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云南昆阳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好多戏剧都称郑和为三宝,其实郑和本不姓郑的,是姓马,叫三宝的。马三宝是云南人,在明朝攻打云南之前,马三宝只是一个普通的小男孩。在马三宝十岁那年,明朝大军成功攻下云南以后,马三宝也作为俘虏,被阉了。
当时的一个副将看这个小太监机灵,就献给了当时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了,而朱元璋又赏给了自己的四儿子朱棣。
到了朱棣的燕王府后,三宝又被以为高僧首位俗家弟子,给了他法号吉祥。在靖难之变中,三宝为了朱棣立下了赫赫战功,一下被朱棣慧眼识珠相中了,此后便一直重用。
朱棣亲自赐姓“郑”,以后便是郑和了。不仅如此,郑和还官职升到了四品,地位可以说是很高了,举足轻重。
郑和
下西洋的背景
为什么郑和要下西洋呢?是真的如史书上记载的,为了和邻国外交吗?其实,最普遍为大家所接受的说法是,朱棣想要找到失踪的侄子,建文帝。
其实,朱棣并不是顺利的继承皇位的,而是发动兵变从侄子建文帝那里夺得的皇位。而当时的皇宫中起了一场大火,在这之后,建文帝就失踪了,不知下落。有些人说他是自焚了,有人说他出家了,更有人说他是逃到海外了。
朱棣虽然已经成了天下之主,到底是抢来的,坐的不安稳,建文帝的下落一日不明,他朱棣就一日不得安宁。所以,朱棣派他的心腹太监郑和,打着结交外邦的名声,下西洋寻找建文帝的踪影。
不过,后来朱棣就得到了建文帝在云南一带继续活动的时候,就肯定歇了在海外搜寻的念头了,所以后来的几次下西洋说是找建文帝就不对了。
建文帝
这么看来,史书上写的为了宣扬中国之富强,彼此得以沟通往来,互通有无是最为贴切的描述了。那个时候中国的东南,还是一些半开化或未开化的一些小岛。而在中国的西北,则是当时号称帖木耳帝国的疆土了。
其实,帖木耳活着的时候,一直渴望征战到中原去,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计划未能施行,帖木耳就撒手人寰了。而在他死后的继承者,却远远没有帖木耳那样的魄力,所以别说进攻了,进贡还差不多。所以这个小国也不足为虑了。
而十四世纪的欧洲更是多灾多难,不仅战争频发,因为战争而带来的瘟疫,也横行一时。而古印度,虽然在一千多年前发展鼎盛一时,但是在十四世纪已然是没落了。所以,在朱棣所处的时代,大明朝几乎可以说是无国可以与之匹敌。
在朱元璋的治理下,整个中国都慢慢恢复了生机。不论是农业还是手工业,甚至工业,像矿产等都得到了发展。而造船业到了朱棣统治的时候,也发展到了一个不错的水平了。罗盘、水手、大船,都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的水准。
所以,朱棣作为一个有着雄才大略,想要扬名海内外的思想,已经是势不可挡了。
郑和下西洋
为了震慑邦国,朱棣特地题笔书写御书,大意是朕派遣郑和作为大使,你们只要顺应天意,听朕的话,安安分分的,不要介越了,不能以多欺负少的人,不能欺负弱者,就可以享福了。如果有外敌来袭,都出兵有赏。
而郑和能够被朱棣选中当访问大使,原因也有许多。毕竟,从小郑和就表现出了与常人不同的机智,长大之后更是有胆有识,更重要的是,郑和本身就是信奉伊斯兰教,所以在出使西洋各国有着可以便利沟通的作用。
当然,也不排除郑和作为朱棣的心腹,给皇家国库里买点国外的宝贝的可能。郑和也不负众望,把明成祖的思想传播到了所去的每一个国家地区。值得一提的是,与以往征战不同,郑和下西洋走的是和平外交的道路。
真正动刀动枪的时候,也是在锡兰正当防卫。郑和一到新的地方,就会先宣读明成祖的谕旨,也就是所谓的开教化。不仅如此,郑和每到一处,都会教给当地人中国的历法、礼仪、习俗、思想等等。可以说,郑和为中华文明闻名全球,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郑和每次出去都会带上国内上好的丝绸、茶叶、药材、精美的工艺品等等。到了现在,许多国家还能看到郑和留下的古物和遗迹。郑和把文化传到西洋后,各个国家也都先后派使者朝拜大明朝,以寻求庇护。
不仅如此,只要来大明进贡的人,明成祖都会重重有赏。每年都有使者来访,向大明朝进贡,有一年甚至有将近二十个国家同时来访,可谓是盛况空前。各个国家的使者在参观过大明朝,面见了大明的皇帝以后,都对中华心悦诚服,有许多人甚至留了下来,不再回自己的国家了。
在朱棣死后,明仁宗也继承了其外交政策,明仁宗甚至封郑和为三宝太监,可见对其信任程度。而郑和也在最后一次下西洋的路上,于印度去世。
在二十七年间,郑和一共七下西洋,带着中国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带着中华文化,友好和平的与西洋诸国进行贸易和交流,没有像后者一样施行殖民侵略政策,而是开创了享誉全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有着举世瞩目的重要意义,是个伟大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