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为什么会输

爱百科 20 0

说起淞沪会战,相信喜欢战争史的朋友们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怎么其看待这场大战的,当时中国军队投入了有80万的部队,但是最终面对25万的日军仍然是战败了。那么这场战争为什么会大叔呢?部队人数差距如此之大还会战败的原因具体是什么?那么接下来小编就来跟大家细细分析一下。

1、日本狼子野心,战局扩大

其实早在1932年,日军为了加速窃取东北,就在上海发起了一次转移注意力的侵略,也就是著名的“一二八事变”,当天夜晚,日本海军第一遣外舰队司令指挥海军陆战队突袭上海闸北,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带领十九路战士奋勇抵抗,最终歼敌万余名,击退日军。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裕仁天皇询问军部大臣关于中国事变的看法,其中以“杉山元”为首的主战派,提出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这一观点得到了裕仁的支持,之后这句话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传开了,中华儿女一时间群情激愤。

日本打算在华北建立第二个“伪满洲国”,当时为了拱卫首都的安全,中国统帅部决定全歼据守在上海的三千日本海军陆战队,堵住江阴,全歼日军长江舰队,然而这套绝密的作战方案却遭内奸泄露,日本长江舰队匆忙逃出长江口,而后日本一名海军中尉驾车闯入虹桥机场,被机场的驻军保安部队开枪打死,这次挑衅行为也成了大战的导火线。

就在此事件发生第二天,在全民抗日浪潮的推动下,国民政府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坚决不放弃任何一部分领土,如果遭到侵略,唯有使用正当防卫权予以还击。声明一经发布,中国空军马不停蹄地赶往上海,8月13日对日本驻上海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发起进攻,试图将盘踞于此的日军赶下海,随后淞沪会战正式爆发。

战争首先由中央军的第87师、第88师和独立第20旅打响,随后56师、98师相继赶到上海,这几个师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部队,隶属于中央军部,也是后来我们熟悉的德械师。

事发时,其实日军在沪驻军不过300余人,虽然紧急从日本商团动员了大量退役军人,总数也不过4000人,重武器短缺,但是日军修筑了大量军事工事,当时在上海的少量日本驻军竟然还配备有冲锋枪,顽强抵抗,中国军队虽占据完全优势,却没有取得有效突破。

15日,日本裕仁天皇派遣松井石根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带了大批增援部队,大踏步地扩大对华侵略,日军从侧后方登陆之后,中方已经无力消灭日本海军陆战队,蒋介石这时候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失去了战争先机。

蒋介石考虑在上海作战比在华北大平原上作战补给方便,还可以规避机动性更强的日军,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上海有很多外国租界,在此大战会引来外国势力的干预,只要自己能够左右逢源,就能在调停下赢得一个光荣的和平,既能维护自己政权的安全,又能因坚持抗争在民众中赢得拥戴。

实际上日本对上海觊觎已久,上海离南京很近,离日本也不算远,从自己侵占的台湾、朝鲜、东北都可以出兵,长江是一处通航水平很好的交通运输线,自己的海军也占有压倒性优势,攻击上海向西就可以威逼中国首都,顺长江而下,从长江进军,将中国一割两半,让中国南北不能相互支援。

8月19日时,同样是中央军德械师的第36师也赶到上海,和之前的四个师合编为第9集团军,全军由张治中指挥,围攻日军,后中央军张发奎带领第8集团军赶至浦东,负责杭州湾北岸,从14日到23日的十天时间里,中国军队5个精锐师近五万人对上海5千守军发动源源不断的冲锋,被后来人称作“十日围攻”。

随着日军的失利,日本军部派来越来越多的部队登陆,战役也是越打越大,中国军队从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守。

2、淞沪一战,中国军队劣势突出

打仗,尤其像淞沪会战这种大兵团集结的作战,人多并不见得是优势,在一马平川的上海,到处是河流,除了建筑物,就没有什么高山峡谷和有利的地形做掩护,靠人往上填根本无法取得优势。

抗战爆发前,中国从德国引进了大量的军事装备,还引进德国军事顾问来指导部队训练,整体武器装备和兵员素养都高于早期清末新军,但是这只是老蒋的中央军嫡系才有的配备,各地方部队则是装备简陋,兵员素养堪忧。

从当时中日之间的武器装备对比就能看出巨大的差距,当年中国一个师约为11000人,步枪配3800支,轻重机枪328挺,各式火炮46门,这个等级的武器还是中央军整编德械师的配备水平。地方部队有的甚至破衣烂衫,有的地方军一个旅连一门大炮都没有,步枪还是清末的老枪,就连刺刀都配不齐,只能扛着大刀作战。

日军上海派遣军一个师团下辖四个步兵联队,一个专业工兵联队,一个重武器联队,一支重炮部队,兵员22000,军马近6000匹,步枪9500支,轻重机枪650挺,各式重炮十门,战车24辆,坦克20辆,运输车不计其数,这装备配置对中国军队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在后来1938年的万家岭战役中,中国军队为了围歼日本1万多人的二等预备役师团,调动10多万人,兵力足足是日军的十倍,这才勉强在江西北部吃下来犯之敌。另外日本在国内实行军国主义思想,全民自小就在学校进行军事训练,接受狂热的战争思想,另外日军对士兵的训练也非常的严格,全国上下都在为战争做准备,整个国家都变成一个狂奔猛进的战争机器,丧失了人性。

近战拼刺刀更是日军的强项,当年在上高战役中,中国军队在已经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但是士兵跑到半路就跑不动了,很多人甚至处在营养不良状态下,体力跟不上,让日军残余势力回撤到后方,尤其是夜晚,中国军队更是对日军侵袭不堪其扰,因为营养不均衡,很多中国士兵患上了夜盲症。

