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28岁的朱元璋,是如何除掉对手成为主帅的?

爱百科 21 0

  朱元璋 ,即明太祖 ,字国瑞, 原名朱重八 、朱兴宗,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明朝 开国皇帝 ,年号“洪武”。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后因灾变入皇觉寺为僧,25岁(1352年)时,参加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他先后击败了众多诸侯军阀,统一南方,后北伐灭元,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在位期间,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至正十五年(1355年)三月,对朱元璋而言既是恩人又是麻烦的郭子兴,因没能宰杀昔日仇人孙德崖,愤懑难消,含恨死在了元帅府。

  朱元璋能遇到郭子兴,是他的幸运,若没有郭子兴的赏识、提拔,将养女马氏嫁给他,让他有了红巾军元帅女婿的身份,落魄小和尚朱元璋想在濠州城快速站稳脚跟,进而找到向南单飞的机会,恐怕也非易事。然而,在郭子兴麾下谋生存求发展,朱元璋遇到的麻烦,受到的束缚也不小,郭子兴曾猜忌过他,甚至认为他功高震主,想除掉他,所幸朱元璋骨子里有着一份与生俱来的沉稳,这份沉稳让他显得颇具王气,并没有因为郭子兴的心胸狭隘,猜忌压制,草率地暴露自家的野心抱负,更没有一时冲动做出取而代之的忘恩负义事。

  现在郭子兴死了,按说手握几万雄兵的朱元璋应该能够显露一些霸气了,但讲求沉稳,更讲究名正言顺的朱元璋没有这么做,这是朱元璋后来能够正道取天下的关键所在,他不是一个手握刀枪就豪横,踩到山头就要号称草头王的草莽枭雄。

  大事展开时,他更关心局势,更懂得高峰不是夺来的,而是靠雄才大略以及雄才大略下的心狠手辣一步步造就出来的——

  郭子兴死后,有资格成为这支红巾军首领的有三个人,一是郭子兴的长子郭天叙,二是郭子兴的妻弟张天祐,三是朱元璋。如果拼实力,讲才能,这头把交椅当属于朱元璋,但考虑到和州城外强敌环伺,郭张二人又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郭子兴的威望,朱元璋没有强势硬夺,而是选择了以退为进,大事共议。

  遗憾的是朱元璋的暂时隐忍、退让,并没有赢得郭天叙、张天祐的信任,他们像郭子兴一样忌惮这个拥有帝王雄才的外人。

  恰在这时,大宋小明王派使者来到和州,有意让这一支红巾军归顺“龙凤政权”。郭天叙、张天祐自知不是朱元璋对手,因而十分愿意让小明王来做自家的靠山。朱元璋虽然知道郭天叙、张天祐有借小明王牵制、打压自己的私心,但考虑到归顺小明王,可以拿到一个“大义”的名分,有利于日后发展,也就没有提出任何异议。

  但郭天叙、张天祐却没有因此放松对朱元璋的警惕,相反,他们借着要向龙凤政权输诚一说,想一举将朱元璋架空。

  张天祐站出来说,既已决定向龙凤政权输诚,自然要有人去表达诚意,元璋素有威望,当为合适人选。

  朱元璋听到这话,立刻就明白了其中的险恶用意,张天祐这是想调虎离山,借机架空自己,巩固他在和州的势力。

  回击张天祐,朱元璋没有选择直来直去,明人邓士龙在《国朝典故》中记载,朱元璋授意手下将领,以不温不火的方式对张天祐发出了警告:“公当自察,果能率众御胡,则朱往;不然,则公往。”

  这一番警告实则是朱元璋以势压人,当时和州周边局势异常凶险,不仅“日与元战”,而且还要应对刚撤出城外,正虎视眈眈的孙德崖,朱元璋知道张天祐没有独自应对险局的魄力,其调虎离山之谋必定会不攻自破。

  果不其然,张天祐在这一番恐吓下认怂了,转而自己前往小明王所在的毫州输诚去了。

  张天祐从毫州归来后,一切正如朱元璋先前所料,郭张二人借小明王成功打压了他,郭天叙被龙凤政权任命为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而朱元璋屈居两人之后,只得到了左副元帅的任命。

  论功劳,论才干,这样的任命当然是不公平的,但朱元璋没有遇不公就炸刺,他选择了以大局为重,以进取为峰。

  从朱元璋随后的所作所为看,他的以进取为峰实在不简单,可以说既有豪杰登峰的勇气与魄力,又有奸雄不着痕迹,千般算计的狠毒,总之,他要的是自家登上高峰的同时,他人必须坠向深崖。

  就在朱元璋有如此之谋时,天助雄才,至正十五年四五月间,他接连又收获了两员悍将,一位是邓愈,另一位是常遇春,尤其这常遇春,简直是朱元璋正需前锋时,老天爷就递上了一把锋利的尖刀。

