董卓曾派一部分部队进入阳城,碰巧赶上了当地的百姓正在举行集会活动,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消夏晚会。

这可是军民同乐的大好机会,也是董卓宣传亲民政策的良机。

但是,我们看到的竟是另外一番情景,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

部队看见百姓就像看见敌人一样,挥舞刀枪,冲入人群,见男人就砍,见女人就抓,百姓就像陷入虎狼之群,

(可以肯定,他们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

眨眼之间,所有的男子都躺在了地上,尤为令人胆战心惊的是,所有男子的人头都被剁了下来,绑在百姓的牛车上,又把所有的女子赶到牛车上,一块拉回洛阳,途中还高喊:出征剿贼,大获而归。

恬不知耻啊。

回来之后,在城门外,把人头堆在一块进行焚烧,恶心的气味弥漫天空,久久不散。

所有的女子都分派给士兵作为婢妾。

战乱年代,人不如狗啊。

看到这儿,谁是贼?

董卓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大开杀戒。

有一个侍御史,叫扰龙宗,有事向董卓禀报,在进入大殿时,可能一时疏忽,没有把佩剑解下,董卓顿时大怒,将其乱棍打死。

何进的老母亲,舞阳君,抓起来,杀,不许收尸,任野狗撕咬。

何进的弟弟何苗,早已经死了,再挖出来,鞭尸,然后,肢解。

更有甚者,董卓跑到皇帝宫里,见到妃子、公主,一个也不放过。

这在封建社会就是大逆了。

从洛阳移到长安之后,董卓的残忍变本加厉。

他设计诱降了一些起义暴乱的首领,至于到底是怎么诱降的,史书中倒没有介绍,反正董卓的谋略也不低,加上暴乱的首领文化再低些,估计降服他们,对董卓来说并不是难事。

关键是降服他们之后,董卓对他们采取的手段简直是令人发指。

下边这些文字你可要看仔细了:

董卓搞了一个派对,邀请文武大臣都来参加,气氛和谐,其乐融融。酒至酣处,要表演节目了,演员列队入场,场面宏大,有数百人,清一色的起义投降人员。

就在大臣们的餐桌之前,总导演董卓拉开了节目的帷幕。

为了不让你恶心反胃,我用史书原文给你介绍:

“先断其舌,或斩手足,或凿眼,或镬煮之,未死,偃转杯案间。”

大臣们吓得筷子都拿不住了,可是人家董卓饮食自若,该吃吃,该喝喝。

人跟人是不一样,兽跟人更不一样。

上述所说,都为正史所记载的事实。

是董卓本性恶毒?还是他想以通过杀伐而来立威?

但他应该知道,屠杀老百姓是与立威背道而驰的,掘墓鞭尸也只能说明他度量的狭小。

我宁愿相信前者。

董卓,“自杀”步骤详解(正史雄文)

06

四面楚歌

董卓擅长的只是霸道,残忍与战争,绝对不擅长搞政治。

进入洛阳不到一年的时间,董卓不但没有重振朝纲,恢复洛阳治安管理,反倒弄得民怨四起,人人自危。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董卓也清楚,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培植自己的力量,要有自己的亲信。应该把军事行政等大权牢牢握在手中。

所以上台之初,提拔自己的亲信周毖,伍琼等人。让他们大力发展自己的力量。

周毖,伍琼也不负重托,推荐了好些人才,下面列举一下: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张邈。

都是三国时期鼎鼎大名的人物。

董卓也很给面子,封给他们官职,不是太守就是刺史。

但,天作孽犹可恕,人作孽不可活。

即便是董卓亲手提拔的这些将领也都高举义旗,反了。

董卓很伤心,伤心的结果是杀了周毖,伍琼。

还有一个非常另类的人物——袁绍。就是怂恿何进诛杀宦官的那个,他对董卓的反应更为强烈。

就在董卓废立皇帝的时候,袁绍就显现了他强硬的一面,不过终归胳膊扭不过大腿。

而今,袁绍终于找到了同盟军。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起兵,进兵洛阳,诛杀董卓。

歃血结盟,推举袁绍为盟主,下定决心,死无二志,不胜不归。

史称关东联军。阵容强大,确实把董卓吓了一跳。

可实际上,是只纸老虎。

尚书郑泰,就把关东联军的实际情况向董卓分析的头头是道。

首先,他分析了关东军的领导阶层。

袁绍:

