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吴越春秋之西施外传

爱百科 233 0

   吴越春秋之 西施外传

   在我提笔试图开始撰写这篇传记时我首先想到的不是尸体,是美人鱼。一条货真价实、沾满海潮气息、胸脯在月光下一抖一抖的美人鱼。这种鱼我们在电视上见过,在电影上也见过,有出现在希腊海滨的,有栖息在香港九龙湾中的,总之千奇百怪,应有尽有。

   可是你很快就会发觉我刚才所说的只是一种想象,想象是不能当真的。事实是,这里出现了一具尸体,它有着美人鱼的形状。这样说并不过分,对于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来说,我们无论怎么赞美都不会过分的。

   西施是在日暮时分出现在路口的。她的手上提着满满的一篮花,有喇叭花、牵牛花、菊花、荷花,还有西施最喜欢的小百合花。花篮虽然很沉,但从西施的脸上看不出任何异样。她非常高兴地唱着山歌,"晨风吹,阳光照,白纱巾,胸前飘",西施唱歌的时候显得很自豪,将胸脯挺得高高的,还腾出一只手,略带羞涩地抚摸着胸前飘动的白纱巾。

     这条纱巾是一个叫伍子胥的人送的。三年前的一个下午,当西施从城里卖花回来,路过村边的小池塘的时候,看见一个戴着高帽、身材魁梧的人从马上一摔而下,发出清脆的响声。西施觉得很奇怪,就飞快地跑了过去,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你怎么啦?"

  "我受伤了。"

  "你是怎么受伤的?"

  "我被越国人的暗箭射中了。"

   那个躺在地上、说话断断续续的中年人脸上长满胡子,长得颇为威武。但西施没有考虑到这些,她只是想:"又打仗啦。这可真是不得了。老是这么打来打去,生活不就乱套了吗?"不过她只是这样想而已,并没有说出来。她只是说:"噢真抱歉,那我可帮不了你什么忙,爷爷说跟我们打仗的人全都是大坏蛋。你还是自己安心坐在这儿休养吧。"西施是个善良的姑娘,她丝毫没有把眼前的中年人赶尽杀绝的意思,真的,我保证,绝对没有。

   西施缓缓地从池塘边上站立起来。她缓缓起身的姿态显露出她的善良,这使中年人似乎抓住了救命稻草。他一个侧身从地上爬起来,扯住西施的衣带,哀求道:"姑娘,您行行好,您看我的双腿都受了箭伤,如果您走了,我一定会死的。"西施没有想到一个看似气吞山河的大汉会说出如此委婉动听的话,这让她不禁有些迟疑起来。中年人见此情景,继续说道:"我是吴国的宰相伍子胥,如果你救我的话,我可以保证以后吴越两国人民永世交好。"西施是个深明大意的姑娘,从她那瘫痪已久的爷爷的口中,她早已得知伍子胥的大名,眼前的这个纵使是摇尾乞怜也让人觉得英气逼人的中年军官虽然以凶狠残暴著称于世,但他一诺千金的英雄气慨也同样深入人心。他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从这个角度出发,西施觉得自己如果救他,也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她注视着那双使劲盯着她看的大眼睛,心情渐渐融化下来。

   在这以后的两个月中西施以极大的勇气和爱心照顾着伍子胥。在她看来,她对伍子胥的伤势照料得越是无微不至,伍子胥实现诺言的可能性就越大。她亲眼看着他的两条腿在春天的阳光中愈合,看着伍子胥的形象在她眼前越来越高大。终于在一天下午,他们在小池塘边上分手了,这时候的伍子胥已经完全恢复了他在史书上的形象,他变得神采奕奕,浑身上下充满着成熟男性的魅力。这让西施姑娘的心中升起了一阵莫名其妙的忧伤,仿佛身体内部的某个器官在霎那间被割舍而去。为了表示对西施的谢意,伍子胥在临别时送给西施一条白色的纱巾,他说,这是信物,代表我说过的话将象这条纱巾一样苍白无力。

   前面我漏掉了西施身上最本质的一件东西,即她的美貌,当然这并非我的无心之失。我们都知道伍子胥是何许人也,想当年,他金戈铁马,辅佐吴王阖闾,浩浩荡荡杀回故土,颇有气吞万里如虎之势。在他这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大人物的眼中,美女只不过如同战场上的一堆枯骨,转眼即化。所以我说,西施的美貌在伍子胥的眼中是苍白无力的。