  至正十五年五月底,进取之谋展开时,朱元璋坐在和州城的第三把交椅上对一、二把交椅说,和州城子小,屯兵多,眼下元军已有围困之势,若一味固守,不仅要闹严重粮荒,而且极易陷入孤城险境。情势如此,我大军当行进取事,东渡长江,破困局,展大业。

  三把交椅要拼命打天下,一把、二把交椅坐收渔利,和州之谋很快达成共识。

  说来事巧,就在朱元璋率军准备渡江时,巢湖水军头目李扒头(国胜)的使者来了。这巢湖水军是由巢湖一带的几家豪强兄弟,纠集地方武装,屯泊巢湖,联结水寨,组成的一支起义军,李扒头是大头领,双刀赵普胜是二头领。

  李扒头此次派使者到和州,为的是向朱元璋搬救兵,此前巢湖水军与左君弼红巾军结下仇恨,吃了不少败仗。

  朱元璋探明李扒头苦于势单力薄的实情后,当即亲赴巢湖给李扒头灌迷魂汤,朱元璋劝导李扒头,与其死守挨打,不如结伴渡江,共赴前程。

  李扒头见朱元璋诚意十足,又觉五月梅雨季是天助我也,当场便豪爽地答应下来,如此,巢州大小千余条船一夜之间即成了朱元璋的渡江之资。

  万事俱备,不欠东风。

  六月初一,朱元璋率水陆大军乘风渡江,直达采石。常遇春作为急先锋,率先跳船登岸,奋戈杀向元军,诸军见常遇春勇猛无敌,不甘落后,也是鼓勇猛进,元兵在这前仆后继的冲杀下,惊溃而逃,沿江堡垒,尽数被弃。

  然而在功下采石后,朱元璋旋即就遇到了一个棘手难题。此前,和州城的红巾军长期被元军围困,缺食少粮,如今在采石见到了牲口粮食,军心顿时就散了,许多将士只有一个念头,赶紧将牲口粮食运回和州,过几天安逸日子。

  朱元璋知道,若此时运粮返回,大军必将斗志全无,元军也会趁势加强江防,这无异于从此丧失了谋取江南的机会。

  明人邓士龙在《皇明本纪》中记载,朱元璋为了凝聚军心,果断效法起当年项羽破釜沉舟的做法,“因是以刃断群舟之缆,推入急流,须臾船漾漾而东下,诸军恐之。”

  这一步做完,为化惊恐为悍勇,朱元璋跟着又向大军宣告:“前有州曰太平,子女玉帛,无所不有,若破此一州,从其所取,然后方放汝归。”

  这一把火点下去,大军果然沸腾而起,纷纷向太平城杀去。

  太平城被攻破后,朱元璋纵兵几日,紧跟着就收拢起缰绳,他令李善长贴出事先写好的禁约,不许掳掠,违令者军法从事。

  这一招下去,朱元璋怕军心不稳,又暗中强迫太平地主富户献出金银财帛,即时分赏众将士,众将士得了彩头,无不欢心回营。

  从和州渡江,攻取太平,巢湖水军功不可没,但就在这功成之时,朱元璋的眼中却显出一丝阴狠——进取大道上,他人只能是为他所用的利器,目的一旦达成,利器不仅要入鞘,而且要归他所有。

  为此,朱元璋特意在船上摆起了庆功宴,巢湖水军大头领李扒头在朱元璋的恭维下很快被灌醉,这时朱元璋使一个眼色,众人立刻围上来将李扒头捆死,然后丢进了江中。

  巢湖水军失掉主将,群龙无首,船只又叫朱元璋控制住了,最终只好投降。

  靠着卸磨杀驴的阴狠,吞下巢湖水军后,朱元璋藏起已若隐若现的獠牙,改太平路为太平府,同时设立太平兴国翼元帅府,朱元璋自任“太平兴国翼大元帅”,李善长为帅府都事,潘庭坚为帅府教授,汪广洋为帅府令史,陶安为参幕府事。

  在朱元璋的帝王之路上,自任“太平兴国翼大元帅”是一个标志性的节点,这意味着他虽没有强夺郭子兴留下的主帅之位,但事实上已经凌驾于郭天叙、张天祐之上了。

  但对于朱元璋而言,这一切仅仅只是个开始——

  攻下太平后,朱元璋为扩大势力,随后又一连攻克溧水、溧阳,兵锋直指集庆。朱元璋的强势进取引起了元军的警惕,随后两路元军迅速向朱元璋猛扑过来,一路由元中丞蛮子海牙率水军封堵采石,以求截断朱元璋的归路;另一路由“义兵元帅”陈埜(ye)先率领,共计数万人,进攻太平。

  只要兵锋不折,归路暂可不顾,因此朱元璋将矛头对准了来势汹汹的陈埜先。《皇明本纪》记载,此时的朱元璋没有急于出战,而是“按兵于城,观彼施勇,以窥彼计。”

