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杨家将在历史上的故事版本中,最显著的特点究竟是什么?

爱百科 126 0

明人有诗为证,“野旷沙平陵谷异,耕民犹说六将军”。“耕民”当指乡村百姓,“六将军”即指杨六郎。“野旷”、“沙平”、“陵谷”是三个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词汇,意指在非常偏远荒凉的地方,杨家将故事依然为人们所喜闻乐道。那么杨家将最显著的特点究竟是什么?今天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杨家将的故事特点。

明代杨家将在历史上的故事版本中,最显著的特点究竟是什么?

1.明代杨家将故事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渗透了浓烈的忠君思想;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杨家将人物大量进入地方志。山西、河北、陕西、山东、甘肃,甚至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安徽、江苏、福建等地,都将杨家将编入地方志。

2.杨家将故事已流传了数百年,内容丰富多样,但相对分散,不够系统,这为杨家将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条件。嘉靖、万历年间,有人把民间传说、曲艺、戏剧和其他小说中有关杨家将的故事集中起来,参以史传、方志,编写成长篇小说,比如《杨六郎》,在坊间发售,很受欢迎,流传甚广,但今已失传。

3.小说的整体框架大体相同,时间跨度长达百年,从宋太祖亲征北汉开始,一直写到宋神宗时十二寡妇征西,编织了杨家祖孙世代抗敌的英勇故事。《杨家将演义》叙事较为干净,结局是杨宗保征西凯旋,宋真宗封赏杨家将,将百花公主许配给他。杨家将小说从杨业撞死李陵碑到十二寡妇征西,把自北宋以来流传的杨家将故事系统化、完整化,为后来的戏曲和说唱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明代杨家将在历史上的故事版本中,最显著的特点究竟是什么?

清代也出现了一些杨家将小说,如《天门阵演义十二寡妇征西》,共四卷19回,由《杨家将演义》十二寡妇征西部分扩展而来;《平蛮传》五卷52回,讲杨文广征蛮十八洞;还有一部《杨文广平蛮全传》四卷22回,由《杨家府演义》杨文广征南的故事演义而成。这三种小说比较粗劣,无论是艺术还是故事都没有太多可取之处。

鲁迅先生对杨家将小说的评价是,“文意并拙,然盛行于里巷间”。确实,杨家将小说人物性格不够鲜明,概念化平面化现象严重;故事情节缺乏提炼,甚至有些前后矛盾;内容中充斥着忠君思想、君权神授观念以及降妖斗法的迷信色彩等等。但杨家将小说传播非常广,影响相当大,小说一版再版,与三国戏、包公戏、水浒戏一样,成为丰富的典目之一。

杨业父子所处的年代,正是宋辽关系定位的敏感时期。986年杨业之死那场战役,是宋辽关系的重要转折点,北宋自此转入守势。宋真宗时,朝廷软弱,不惜委曲求全,以金钱换和平。到了北宋末年,金人崛起,钦、徽二帝被掳走,宋朝廷被赶至江南偏安一隅,受尽屈辱。

明朝中叶以后,国家外患日益严重,北方游牧民族威胁渐大,东南沿海倭寇猖獗,人民深受其害。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入侵,英宗亲征,兵败被俘。1550年以后,鞑靼又三次侵扰京城,边患连连。朝堂之上争端不断,和战两派激烈交锋,有人主张京都南迁,于谦很像寇准与李纲,他召集各地勤王之师奋力抗敌,保全了京师,英宗也被送还,但可叹的是,抗敌有功的于谦、俞大猷或冤死或入狱。

“四方不守而思猛士”,明代的社会大背景简直就是杨家将故事背景活生生的现实版。当是时,民族矛盾激化,朝廷退缩妥协,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民众,从内心深处呼唤抗击侵略的英雄,即便是没有英雄也要创造这样的英雄。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事情,人们需要在梦想中解脱,在想象中圆梦。宋太宗幽州被困、杨家父子舍命相救、护驾成功突围等带有浓烈英雄主义色彩的情节产生,也就顺理成章了。

明代杨家将在历史上的故事版本中,最显著的特点究竟是什么?

杨家男女老少前赴后继英勇抗敌的故事,看似说的宋朝事,其实是有感于时局,是对明朝廷的一种期望,一种鞭笞,也是百姓无奈之中的一种安慰,一种救赎,按鲁迅先生的说法就是精神胜利法。

纪振伦为《杨家府演义》所做的序,很能说明问题。他认为像杨令公那样的忠勇之士,举世难得一见。

《杨家府演义》强调的是世代忠勇,杨令公“不忧其身之死而忧其后无人”,一世忠勇不难,难的是世世忠勇。更难得的是,不仅男人要忠勇,女人也要忠勇。《杨家府演义》突出了杨门女将,塑造了令婆、宣娘、穆桂英几代女将形象。纪振伦这段序言所用的词汇,“公而忘私”,“奋不顾身”等等,相信现代人都不陌生,他颂扬杨家将的高度不可谓不高,并且很有官方色彩。

总结:杨家将故事在明代得到进一步丰富,一方面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了再创造,另一方面也源于明政府的推动。出于巩固政权的考虑,明王朝大力宣扬忠孝节义,专设了以宣扬忠孝节义为核心的宫廷杂剧,被赋予了这样的时代特色。

标签: 明朝历史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