   可是普天之下,毕竟是好色之徒居多。当西施在日暮时分进入集市时,她感觉自己成为一朵最耀眼的鲜花,周围人的眼睛化成一只只蜜蜂,一不小心就会酿成狂蜂采蕊之祸。在那一瞬间地球仿佛停止了转动,天空、大地、街舍、树木,似乎都变得懒洋洋的,再也没有往日的生气。过路的人将肩上的担子放下,情不自禁地摸着胡子,色眼迷迷地看着西施。少年们纷纷脱下帽子,整理衣巾,以示自己虽然情难自制,但毕竟不敢坏了礼数。卖梨的将梨洒了一地,饮水的水泼了一身。大伙儿都变得有些痴痴呆呆,直到天空中突然响起一声清越的长啸。

   西施正在入神地摸着伍子胥送她的白纱巾时听见了范蠡的长啸。范蠡,这个全越国公认最漂亮、最博学、最文雅也最阴险姣诈的男子此刻正坐在马车上,得意洋洋地端详着被他的长啸震得耳朵发麻的平民百姓。他的练气术已经经营多年,当他隐居在五里山时,每天凌晨都要对着天边的残月长啸。据当地的人称,他的声音最远可达五里之外。因此当他牛刀小试,在这陌生的诸暨村的小集市上长啸一声,顿时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范蠡就是范蠡,虽然越国已经沦为吴国的附庸,他仍能给人们以振奋和希望。

   不过范蠡的自鸣得意并没有持续多久。他的车座下的五匹马停下来不走了,从它们那神采飞扬的眼珠看,可以知道它们并非震慑于范蠡的长啸。范蠡觉得很奇怪,便顺着马的目光往前展望,这样他和西施的目光就在落日余晖中激烈地碰撞,闪现出令后人为之而口沫横飞的爱情之花。

     "敢问美女居家何处?"

     "我就坐在离京城不远的诸暨村。"

     "那么美女今年芳龄几何?"

     "我娘说我是十八年前八月十五日生的,但爷爷说,妈记错了,是八月十六。"

   在两人若断若续的交谈中,集市上的秩序迅速恢复了正常。而西施,在脉脉含情地看着范蠡的同时,依然保持着一手提花篮,一手抚摸白纱巾的姿态。

     "好漂亮的花啊,我全买了吧。"范蠡一拎手就将蓝子提上车去,他的手指细长而有力,和他的身分地位十分相配。

   西施低着头,没有说话。

     "美女戴的这条白纱巾好漂亮啊,是哪位先生送的?"

   西施有点诧异,"你怎么知道是别人送的呢?"

   "我猜的,"范蠡说,"我的直觉一向很灵……怎么样?美女你介意和我共坐一辆车子聊聊吗?"

     范蠡说话的时候睫毛一闪一闪,好象在思考什么问题,但西施全然没有考虑那么多,她还在回味着范蠡刚才的神态、举止,他的每一句话,这个成熟男子身上具有女人爱慕的一切特征:斯文,秀气,体贴别人,有安全感。无可置疑,在这种情势下,她很难拒绝范蠡的要求,她半推半就地上了车。

   现在让我再掉转笔墨叙述一下当时的天下大势,我以为这对于任何一个西施的研究者来说都是必要的,哪怕他仅仅只是想利用西施赚一笔稿费。越王勾践五年,勾践带着粮食万担、战马数百匹到越国去,向吴王夫差俯首称臣,同行的还有他的左右手范蠡和文种。伍子胥强烈要求夫差对勾践斩草除根,他说就算飞鸟高翔于青云之上,仍逃脱不了猎人的箭矢,何况越王自缚双手前来送死呢。但吴王是一个有贤德的人,不象伍子胥那么好杀,他回答的话也说得十分精彩,完全可以写进传统的道德教材中。他说自古以来战胜者无杀降臣之礼,我并非是因为爱越王而不杀他,而实在是因为是害怕天帝的惩罚才赦免他的啊。国王既然这么说话,那就等于下了圣旨,伍子胥虽然贵为国相,也是无力改变的。所以越王得以逃过一劫,从此他成为吴王的马夫,住在一个潮湿阴暗的山洞里。