  沉着观察后,朱元璋发现陈埜先并无奇谋,于是命徐达、邓愈、汤和出兵姑熟之口,转战城北,与此同时,朱元璋又命一支奇兵绕其背后,攻其不备。

  陈埜先腹背受敌,不久大军即被击溃,而陈埜先本人也被朱元璋生擒。

  朱元璋投军前,曾经历过三年的流浪乞讨生涯,正是这三年的炼狱生涯,让朱元璋从一个淳朴的小和尚脱胎成了深谙人心险恶的狠硬老江湖,用史书上的话说,经历这些苦难磨砺后,朱元璋“志意廓然,人莫能测”。

  郭子兴还活着的时候,朱元璋为了“名正言顺”,展现出的多是见光的一面,但到了眼下就大不同了,他明白,有些事非要无毒不丈夫不可。

  生擒陈埜先后,朱元璋即充分演绎了这一点。

  虽然他认为陈埜先奸诈多端,但还是故意放了他一条生路。这让陈埜先困惑不已,《皇明本纪》中记载,陈埜先曾试探性地问朱元璋:“生我为何?”(为什么要放我一条生路?)朱元璋高深莫测地回了他一句:“方今天下,中原鼎沸,豪杰并起,自为声教者不知其数,汝既英豪,岂不知生汝之故?”

  听到这话,陈埜先认为朱元璋是想吞并他的军队,于是“以奸对诈”地表示愿意归顺,并立即写信招来了溃散在四周的部将人马。

  朱元璋知道陈埜先的归顺是阴谋,但却没有戳穿他,只是象征性地将他软禁在了太平。

  七月,朱元璋率军会同张天祐进攻集庆,并趁势试探散落在附近的陈埜先人马是否有投诚之意,结果不出朱元璋所料,此次行动没有成功。

  但失败有时候也是阴谋的石子。

  一个月后,朱元璋再度率军进攻集庆,这一次朱元璋带上了此前被软禁的陈埜先。

  朱元璋此举让陈埜先暗中大喜,他趁机与假意投诚的部下密谋,随朱元璋出征,不可力攻,必须声言攻城而不出战。

  此时的朱元璋,早已看透陈埜先的阴谋算计,但他接下来的举动却让部将惊愕不已,明人俞本辑在《纪事录笺证》中记载,这时候,朱元璋竟与陈埜先“结为昆季,宰乌牛白马以祀天地,歃血为誓。”

  结为兄弟,立完相约攻取集庆的誓言后,朱元璋看上去更是失智,他竟然将陈埜先放走了。

  心腹部将提醒朱元璋,这无异于放虎归山。

  朱元璋沉静不语,没有点破他精心设计的伏于阴谋中的阴谋。

  在朱元璋的阴谋算计下,九月,诡秘的事情发生了。就在这个月,郭天叙、张天祐遵照前约,率军从东南方向的溧阳、句容、官塘、方山一路对集庆发起了攻击。陈埜先看上去很对得起刚结拜的兄弟,他“信守”与朱元璋立下的誓言,摆出在板桥合击的姿态。

  熟料,就在郭天叙、张天祐率军与集庆守军大战在秦淮河上时,陈埜先突然反戈一击,联合集庆守将福寿对郭天叙、张天祐发起了猛烈进攻,《明太祖实录》记载,“我师失利,天祐、郭元帅皆战死。”

  好一个战死,这一语将朱元璋弃约不战、借刀杀人掩盖的那叫一个不着痕迹。

  再说那陈埜先,郭天叙、张天祐大败后,他率军追击到溧阳,马乏落后,当地“义军”(地方地主武装)不明真相,听说他投降了红巾军,居然设埋伏把他杀了。

  借你的阴谋,施自家的阴谋,完了你也得死,这就是陈埜先跟朱元璋耍阴谋诡计的下场。

  有史家评价,朱元璋在此刻真可谓是魄力奇大的奸雄盗贼,为了不落恶名,他竟敢以损失几万军队和攻城失败为代价,来清洗郭张这两位并非迫在眉睫的对手。

  只能说,此刻的朱元璋已经露出了帝王的獠牙。

  郭张二人死后,朱元璋只剩下一个小小的隐患,那就是郭子兴的小儿子郭天爵还在。然而,朱元璋依旧没能放过他,至正十八年,当众人将郭子兴彻底遗忘时,他找了个小小的借口,以郭天爵“怨望”、“谋叛”,将之杀掉了。

  还有郭子兴那小女儿,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朱元璋没有杀她,后来收她作了第三房小妾。

  从二十岁五岁投军,到二十八九岁初显帝王之形,朱元璋先戴仁善面具,后露阴毒獠牙,几载成春秋,真是激荡千古,再无二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