高干子弟,花花公子,从小长在蜜罐里,尽管身居高位,但他知道什么是战争吗?充其量就是扯大旗。

张邈:

整天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看似严肃,故作深沉,胸有城府,实际是腹中空空,啥本事没有。实际上就是一个牌位,

孔伷:

耍嘴皮子的,就像现在某些专家,大师一样,更像街头卖老鼠药的,你只要不打断他,他的话就永远不会停下来。能把活的说死了,也能把死的说活了。这样的人能上战场吗?纯粹一个大忽悠。

其次,他们要进攻洛阳,那是以下犯上,有违纲常,我们就会在民心向背上占据优势(啊呸)。

董卓,“自杀”步骤详解(正史雄文)

最后,关东地区,是汉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带,多年以来很少有战事发生,人们已经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一旦有战争发生,他们就会惊慌失措,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拥军,也没有优良的兵源。

而关西地区,常年与胡人、羌人作战,战斗经验丰富,就是个妇女也能拉弓上阵。

兵源到处都是。

郑泰的分析到底对不对呢?

看看关东联军的战绩吧。

首战,王匡勇往直前,带领他的泰山兵埋伏在一个隐蔽处,想给董卓来个措手不及。

但他忘记了,董卓是战将出身,打了一辈子仗,不会轻易上当,他早早派一小撮人引诱王匡,而主力部队已经绕到了背后,给了对手一个措手不及,王匡几乎全军覆没。

最令人失望的是,同盟军畏惧董卓的实力,眼巴巴的看着王匡挨揍,没有一个伸出援手。

结盟时的决心,荡然无存。

(其时董卓的西凉兵确实勇猛无敌,又有一员勇猛的大将为他统领全军,那就是吕布。)

真令王匡寒心。

这种形式给董卓提供了各个击破的机会。

关东联军纷纷败退,望风而逃。

当然,在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之中也有智谋勇猛之士,他们一心讨贼,匡扶社稷。

我看到两个最为突出的英雄:孙坚,曹操。

董卓,“自杀”步骤详解(正史雄文)

孙坚

孙坚该出场了,他在幕后已经等不及了。

(三国中,孙氏父子组成了一个最为豪华,最让人敬佩的一个家族。)

孙坚本是袁术的部将,但是在征讨董卓的过程中,比他的上司表现的好多了。

出兵之始,孙坚一脸杀气,如有敢于阻拦者,杀无赦,以至于一路上人见人怕,地方行政人员早早备好车马粮草,军械物资。

下面我们看一看孙坚的讨贼之路。

孙坚跟随袁术起兵讨伐董卓,他认为干的是顺应民心的大事业。

所以,不管是百姓还是地方政府,都应该为他的前进之路创造有利条件,早日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所以对于那些不太听话的官员,他会以杀立威,这也是一个将军的正常思维。

不过在经过荆州地面时,他夹带着干了一件公报私仇的事,那就是杀了和他一向不太和睦的荆州刺史王睿。

(顶天立地的孙坚心胸并不开阔,并且杀戮成性,他的儿子孙策也遗传了他这种性格。最后两人都死于非命,不能不说与这种性格是有很大关系的。)

到了南阳之后,又杀了太守张咨,原因是“道路不治,军资不具。”

说白了,就是没把我孙坚侍候好,影响了我讨贼进程。

如此一来,有谁还敢不听。

光说不练是不行的,看一下他的战绩。

董卓派遣数万人进攻孙坚,先锋部队来到阳人(地名)城下,恰在这时,孙坚派公仇称到袁术那儿去请求粮草,只带着文职官员和少数的礼仪兵在城外大摆筵席,为公仇称送行,形势非常危急。

孙坚很冷静,让礼仪兵列队相应,但是,很奇怪,只是列好队形,人人不得轻举妄动,就像迎接外宾一样,而孙坚还在那儿大吃二喝呢。

董卓军队也有点懵,唯恐有诈,也不敢进攻。

就在头脑成一片浆糊之时,孙坚已经组织部队有序的退入城中。

这也算一个空城计吧。

没有胆量的人是万万做不出来的。

进城后,孙坚说出了自己的道理:不敢打啊,真要打起来,你们这些文官早没命了,你们也是军队的无价之宝啊。

这样的领导,能不让人爱戴吗。

退入阳人城之后,重整军马,再战,斩杀了董卓的都督华雄。

军事胜利,形势一片大好,在这关键时刻,孙坚待在阳人城,单等公仇称向袁术请来粮草,手里有粮心不慌。

然后直攻洛阳,捣毁董卓的老窝。

但是,一等不来,二等不来。

孙坚还是不太了解他这个老领导。

董卓,“自杀”步骤详解(正史雄文)