   这样过了几个月,吴王的生日到了,越王君臣入朝晋见,金殿之上勾践大丢脸面,他象一只哈巴狗一样地趴在地上,不敢仰视吴王的威严。而一旁的范蠡却不失隐士风范,他安静却又是充满自信地站在那里,对朝臣们对他的喝斥听若罔闻。此举令夫差对他大为赞赏,便极尽鼓动之能事,企图使范蠡归顺吴国,这不由令勾践大为恐慌,他不停地敲打着范蠡的脚后跟,嘀咕道:"你可千万不能离开我呀!"这时候的范蠡表现出上古谋臣所少有的忠义之气,他温和地拒绝了夫差的请求,以冠冕堂皇的理由。他说越王对他有知遇之恩,当他还在五里山中默默无闻时,是勾践慧眼识英雄,三顾茅庐将他请了出来,如今越王落魄,他若另择高枝,恐被天下人耻笑。我们前面说过吴王是个很讲究仁义道德的人,他听了范蠡的话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对他更加钦佩,并对自己无缘将其纳入帐下表示了深深的遗憾之情。

   再以后的事大家都知道得很清楚,伍子胥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说吴王当机立断,将勾贱一刀了断。但他越是急火攻心地强谏,吴王就越感觉到仁义治国的重要性,加上太宰的花言巧语,使他相信自己要成为功盖春秋五霸的人物,首先要具备大功德,而赦免勾贱正是件功德无量的事,这时正好又发生吴王生病,勾践请尝粪便的事,吴王见他连如此"遗臭万年"的事都愿意为自己去做,实在没有理由怀疑他对自己不忠心,于是就顺水推舟放越王回国。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勾践在吴国共生活了两年零八个月左右。

   越王回国后不久就开始图谋灭吴。长期的屈辱生活使他的性格变得日益乖张,在他残存的躯体中或许只剩下一个念头,就是:报仇。吴王所赋予他的,他要十倍偿还。他夜夜卧薪尝胆,以激励自己的斗志。同时采纳大夫文种所献的计谋,一方面积极垦荒屯军,减免赋税,另一方面时时不忘送给吴国大量的金银财物以献媚于夫差。不过他最得意也最为后世人津津乐道的当然就是:美人计。

   范蠡最初是从伍子胥口中得知西施的美貌的。在越国当奴仆时,按照同位相置的原则,他恰好服侍伍子胥。伍子胥虽然是最坚决的反越派,但他对范蠡却十分尊重。他竭力劝说范蠡弃暗投明,归顺到夫差这一边来,他认为凭借自己和范蠡的才能,要帮助吴王取得天下绝不是一句空话。他却不知道他这么苦口婆心正好和夫差犯了同样的错误,范蠡既然是人中之龙,他就绝不会允许在自己的头上永远压着一个伍子胥。

   由于伍子胥对范蠡的照顾,范蠡没有象勾践那样的暗无天日的生活经历。事实上,伍子胥连一点粗活都不让他干,认为这有损于士大夫的尊严。他把范蠡的房间安排在自己的外屋,认为这样有助于自己的怀柔政策。两人经常一块喝酒聊天,观赏歌舞,偶尔还纵谈天下大事。当然我们现在都已经知道,这其中有一个人心怀鬼胎。

   一天夜里,当范蠡正在睡梦中谋划他的宏伟大业的时候听见邻屋传来了一阵阵奇怪的声响。他蹑手蹑脚地起来,隔着门缝往里张望,然后他就看到了也许是他这一生中所见到的最为不可思议的事。伍子胥脸色苍白,两只脚紧紧地夹住一床被子,口中发出"嗬嗬嗬"的声音,象是在和什么妖魔鬼怪作博斗。过了许久他的喘息声才慢慢地停了下来,范蠡听见他幽幽地叹了口气,喃喃道:"吴越莫相争,真是孩子话……可是我也不算食言啊!吴越两国合而为一,老百姓不就能过上太平日子了吗?"顿了顿,他又接着说道:"西施啊西施,他们都说我好杀成性。可是你知道吗?我真是很喜欢很喜欢你的呀!"他一边说话一边摇着脑袋,那种情景下的伍子胥不象是曾经掘楚王坟、鞭尸三百,并淫楚臣之妻的大恶人,而象是个柔情似水的白面书生。

   那天晚上的事件使范蠡对伍子胥有了那么一点点的怜悯,与此同时,他迅速地把握了伍子胥的精神命脉,了解到他的致命伤。他开始尽一切可能打听那位叫西施的女子的下落。他曾经数次请伍子胥喝酒,因为他深谙酒后吐真言的朴素真理。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他终于获得成功,了解到西施的全部底细。他内心暗自窃喜,表面上却不露声色。为了彻底地击溃他的最大对手伍子胥,他下定决心,自己不仅要得到西施,还要把西施献给吴王,让伍子胥君臣不和,以成就越王、也成就自己的丰功伟绩。

