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贞,生卒年不详,号幽栖居士,南宋初年时在世,相传为朱熹的侄女。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1135年荷花盛放时节,朱淑真在浙江钱塘一仕宦之家出生了。她不同于一般婴孩的特别地方就是,只会哭,不会笑。她母亲将拨浪鼓摇坏了一箩筐,也没换来她一星半点笑声。
别看朱淑真天生不会笑,但她天赋异禀,聪明早慧。三岁就开始认字,只要是她看过的书,几乎都可以过目不忘。到十岁的时候,已经是精通音律,能文善画,博通经史。成了钱塘远近闻名的才女,一提起朱家的女儿,没有人不知道的。
女大十八变,及至到了及笄之年,朱淑真已出落得袅袅婷婷,花容月貌,让不少仕家子弟倾羡不已。
朱淑真眼界颇高,她一个也没相中。她心中的白马王子,迟迟不肯出现。
在她的一天天憧憬中,叶绿了又黄,花开了又落。不知不觉的,她就踏入了二十岁门槛。在那个年代,女子到了这个年纪,还待字闺中,是一件极不光彩的事情。
父母由不得她再挑三拣四了,选了一个文法小吏,就将她嫁了出去。
新婚燕尔,丈夫对她很好。拥有这么一位才貌双全的妻子,任谁脸上都会有光彩的。丈夫知道她满腹诗书,出口成章,也乐于迎合她,赞美她。尽管他对不能当饭吃的诗词歌赋不感兴趣,但也不忍心拂了她的面子。
朱淑真曾经幸福过一阵子,她误以为丈夫懂她的柔肠百结,懂她的多愁善感。所以刚结婚那几年,她跟随丈夫宦游四海,四处漂泊。她觉得这样的日子也很美好,没事就画几副画,写几首诗,弹几首曲子。要温馨有温馨,要浪漫有浪漫,不用为俗世生活所累。
有一次,她因身体不适,就留在钱塘养病,没有随丈夫去外地。病情稍好,她就思念起了丈夫,于是就作了一首“圈儿词”,托人寄给远方的丈夫。信上无字,尽是圈圈点点。
丈夫不解其意,见书脊夹缝里塞着一首蝇头小楷,打开一看,见是《相思词》:
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圆圈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月缺了会圆,月圆了会缺。整圈儿是团圆,半圈儿是别离。我密密加圈,你须密密知我意。还有数不尽的相思情,我一路圈儿圈到底。
丈夫被朱淑真的真情所感动,更为她的才华所折服。第二天一大早,就来到码头,雇了一艘小船,赶往钱塘老家。
朱淑真见丈夫接到自己书信后,风尘仆仆地赶了回来,高兴得跟个小女孩一样,扑到丈夫怀里,就幸福地哭了起来。
怎奈官身不由己,丈夫在家没陪伴上她几天,就走了。
随后几年,丈夫宦海沉浮,心力交瘁。他周旋在各色嘴脸的达官显贵中间,趋炎附势,曲意奉承。一会儿被提拔,一会儿又无故遭贬,弄得他心无所依,居无定所,也无法带着她。
朱淑真养尊处优惯了,哪理解官场上的阴晴不定。她以为丈夫变心了,有了别的女人,不再爱她了。种种不满淤积于胸,时间长了,终于爆发了。
那回,她挥毫泼墨,不吐不快,就给丈夫写了一首《离别》:
如毛细雨蔼遥空,偏与花枝著忘红。
人自多愁春自好,无应不语闷应同。
吟笺谩有千篇苦,心事全无一点通。
窗外数声新百舌,唤回杨柳正眠中。
丈夫读完这首诗,见朱淑真对自己如此挑剔,丝毫不理解自己的处境。在物欲横流的现实面前,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似的。自己所向往的一口热粥,一群孩子,几句失落时的鼓励和安慰,她统统都不能给。只知道向自己索取爱恋,索求陪伴。娶女人回家,是传宗接代,是过日子的。本以为岁数大一些,她就会放下那些小女儿情怀,走到柴米油盐中,和自己过正常日子。没想到,才华害了她。
近千年时光过去了,丈夫当时给没给她一纸休书,已经无从考证。反正,从那之后,她丈夫娶了一个小妾,很快就有了孩子,两人再无任何交集。
当时,宰相曾布的妻子魏玩,久闻朱淑真的大名。她不惜屈尊降贵,千里迢迢将朱淑真接到了京城汴梁。两个才华横溢的女人,由互相欣赏,到无话不谈,情同姐妹。
汴京的生活,拓宽了朱淑真的视野。这期间,朱淑真遇到了她生命中的如意郎君。
那是一位屡试不第的书生,气质高雅,风度翩翩,对朱淑真十分崇拜。二人海誓山盟,花前月下,度过了一段琴瑟和鸣的美好时光。
朱淑真如扑火飞蛾,忘情地投入到了这段没有未来的感情中。
正在朱淑真沉醉其中,无法自拔时,金兵攻破了汴京,宋徽宗和宋钦宗被掳。她和书生夹杂在逃难的人群中,尽管手牵着手,最后还是失散了。
万般无奈下,她回到了钱塘娘家。
父母没有给她想象中的慰藉,她们认为朱淑真给她们丟了脸,每天对女儿也没个好脸色。尤其是朱淑真思念远方的情人,她把他送给自己的一支紫玉笛子,吹得凄凄婉婉,幽幽怨怨。惹得左邻右舍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父亲忍无可忍,有一天,将一只茶杯,狠狠地摔到了地上,指着门口,向外做了一个请的动作。
那一刻,朱淑真如梦初醒,万念俱灰。原来,自己已经万劫不复,已经成了父母眼中多余的人。她的存在,只会让父母感到羞辱。而自己朝思暮想的人,生死未卜。如果他还活着,都两年了,怎么也应该来钱塘寻她了。可是,望眼欲穿,心都碎了,他还是音信皆无。说好了要朝朝暮暮,共度余生的,怎么会是这样一种结局?
朱淑真就是朱淑真,她不是别人,她是为情而生,为情而伤,也注定了也会为情而死。
那天夜晚,蛙鸣悠扬,月光如水。她穿上了自己平时最喜欢的那件月白色长裙,薄施粉黛,发髻高挽。依旧妍丽娉婷,芳华绝代。
她来到离家不远的一条湖边,湖水清澈,红莲半开。她回过头去,望了望身后那所即熟悉又陌生的偌大庄园,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四十五岁的生命。
天亮之后,人们发现了她,黑发如云,面色如生,却没有了呼吸。
朱淑真的父母没有掉一滴眼泪,她们将朱淑真草草地埋葬在了一个小土岗上。然后将她平生所留下的诗稿,堆成一堆,点燃了一把大火。看着它们在闪跳的火光中,化成了一只只黑色蝴蝶,她的父母如释重负。
她父母离开现场后,有看热闹的人,心疼这位才女的诗稿,于是上前从火光中抢回几沓。
后来,有人从民间将这些散轶的书稿,收集整理成册,名字叫《断肠集》。
朱淑真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才女。这对她一生的创作来说,只是百不存一。如果她的父母不点燃那把火,该有多少作品流传下来,还真就是个未知数。兴许连李清照都得甘拜下风,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