袁术

袁术这个人,志大才疏,偏听偏信,心眼小的跟针尖一样。

他实际的想法就是怕孙坚攻克洛阳之后,功高盖主,无力控制了。

因此就在粮草军资上故意制造麻烦。

万般无奈,孙坚在夜间骑马到鲁阳去见袁术,两地之间有一百多里路。

两军对峙,主帅竟然为了粮草亲自跑回来。

见了袁术之后,孙坚发表感慨,句句落地有声:

我之所以奋不顾身的冲锋在前,说大了是为国家讨伐逆贼,重扶社稷,造福黎民百姓;

往小里说,是为将军你报家仇私恨那,你遭到了董卓的灭门之祸,就不想报仇?

我与董卓又没有这样大的仇恨,何苦呢?

我这是为你效力,你怎么能这样,听信谗言,连粮草都不供应。大功即将告成,而因缺粮退兵不成?

愿将军深思。

袁术无言以对,羞愧得调发军粮。

孙坚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从董卓的一句话中就可以看出。

董卓在大败关东联军之后,曾经这样说过:

关东联军都是一些鼠辈,没有一个不怕我的,唯独孙坚真令人头疼啊,真得想个法子才行。

看来真是让孙坚打怕了。

办法想出来了,还是老一套,封官,大大的封,凡是孙坚的叔叔大爷,儿子侄子都来做官吧。

这对董卓来说不容易了,除了他老董家,整个家族都封官的就他老孙家了。

不行,董卓估计只有这些还降不住孙坚,再加一条:和亲,咱们做亲家吧。

董卓,了解不了孙坚的为人,更了解不了孙坚的抱负。

孙坚回话:你是真不要脸,皇帝让你给废了,朝廷让你给搞乱了,大臣让你给杀了,百姓你都不放过,你这是犯了死罪。你还想和亲,亏你想得出。

应该说,孙坚此时绝对没有独霸一方的想法,能够拒绝董卓如此高规格的封赏,足以说明,孙坚是一心为国除贼。

刻不容缓,乘胜进兵,直捣洛阳干掉董卓。

孙坚大军进驻大谷(地名),距离洛阳九十里。

被孙坚逼的实在没办法了。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二月,董卓做出了他一生中的又一“杰作”:焚毁洛阳,逃往长安。

可怜一把火,让东汉王朝几百年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风而去。

皇宫,宗庙,府库,民家,方圆百里,一扫而光。

无辜百姓死者无数。

地面上已经寸草不留,地下也要挖干净,凡是王公贵族,富裕人家的的陵墓一律发掘清理。

洛阳是都城,陵墓中的宝物众多,都装进了他董某人的腰包。

另外,洛阳所有土财主、洋财主的家产归公,还是归董卓。

名为坚壁清野,实为与民争利。

董卓,“自杀”步骤详解(正史雄文)

曹操

除去孙坚,还有一位猛士:曹操。

董卓迁都长安之后,同盟军雄踞关东与董卓对峙,当时兵力非常雄厚。

袁绍屯兵河内,张邈、刘岱等人驻军酸枣,袁术在南阳,孔伷守颍川,韩馥守邺城。

如果一鼓作气,大事可成。

但是,他们已经让董卓吓破了胆。

曹操的意见是:

诛杀董卓,我们是正义的,顺应民心的,并且我们已经歃血立盟,怎么到了阵前,都畏缩不前,这成什么样子。

现在正是好机会,董卓焚毁洛阳,劫持天子,盗掘陵墓,残害黎民,已失了民心。

此时不出兵,如果一旦让董卓抓住时机,反败为胜,我们就更没机会了。

你们害怕,那就我来当先锋。

说实话,这个时候的曹操翅膀还没硬,还远远算不上一方诸侯,跟上边几个人还不是一个档次的,仅仅是个中层领导。

人微言轻,你说的再有道理,也没人理会你。

说多了还要遭到呵斥,“一边待着去,愿意去自己去。”