   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所谓范蠡与西施在集市上的巧遇其实是蓄谋已久的。他现在正象(而事实上,也许他本来就是)一个风月场上的老手,正一步步地将那个善良爱国、楚楚动人的女子诱上他的贼车。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范蠡开始怀疑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卑鄙小人。他此行的目的原本是为勾践访求美女,以图大业,但他对西施的迷恋却已日俱增。他无法舍弃西施仙女般的娇艳,无法舍弃她的漆黑长发、白皙脸庞、弯弯蛾眉,更无法舍弃她的清水双眸、高挺鼻梁,以及颤抖的双唇。他曾经不只一次想象她在床上婉转娇啼的样子。他知道自己的心中充满着对夫差和伍子胥的仇恨,没有他们,西施就是他的,从头到脚,从肉体到精神,西施的全部血脉都应该是他范蠡的。每当想起此事范蠡的脸上便阴晴不定,烦躁不堪。他虽然能够利用西施对她的感情和她的纯洁善良劝说他去侍奉吴王,但他无法抗拒自己对她的欲望,那是人类千古以来最根本、最深沉的愿望。

   自从范蠡对西施述说此行来意后西施的心情一直不佳。一方面,她的善良体贴,她瘫痪在床的爷爷自幼对她进行的谆谆教育告诉她,为了越国,为了范蠡,他应该接受这一使命。另一方面,她的身体、她的隐密的灵魂告诉她,这绝不是她的真正愿望。此刻当她百无聊赖地来到江边,看着她的少女友伴在浣纱时,心中仍然充满惆怅之情。

   西施不由自主地摸了摸脖子上系着的白纱巾,想起了伍子胥,那个高大威猛的吴国国相。他和范蠡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一个直接、冲动、凶猛,敢作敢为;另一个则温柔细致,表面上看起来彬彬有礼。她爱上了范蠡,但她对伍子胥同样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毕竟,他是她这一生接触的第一个成熟异性。不过话说回来,自己又能了解他们多少呢?就拿伍子胥来说,谁会想到一个堂堂的大将军会开口向我这样的弱女子乞求帮助呢?而且口气是这样地委婉动听。想到这里她不禁笑了起来,也许在此次的吴宫之行中,只有重新遇到伍子胥这件事是令人期待的。

   突然间一种强烈的情感攫取了西施,她"哎呦"一声弯下腰去,享受那种幸福而酸涩的感觉。两个男人,在她的心中不断博杀,使她觉得十分疲倦,她皱起了眉头。江边的人都回过脸来看她,在晨风的吹拂下,西施蹙眉弯腰的姿势造就了一种美感,也同时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史中造就了两条重要的典故,一为"西子捧心",一为"东施效颦"。如果你不介意的话,下面我就围绕着这两条典故说几句个人见解,希望对荡清笼罩在西施身上的历史迷雾会起到一些帮助。

   "西子捧心"不仅仅是一条典故,它还是美的象征,杭州西湖边上的一道迷人景致。当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曾经在一篇叫<<越女剑>>的小说中提及过这一风景的来历,其实也就是西子捧心的来历。他说越女(<<吴越春秋>>等书曾载有越女学猿公剑法助越王击败吴国之说)杀进宫中,本欲将情敌西施诛于竹棒之下,后来被她的美丽感化才收棒而去,但棒上发出的剑气却刺伤了西施。金庸先生的想象能力真非常人所能及,一根小小的竹棒竟能有如此威力!我接下来要提到的另一条典故最早出于庄子,他在<<庄子&#8226;天运>>篇中提到,西子捧心的姿势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有一位丑妇艳羡之余,依样效之,结果反增其丑,富人见了闭门不出,穷人见了避而远走。庄子是个大幻想家,我们若想想他对德高望重的孔子的描述,恐怕谁也不会将他的话完全当真。退一步说,即使庄子此次所言句句属实,他也仅提到有个丑女在效 颦而已,与东施何干呢?我查阅了宋以前的历代典籍(当然,本人学问有限),发现丑女效颦这一典故虽然用得非常广泛,但并没有哪位大诗人或大学问家一时技痒,跳出来对丑女进行名字的考证。直到北宋中叶,另一位想象奇特,喜欢在故纸堆中玩花样的文士黄庭坚不知脑袋中哪根神经被触动,自以为得到了天启,他在<<次前韵谢与迪>>诗中写道:"今代捧心学,取笑如东施。"毫无来由地就将东施这一名字强加给那位可怜的丑妇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种种轶闻掌故有很多是经不起推敲的,东施这位丑八怪也许本来没有,也许她虽然存在却和西施一样美丽动人,但为了突出西施,在人们心中独一无二的美女,她只好作出牺牲,这是不以她的意志为转移的。

