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问题不是很好解释,因为这在不同的军队中比例是完全不一样的,主要还得看整个军队的战斗意志,其次和一支部队的军事主官能力也有很大的关系,最后还得看战场的局势。总之,这个问题基本上不可能有一个准确的答案。那么下面小编就分为三个类别来跟大家讲一讲吧。
1、闻风丧胆型
这种类型就是典型的军纪涣散,部队一触即溃,或者还没开打就各自作鸟兽散了。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双方战斗力差距很大,而且战局已经无法挽回,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但也有特例。在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朝鲜战争绝对是近代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战争,而在1950年6月25日战争爆发起,朝鲜人民军就一路势如破竹,仅两天后就占领了汉城,一个月后就已经占领朝鲜半岛近90%以上的土地,这样的速度在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这里并不是说李承晚的军队在战争中一触即溃,只是因为双方战斗力有所差距。毕竟朝鲜人民军中有许多是跟着解放军参加过无数战斗,不管是经验还是军事素养都要远远强于李承晚的那些日占时期的警备队。
而这种情况并没有因为美军的参战而有所好转,直到麦克阿瑟在仁川成功登陆后,朝鲜人民军的后路被断,战争的天平才出现了变化。但这种变化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后又再次出现了变化,当时借着“联军”之威,李承晚的军队可谓是北进的急先锋,我志愿军一开始入朝就遭遇过几次李承晚的小规模部队,结果没有任何意外的被志愿军快速歼灭,可见当时李承晚的部队战斗力确实不怎么样。
徐徐向北推进的“联军”甚至还一度嘲笑过那些从北方撤退下来的李承晚的部队,甚至在志愿军38军113师穿插三所里那天早上,“联军”侦察机误把装备简陋的113师误认为是难逃的李承晚部队,没有及时将这一重要情况上报,导致“联军”在三所里、龙源里被志愿军包了饺子。
所以像当时李承晚的军队要让其崩溃,所需要达到的伤亡率应该不会很高。
除了受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影响外,“闻风丧胆型”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例子,那就是二战时期的意大利军队了,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这里我们不多作评价,但他们莫名其妙的不战而降还是给不少朋友带去了欢乐。
当然,我个人比较偏向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弱,只是他们不太热衷战争。相比战争,意大利人更热爱生活,生活中有太多的美好等着他们去享受了,阳光、美酒、披萨、意大利面、还有各种奢侈品,这些都是需要留着命才能享受到的,所以在面对敌人时,他们往往会做出最有利他们自己的选择。
意大利式的“闻风丧胆型”可能比其他型号都要来的彻底,毕竟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在还没有开枪的情况下就选择投降了,崩溃所需要的伤亡率无限接近于0。
2、相对正常一点的类型
老蒋的部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军,虽然我们经常听到的是如何在正面战场被日军击败,解放战争期间也是各种被解放军花式吊打,但事实上国军的战斗力还是可以的,之所以打不过日军主要是因为当时装备真的差很多,训练也远不如日军。
至于打不过解放军那就更正常,当时的国军腐败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根本就不得人心,在战场上没有群众基础不说,内部也因为“山头林立”导致不团结,各怀心思的指挥官怎么可能带领军队打胜仗。
至于国军的战斗力其实还是很可以的,抗日战争期间,国军在正面战场就经常与日军硬刚到最后一兵一卒,更是涌现出了诸如张自忠、王铭章这样与日军血战到壮烈牺牲的英雄,禹王山、衡阳、常德、石牌等著名保卫战战和阻击战。
所以国军并不缺乏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的部队。而在解放战争期间,这样的情况就随着老蒋的不得人心出现了变化,曾经在禹王山与日军血战的英雄60军在东北变成了“60熊”,面对解放军时根本就像不会打仗的小孩子。
孟良崮战役,曾经王牌中王牌的整74师,在战损超过40%后就彻底失去了战斗力,最后被华野全歼。新6军更是在锦州战役期间莫名其妙就被解放军分割围歼了,廖耀湘的第9兵团近10万人甚至在战损仅24%的情况下就做鸟兽散了。当然,这主要得益于国军内部出现了分歧,直接指挥官廖耀湘主张撤退,而老蒋则主张在锦州和解放军大干一场。
而淮海战役中,也就黄维的12兵团和黄百韬的第7兵团还抵抗得久一点,差不多战损一半后才失去战斗力的,至于杜聿明的三个兵团不说也罢,像孙元良和邱清泉兵团在在陈官庄是怎么就没了的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当然,邱清泉没办法说了。
但总的可以看出来,国军部队在战损没有达到40%前都还是有战斗力的,至于超过这个数字,那就要看指挥官的能力了,像黄维,他打仗虽然不是很在行,但抓军纪还是一把好手的,所以他的12兵团才能在淮海战役中表现出过人的战斗意志。
3、意志惊人的部队
这个世界上还存在一种战斗意志惊人的军队,那就是我们的解放军和当年苏联的红军。什么叫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在解放军和苏联红军的历史上并不罕见。也就是说只要没有达到战略目的或者上级没有下达撤退命令,他们就可以一直死战不退。
汉江阻击战,志愿军50军3.3万余人入朝,经此一役后,战损超过70%,38军同样伤亡过半,但在撤退命令下达前,他们依旧在阵地上坚守。铁原阻击战,用战后63军军长傅崇碧将军对彭老总说的原话“63军没了!”就不难看出63军在此役中的战损有多高。
实际上傅崇碧将军的这话一点都不夸张,当时63军的三个师可以说是轮番上阵,化整为零,一个连一个连成建制的打光,可见此役有多惨烈,但在完成阻击敌军,掩护志愿军主力向“三八线”转移的任务前,63军就没有退下来。
上甘岭战役,15军、12军和各炮兵部队虽然在装备上有所提高,但遭遇和63军、50军比起来,惨烈程度也不遑多让,逐个阵地逐个阵地的反复争夺,对战士意志力绝对是一个考验,但志愿军将军依旧取得最后的胜利。
而苏联红军,在苏德战争中那真是没话说,如果说美军在二战中扮演的是“救世主”的角色,那么苏联其实才是那个任劳任怨的“打工人”,这一点从伤亡数据上就可以看得出来,整个二战期间,866万苏联红军战死,要知道美军直到二战结束兵力也才1300余万,战死不过38万左右。
所以仅仅从战死的数据上就可以看出,苏联红军在他们的卫国战争中基本都是和德军死磕到底的,像基辅会战这样大规模投降是非常罕见的。
4、结语
综上,不同的军队,不同的指挥官,出现崩溃所需达到的伤亡率都是不一定的,除了上述原因外可能还与这支军队的传统有关,这里参考我们的“好邻居”三哥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