此外,日军在黄浦江上停泊了出云号战列舰等先进军舰,主炮口径超过400毫米,射程能覆盖整个上海市区,一枚炮弹能炸平大半个足球场,而中国军队最大口径的炮才75毫米,射程几公里而已,根本打不到日本的军舰。

飞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用到战场上,在后来每一场战争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制空权往往能左右战场的局势变化。而中国对日本,是农业国对工业化的军国主义,当时中国仅有603架飞机,能投入使用更是只有300多架,这些飞机都是进口的,而日本能作战的飞机有近3000架,他们国内为了支持战争还开足马力的在流水线生产飞机。

日本在取得制空权情况下,中国很多部队频繁受到日军的低空扫射,伤亡惨重,为此士兵只能躲避到民房里,日本人这还不做罢,沿街烧毁民房。虽然中国空军也不乏死战日军取得胜利的例子,但是中国第一次面对海陆空立体打击的现代战争,无法对日军造成重大打击,飞机打一架就少一架,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借助苏联对华志愿队和美国飞虎队增援的原因。

淞沪会战爆发时,蒋介石错误判断局势,认为这不是一场军事战,而是一场政治战,其目的是打给西方国家看,从这场作战中取得西方大国的同情和支持,殊不知西方国家也是自顾不暇,对于中国的战争他们并没有什么兴趣插手。蒋介石却还抱着这样的幼稚想法,在战争打响的14日、18日两次下达命令暂停进攻,在战术上失去作战先机,因为当时日军主力还没到,若是先发制人将驻上海日军清理干净,局势会好很多。

然而当老蒋反应过来的时候,日本的大批援军已经赶到,在中国军队处于被动挨打情况下,下令死守,知道日军更多的援军在金山卫登陆时,这才宣布撤军,而仓忙撤退的结果就是大量的混乱和人员损失。

国民党军队在长江河岸狭窄的地形上摆了个一字长蛇阵,部队失去机动性,不迂回穿插,人海战术变成了一个师一个师的往上填,徒有80万大军,鏖战三个月,用20余万的伤亡仅消耗日军4万余人。

在敌人密集的火力下,战场上大量的兵员反倒成了死伤惨重的一个原因,敌人海陆空尽情发挥,中国军队牺牲的壮烈,催人泪下。

3、视死如归赴国难,拼死血战失上海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军部队尽数投入战斗,兵员损失惨重,而九月之后,各地杂牌部队陆续赶往淞沪战场,相比于日军用军舰从华北运兵到上海只需要两三天,而中国各地部队开拔前线只能依靠步行,或是坐船,因为中国当时的铁路和公路少的可怜。

白崇禧带领桂军组成第21集团军从广西出发一路向北,10月份才赶赴战场,桂系可谓是杂牌中的战斗机,当时桂系长途跋涉到达战场,白崇禧就提出让21集团军负责恢复南岸阵地的大规模反击。

桂军战士完全拼着一腔热血,经过一夜的激战,于10月22日凌晨攻下陈家行、桃园滨阵地,考虑到天亮以后,日军的飞机将会大批出动,就留下部分部队留守刚占领阵地,主力回撤。天亮后日军果然开始重兵反扑,21集团军阵地悉数被毁仍然死战不退。

桂军此次2个军6个师参加淞沪会战,伤亡近5万人,五分之三打没了,他们不仅打了一场颇有气势的反击,还为主力后撤赢得宝贵时间。

常年在四川内战的川军此次也是令人刮目相看,成千上万的四川男儿出川作战时,很多人还穿着草鞋,背着斗笠,扛着汉阳造。

第一批到来的川军20军和43军26师于10月上旬到达被编入第19集团军,负责防卫大场,而这里恰巧是日军主攻方向,军长杨森立即下令反击,在陈家行五进五出,反复争夺。

川军火力上自然落后于日军,只有进行近战,用血肉之躯往前顶,408团团长向文彬冒雨带领战士们前赴后继的冲锋,担任先锋的尖刀排冲到敌军阵地时只剩下一个人,就这样一直鏖战到到17日,408团拿下顿悟寺阵地,全团只剩下120人,连长全部阵亡,排长只剩四人。在大场之战,川军在惨烈悲壮的血战中,20军坚守七天,伤亡8000多人,军官伤亡数十名,打出了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报国精神。

深知亡国之痛的东北军因背负着东北沦陷“不抵抗”的骂名,想要在此战中一雪前耻,完全是一支抱定死战的哀兵,由于到达淞沪战场时,战局已经无法挽回,只能作为断后部队。11月10日与湘军128师联手守备嘉善,死伤惨重,109师只剩下300人,128师更是仅存100人才撤下战场,东北军67军被命令与川军死守松江三日,军长吴克仁身先士卒带头冲锋,最终完成任务,但是在指挥渡河时被日军便衣部队击中壮烈牺牲,成为此战第一位殉国的中将军长,此外战后因为67军损失惨重,直接被取消番号,缩编为108师。

除了桂军川军东北军,还有湘军、西北军、粤军、贵军、鄂军,全国所有地方武装基本都派兵来参加作战,虽然很多是杂牌部队,但是闻义赴难的精神实在令人赞叹,这是一场真正的全民抗战,面对国仇家恨,战士们在前线用血肉之躯筑成堑壕,阵地化为灰烬,而报国之心仍坚如磐石。

此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为上海和长江中下游工厂和物资内迁西部创造了条件,对中国后续的抗战提供了战略支撑,但是失败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上海失守,则南京危矣,长江门户大开,对华中腹地威胁巨大。

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这场战争的惨烈悲壮依然让人唏嘘泪目,万千中华好儿女前赴后继、不惧生死,为国尽忠尽力,我们也要牢记今天和平的来之不易,牢记先烈们在血泊中的拼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