   时间象沙漏中的沙粒一样缓缓流逝,但对西施而言,时间并无长短之分。自从进入吴宫后她成功地扮演了一枚棋子的角色,夫差为她的美貌所倾倒,不仅对她百依百顺,言听计从,还大兴土木兴建了吴娃宫。他成天不理朝事,和西施在宫中玩耍嬉戏,时而饮酒听歌,时而裸泳采莲,总而言之,他们在表面上相处得十分和谐。西施的所作所为无愧于越国的民族英雄的称号,她是那样地爱着范蠡和越国,这使她在迷恋吴王时拿出全部的看家本领。夫差完全被她的枕边蜜语迷昏了头,他不再将警惕的目光对准卧榻之侧的越国,而是转而投向千里之外的齐国。

   当然我在前面说西施对夫差极尽蛊惑之能事并不能说明她真的和夫差建立起了感情。我曾看到有些地方戏曲为了取悦观众,硬是将一段畸形的恋情硬套在西施和夫差头上。这是不符情理的。事实上,在西施此生所邂逅的三个男人中,如果说伍子胥是虎,范蠡是狐狸的话,夫差顶多是一只羊。虽然依靠祖上的荫泽侥幸登上王位,但夫差显然缺乏他的父亲阖闾那样纵横捭阖的英雄气慨。他对人和蔼,毫无戒心,西施并不特别讨厌他,但与此相对应的是,西施也难以真正地喜欢上他。她对范蠡的爱情无庸置疑,按照范蠡的吩咐,还经常暗地里挑逗伍子胥,这对她而言并非难事,因为在她的心目中,其实自己并不真正清楚她是对范蠡还是对伍子胥的好感更多一些。

   此后事态的发展和我的估计相差无几。奸臣伯 接受了越国的贿赂,一再怂恿吴王伐齐。伍子胥则一眼窥穿了勾践的鬼把戏,力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越。开始双方势均力敌,接下来由于孔子的弟子子贡的介入,使得争论的天平发生倾斜,吴王宣布出兵攻打强大的齐国,留下伍子胥把守京城。

   相传在吴王出征的那一段日子里,西施和伍子胥过往甚密。两人在公众场合总是大吵大闹,体现出各事其主的姿态,西施尖锐地抨击伍子胥不守诺言,使她对他的人格产生怀疑。伍子胥则认为正是当日自己养虎为患,才使得今日吴越两 国生灵涂碳。通常双方在慷慨陈辞后总会出现很长时间的沉默,两人也只有在这时才体现出理解和宽容。酝酿已久的情感终于不可抑制地迸发了。

   不久前方传来捷报,吴王得胜归朝,从此子胥的言语再也传不进吴王圣明的耳朵。他对伍子胥的怨气与日俱增,终于有一天,吴王派人送来属镂剑,命伍子胥自尽。伍子胥手持宝剑,朝天喊怨,一时间风雷交聚,京城大地到处回荡着一只猛虎绝望的叫嚣声。但他很快平息下来,自言自语道:"我死后,人们一定会认为我是忠贞的,我能够在另一个世界中和关龙逢、比干这样的忠臣做朋友,又有什么可以值得遗憾的地方呢。"过了许久,又说:"西施啊西施,想不到我最终还是败在范蠡的计策之下。"随后他举剑自吻,当西施闻讯赶到的时候,他的尸体已被吴王派人收走,用皮袋子装着抛入江中,只留下满地殷红的血,奇迹般地染红了西施颈上的白纱巾。

   勾践二十一年,越王的大军团团围住了吴国国都,试图从南方攻入。离南门还有六七十里的时候,便看见伍子胥的头大如车轮,在空中呼啸往来,眼睛中暴发出阵阵闪电,胡须和头发象利箭朝越军飞来。越国军队都认为是伍子胥显灵了,吓得不敢越雷池一步。夜半时分范蠡梦见了伍子胥,他袒胸露臂朝伍子胥磕了几个头,请求让路。伍子胥长叹道:"我早就知道越军一定会攻入吴都的,我之所以一直在这里守着,是为了想亲眼看看夫差这个昏君的下场,只要你们不残害百姓,我又怎么会阻碍你们呢?"范蠡流着泪答应了伍子胥的请求,伍子胥又说:"虽然你在两国的交战中最终获胜,但在另一个战场的角足中,我确信自己没有失利。"