自己去就自己去。

曹操兵力不多,关键时候还是朋友多了好,好友兼同盟军张邈(曹操、袁绍、张邈铁三角的关系,后来变成铁蒺藜了)派兵协助曹操。

在进攻的路上来到了荥阳,遇上了董卓的名将徐荣,这个徐荣的战斗力不低于三国时期的吕布,大战在此展开了。

战斗打得很艰难,死伤很严重,当然这是对曹操而言的,因为徐荣胜利了。

那就直接说严重的后果吧。

大将鲍信的弟弟鲍韬被砍了脑袋,鲍信也被砍了,不过幸亏不是砍的脑袋,算是勉强跑回来了。

曹操也在跑,不过他的跑和鲍信就不一样了,人家鲍信怎么说也是骑着战马跑回来的。

你再看曹操,简直就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后背上还插着弓箭。

弓是自己的,血也是自己的,只有箭是人家的。

战马早就被砍死了,再不跑人也没命了,只有这个时候,人的潜能才可以完全发挥出来。

即便是完全发挥出来也是有限的,伤员终归是跑不过追兵的战马。

关键时候还是自家兄弟,曹洪来了。

曹洪来了也没用,也挡不住这么多追兵的。

其实人家曹洪根本就没去想阻挡追兵,他用另一种方法很容易就把这个难题解决了——把自己的战马给了曹操。

这个方法想出来很简单,做出来很难。

在这么紧张的情况下,曹操还跟曹洪客气了一番:兄弟,不用管我了,你快逃命去吧。

曹洪没跟他客气,一句话直击要害:天下没了我曹洪没什么大不了的,没有你可就塌天了。

曹操在前边骑马跑,曹洪在后边撒腿跑。

很难想象曹洪竟然能跟上。

技不压身,看来还得多学点技术,关键时候能够救命。

跑到了汴水岸边,水还挺深,根本过不去,曹操可不想学习楚霸王乌江刎颈的傻事。

幸亏曹洪找到了一条小船,这才捡回了一条命。

尽管战败,但也显示了自己的力量,使得董卓军再不敢进攻同盟军的大本营——酸枣(河南延津)。

事后,曹操再一次力陈出兵的重要性,但是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

这一系列的反抗,尽管没有彻底打垮董卓,但董卓也意识到了自己所面临的处境,不得不从洛阳退兵到长安。

董卓,“自杀”步骤详解(正史雄文)

董卓

07

“野猪”终于死了

在迁都长安的过程中,在董卓随心所欲的指令下,也有朝廷大臣站出来阻挠。

终归这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司徒杨彪(此人就是的杨修的父亲)、太尉黄琬、司空荀爽(荀彧的叔父)摆出了很多理由来阻拦迁都。

什么迁都应顺应民心了,什么长安已成废都了,什么天象不详了。

反正就表达了一个中心意思,迁都万万不行。

董卓对此反应很干脆,你们咋这么多事啊?

看把你们能的,这么着吧,都回家种地去吧,朝廷里没有你们什么事了。

全都罢官了。

三公齐上阵,不仅无功,且自身难保。

强权+无赖+流氓,董卓和在东汉横冲直撞的野猪没啥区别。

还有一个人,朱俊。

这个人估计应该是董卓看得上眼的,董卓想提拔他作为副相国,给自己当助手。

而这个朱俊倒也有几分正气:

副相国就免谈了,我干不了。

现在迁都是万万不行的,不仅使天下认为相国你败局已定,迫不得已才迁都,同时也会给关东军提供进攻的机会。

董卓也没有采纳朱俊的建议,不过也没有难为他。

其实,在迁都长安之前,不仅仅是这些语言上的劝阻 ,也想到过进行兵谏或者直接废除董卓。

当时,皇上已经迁到长安,趁着董卓还在洛阳做一些善后工作。

京兆尹盖勋就劝说左将军皇甫嵩:将军,你看看,董卓这是做的什么事儿啊,对百姓残暴无恤,对皇上,任意废立。不如现在就趁着皇上在长安,以将军为首,我们迎接至尊,向东讨伐董卓,与关东的袁绍等人东西夹攻,不愁董卓不灭。

可惜,一代名将皇甫嵩不听,不知他是忠于皇上,还是恐惧董卓。

就这样,董卓我行我素,迁都长安。

上帝说:想让你死亡,先让你疯狂。

到长安之后,董卓又给自己升格了。

(“我相,贵无上也”)

首先,给自己换了座驾——竿摩车。

什么东东?