   越国接连攻打吴国三年,吴军连连失败,吴王被迫躲在姑胥山上,日日搂着西施以泪洗面。他派使臣向越王求和,但勾践毕竟不是夫差,他不相信仁义道德,对夫差毫无怜悯之心,夫差见势不妙,便用剑自杀了。他临死的时候真情流露,对西施说:"虽然我为你亡了国家,但我却一点也不后悔。象我和勾践这样的君王历代都会有,象你这样的绝色却千百年难得一遇。"西施听了这话,觉得很感伤,她抱着刚出世不久的孩子对夫差说:"大王,您放心吧,只要西施不死,您的骨血也必将得以保存。"夫差听了这话,安祥地闭上了眼睛,在他临死前的幻觉中,也许会看到他的儿子为他报仇雪耻的画面,也许他还想 起了伍子胥,心中略略地闪现出一丝歉意。当然最大的可能是他根本什么都没想 ,长久的情欲和恐惧的折磨使他身心俱疲,他就象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永久地消失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

   在勾践迫使夫差自杀的同一天,他秘密地召见了范蠡,双方谈论的中心只有一个,即如何面对西施和她产下的婴儿。勾践作出暗示,鉴于吴地人们对西施的美色媚君十分愤恨,西施的安全很成问题,因此范蠡如果能带着西施一起离开越国,将是又一件利国利民之事。

   至于范蠡最后如何处理西施和那个婴儿,一直有很多种说法。中国古代最权威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声称,范蠡逃离了越国,在许多地方辗转流走,所至之处都享有巨富的美名,他也许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成功的商人。后人都称他为"陶朱公"。陶朱"者,"逃诛"也,司马迁暗示了勾践对功臣的毒辣手段。但是,他没有告诉我们大美人西施的下落,这使我怀疑他是出于偏见才这样做的。在堪称杰作的<<史记>>中,司马迁从来没有对女性作出哪怕是最卑微的赞美,从褒姒到虞姬再到吕后,他对她们的迷人之处不感兴趣,却对某些次要的问题纠缠不清。我有时甚至会有这样的感觉,即红颜祸水这句古训,恐怕是从太史公开始说的。

   我所接触到的另一些史料同样不具备说服力。不少文人学者认为范蠡抛弃家人,带着小妾西施一起过二人世界去了,但是他们完全忽略了那个婴儿的存在。这种不人道的行为使我深感不安,我所设想的历史的真相是这样的。

   范蠡出于胆怯和妒忌强烈要求杀死孩子,他认为不管婴儿是夫差的还是范蠡的孽种,他都应该斩草除根,以绝后患。西施则出于母爱和对孩子父亲的感情而拒绝接受这个建议。两人在太湖边上争论了很久,最后范蠡动了真气,他不停地长啸,慨叹自己所爱非人,他对西施下了最后通牒:"要么死一个,要么死两个,你自己看着办吧。"

   有那么一两个时辰西施产生了动摇。她是喜欢范蠡的,和他一起相守偕老是她的夙愿。她的目光在湖面上游移不定,显示出犹豫的内心。但当她再次开始抚摸那条血红色的纱巾时,一切都无可挽回了。她解下纱巾,有湖边一遍又一遍地漂洗,心中又充满了那份酸涩而又甜蜜的情感,很快这种情感便随着血色的纱巾随波远去。

   西施怀抱着那个不知名姓的婴儿,朝湖中走去。

  附注:最早对西施这死发出深沉的赞美的,是一向沉默寡言的墨翟。他在<<墨子&#8226;亲士 >>中言简意赅地感慨道:"西施之沉,其美也。"而在东汉范晔的<<吴越春秋>>中,作者以一种很隐晦的笔法再次说出历史的真相:"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鸱夷,革囊,皮袋子。后世常有历史学家将鸱夷强解为范蠡,因范蠡后来自号"鸱夷子皮",但此处"鸱夷"实应指伍子胥。观<<吴越春秋&#8226;夫差内传>>载:"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两相对照之下,其暗示西施为越所杀,与伍子胥同一归宿是不言而喻的。范蠡之自号"鸱夷子皮",或为纪念西施之故。

错对不隐,爱恨不侵,命贱无理,渐勇敢……

标签: 一诺千金最早形容哪位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