古代跟现代一样,不同级别的人就得乘坐不同级别的车,县长不能坐市长级别的车,市长当然也不能坐省长级别的车。

竿摩车,说白了,就是皇帝的轿子,谁坐这个车谁就是皇帝的级别。

第二步,董卓想学学姜子牙,你姜子牙能作“尚父”,我董卓也能做“卓父”。

就在这个计划即将实施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自然现象:地震了,并且是京师地震了。

那个时候人们迷信,地震就说明情况有异样。

赶紧问问明白人吧。

问谁呢?

董卓,“自杀”步骤详解(正史雄文)

蔡邕

蔡邕。

蔡邕说了:

这是大臣逾越祖制引起的呀,现在太师你的功劳就像巍巍泰山,大家都看得到,但是,要称“卓父”,还是要打败关东联军,回归东都洛阳再说吧。

还有你那辆竿摩车,也换了吧。

对蔡邕的意见,董卓全部采纳。

既然天象有异样,那就看看如何避免灾害了。

我带头,不称“卓父”了,也不坐竿摩车了,那么大臣之中是不是也得付出点牺牲呢。

这是应该的,况且,太史(这里应该是巫师)说了,杀个大臣就没事了。

上回不是免了司空刘宏以后就风调雨顺了吗。

这回该谁倒霉呢?

太尉张温。

表面上是祈求上苍降临福音,实际上就是借故泄私愤。

张温,又如何得罪董卓了呢?

说来话长,那还是在边章韩遂作乱凉州的时候,朝廷派张温为车骑将军,到凉州平乱。

董卓也受张温的调遣,但是在平乱过程中,董卓经常迟到、早退、旷工,分内工作做不完、做不好。

受到了张温的批评。

董卓心眼小,从此记恨在心。

要不说,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

当时,张温还有一名部将,就是孙坚,他列举了董卓若干罪状,最后建议,干脆杀了董卓,以绝后患。

(也说不定,孙坚早已看透董卓,这也可以解释在征讨董卓的征战中,孙坚为何如此卖力。)

张温太仁慈了,放了董卓一马。

这回,董卓却没放张温一马。

张温不听孙坚之言,最终导致杀身之祸。

张温死了,谁还和我董卓不睦呢?再想想。

想起来了,皇甫嵩,在镇压黄巾起义时,老是和我争功,还想霸占我的军队。

现在他的境况如何啊?看看老朋友去。

皇甫嵩见到董卓来到,慌忙跪地迎接。

此时两人之间的对话出现了两种版本。

据《山阳公载记》记载:

董卓:义真(皇甫嵩字义真)啊,现在你该佩服老夫了吧(“义真服未乎?”),你该知道老夫的能力了吧。你们这些小燕雀啊,哪儿会知道鸿鹄的志向啊。当年你们是何等的威风凛凛,今日不也是伏在老夫脚下吗。皇甫嵩:当年真没有想到,太师会有今天的伟业。过去我们都是鸿鹄,今天太师都成凤凰了。董卓:你如果早明白事理,今天就可以免你下跪了。

据张璠《汉纪》记载:

董卓:义真,你害怕老夫吗?(“义真怖未乎?”)皇甫嵩:太师如果以德辅政,全国人民欢庆还来不及呢,怎么会害怕呢?如果滥施淫行,整个天下都会是一片白色恐怖,害怕的就不是我皇甫嵩一人了。(不愧是官场老油子)

董卓默许了,或许,皇甫嵩的话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地位,自己所承担的责任。

不管怎样,他放过了皇甫嵩。

私下希望《汉纪》所记载是真实的,他表现了皇甫嵩作为辅国重臣的正直面目,表现了胸中的那股傲气。

(有人说,皇甫嵩是东汉最后一员名将。)

同时,也表现了董卓还有一点人性,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本善的一面。

如果说杀张温,戏皇甫嵩还有点政治斗争的意味。

但小人物也不放过,就很能说明这人小肚鸡肠,睚眦必报。

董卓手下的喽啰也狗仗人势,无恶不作,违法乱纪的事那是经常发生的,无人敢管。

偏偏就有那么一个不信邪的掌管京师的行政官员,那时叫司隶校尉,名赵谦。

把一个罪该万死的小喽啰正法了。

他以为这是秉公执法,可能自己估计董卓还会奖赏他。

还真的奖赏他了,只不过是赏了他一顿棍棒,棍棒打多了,直接打死了。

他太高估董卓了。

董卓,“自杀”步骤详解(正史雄文)

董卓的意思很明白:我就是养条狗,也没人敢朝着它呵斥,你胆肥啊,敢杀我的人。

(“我爱狗,尚不欲令人呵之,而况人乎!”)

对待手下的官员如此,那就更不用说敌人了。

与关东联军战斗期间,对待俘虏的手段令人发指。

先找来几匹布料涂上厚厚的猪油,然后就用这匹布把俘虏缠裹起来,最后,点火烧。

烧也是有规定的,要先从脚点火,这样烧,人一时半会儿死不了,烧得时间长。

这种行刑方法,俗称“点天灯”。

还有更方便的方法,烧开一锅水,把人扔进去,完事儿。

打击政敌,虐待俘虏,残害百姓……

人们不知道今天脱了鞋,明天还能不能穿上。

天下被祸害透了,也该结束了。

当时朝廷大臣中,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就密谋为国除害,拯救大汉王朝,计划除去董卓。

王允、士孙瑞尽管是高级官员,但是要想拿刀砍人,估计还差得远。

想成功,必须要找到同盟军,不仅必须要武艺高强,还要能得到董卓的信任,接近董卓,同时还要憎恨董卓。

巧了,就有那么一个人,谁啊?

吕布。

吕布的武艺就不必详说了,那是董卓的亲兵队长兼高级保镖。

按说保镖和雇主关系应该很融洽才对。

不过,董卓那脾气,谁都受不了,有时生了气,随手摸起东西来,连保镖都揍。

(你也不想想,保镖是干什么的?关键时候,即使他不反水,站在那儿袖手旁观就够你受的。)

还有一件事,使得吕布与董卓的关系拉远了。

刚才说了,吕布是董卓的亲兵队长,当然就整天围着董卓转了,转着转着就和董卓的一个小妾好上了,尽管董卓还不知道,但吕布是提心吊胆的,不用说,一发现就没命了。

如想保命,还是先下手为强。

王允、士孙瑞把刺杀董卓的计划和吕布一商量,吕布开始时还一脸严肃:这怎么行,我怎么可以害自己的雇主?

其实,吕布真实的想法:还用商量啥呀?巴不得呢,废话少说,赶紧动手。

一切都准备好了,就等机会了。

机会来了。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皇上大病初愈,为了庆祝,召集文武大臣,在未央殿搞了一个大型派对,董卓当然在邀请行列。

他兴高采烈地去了。

说来也巧,走在半路上,那马就不往前走了。

看到这种情况,董卓心里也感到奇怪,这是怎么了,要不就不去参加派对了。

吕布看到董卓犹豫不决,就加以怂恿:没关系,有我保驾,你就放心吧。

其实,吕布早已在宫门外埋伏下了刀斧手。

董卓还真来了,瞬时伏兵四起。

董卓赶紧招呼保镖吕布来救命,吕布来了,又给他补了两刀。

玩完了。

董卓,“自杀”步骤详解(正史雄文)

董卓的尸体被扔到大街上,肥胖的身体开始腐烂,膏油流的满地都是,看守尸体的人别出心裁,把破棉絮拧成绳,插在董卓的肚脐眼儿里点燃,就是一盏长明灯,连续几天不灭,夜晚可以照明看书,以解烦闷。

08

遗留祸根

董卓的兄弟,杀,

董卓的侄子,杀,

董卓九十多岁的老母,杀,

董卓的亲信,杀,

董卓的部属,杀。

长安城内,凡是与董卓有亲近关系的人都尝到了血雨腥风的滋味。

在这杀声中,不加分辨,不加区别。

董卓,“自杀”步骤详解(正史雄文)

王允

王允就是想大换血,杀一批,立一批,以图重振大汉朝纲。

大文人蔡邕,在董卓当政期间,竭尽所能的为大汉王朝服务,劝导董卓以德治人(尽管见效甚微),同时,也挽救了一批国家的精英。

就是这样一个人,也被王允杀了,原因是:“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后令吾徒并受谤议。”

(仔细想一下,无非就是王允心虚了。)

蔡邕都落到如此结局,更别提董卓手下那些助纣为虐的领兵将领了。

带兵将领是董卓的一个女婿——中郎将牛辅。牛辅手下有几个校尉——李傕,郭汜,张济,樊稠。

都是战场上滚出来擅长玩命的人。

王允要收拾这批人,最终导致西凉兵谋反,长安又迎来了又一场浩劫。

东汉真的走向了末路。

一场大戏的帷幕就此拉开。

本文取自正史,非演义。

——未完待续——

标签: 董卓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