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亿玉碎计划是怎样的?是什么意思?

爱百科 19 0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偷袭了美国位于夏威夷珍珠港内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同一时间还对没英两国位于东南亚属地发起了突袭,日本的不宣而战彻底引发了太平洋战争。战争初期,日本占据了战争的先机主导权,不仅在极短的时间内占据了英属马来和美属菲律宾,更是在泗水海战中几乎全歼了美英荷澳四国海军联合舰队。这对于日本法西斯而言无疑是一针兴奋剂,在国内狂热的战争氛围中,日本军队展开了进攻太平洋阿留申群岛、夏威夷诸岛的战役。

但是在中途岛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惨败,航空力量在极短的时间内遭到了重创,多艘主力航母中弹沉没。自此之后,日本渐渐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随着最后的防线“绝对国防圈”被攻破,拼死一搏的菲律宾莱特决战也被盟军击败。日本再也没有扭转战局的本钱,但是日本军国主义者依旧怙恶不悛,贼心不死,在空袭不断、烽火连天的时候提出了最后的本土决战计划。这也就是近年来在我国广为流传的“一亿玉碎计划”,这种称谓难免有小说戏剧的渲染色彩存在。在真实的日本决战计划中还有很多残酷的战争方案,其具体的情形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来。

残酷的本土决战计划出炉

日本的本土决战计划成型于1944年的莱特决战,日本大败之后。莱特决战是发生在菲律宾莱特岛附近的大型战役,其中的莱特湾海战最为知名。在这场战役中,日本动员了全部的有生力量,以海陆空三重作战体系为主干,企图阻止盟军登陆。然而最后的结果是日本失去了参战的全部空军和海军,仅仅剩余了部分陆军在勉强维持。据服部卓四郎的《大东亚战争全史》记载:

“昭和19年(1944年)10月以来约两个月间,空海陆共同激烈战斗的莱特决战,就这样宣告结束了。大本营增派的三个精锐师团,还没有来到战场,决战就结束了。首先在空中战败,接着失去海洋,最后在陆上战败。”

这样的结果使得日本真正面临了灭顶之灾,整个本土已经完全暴露在了盟军的舰船和海军陆战队的面前。所以,在此役之后无论是日本军部还是小矶国昭内阁都在考虑本土决战的问题。

1945年初,一份名为“决号”作战准备纲要悄然出炉,这份计划出炉的当天,日本海军便动员了大量士兵前往冲绳进行本土决战的准备事宜。冲绳当时已经爆发了硫磺岛战役,双方均遭受了重大打击,由于冲绳是外海离岛的关系,所以前往增援的大部分是海军方面的士兵。而本土四岛则主要由陆军负责戍守。其具体的决战计划如下:

“这个计划的基本思想是灵活运用日本本土的特点,在奋起的一亿国民配合下,首先令残存的全部海、空军担任特攻攻击,争取将登陆敌军消灭在海上;然后把本土上的全部地面战斗力集中在决战的重要地区,以纵深部署向登陆敌军断然发起决战攻势,以便一举决定战争的胜负。

1.帝国陆军应迅速加强战备,确立必灭敌军的战略态势,在本土重要地区迎击主敌美军的入侵。为此,以太平洋与中国海正面为主战方面,将战备的重点置于关东地方和九州地方。

2.努力挫败敌军的空袭,制止敌机的猖狂活动,掩护帝国首都和本土的枢纽部分,特别是掩护生产、交通和战备。

3.对于敌军攻占我本土重要地区的企图,应尽力在海上击溃之;同时对登陆之敌,展开果敢的地面攻势,力求速战速胜。

甲、把指导航空作战的重点放在摧毁敌军的登陆企图,其主攻目标为敌军运输船队。为此,航空歼灭战(指对敌基地空军和不带登陆部队的敌机动部队的攻击)、防空作战及与地面作战的配合等,应从达到前项宗旨的角度出发,适当地控制其限度,以便更好地维持和培养对付敌军登陆作战的战斗力。

乙、地面作战的主要目标在于,把登陆敌军压制在沿岸重要地区,加以歼灭,求得最后解决。即使没有航空部队等配合,地面部队也要独自作战,以期达到预期的目的。

4.协助海军保护海上交通,进行水面、水中特攻作战与防守海峡。

5.灵活运用国土的特点,尤其是应发扬全国皆兵的传统精神,以期实现作战目的。为了应付部分敌人侵袭内陆和其它形势变化,要在整个国土内准备国内抗战,并期国内警备的万全。”

此时的计划中已经提到了“全民皆兵”的概念,这说明“一亿玉碎”并非是空穴来风。日本国民的军事化素质教育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已经有了萌芽状态。二战打响后,日本国内的征兵数量大增,更重视预备役和普通成年男子的军事教育。在民众中和学校内都有专门的军事训练,所以日本要完成战争的紧急动员并不算难。按照这份方案中的统计数字,日本当时可以动员的士兵总数为“陆军方面有关的军人军属总数约225万,海军方面有关的军人军属总数约130万,特设警备队的兵力约25万,国民义勇战斗队的组成人员2800万。”这高达数千万人的后备部队就是日本打算和盟军周旋到底的最后力量,根据硫磺岛的经验看来,这数千万人的武装最少可以消灭上百万盟军将士,这也和盟军指挥部预估的战争伤亡情况数字相符合。

同时这一计划也暗含了将阵亡当做任务的战争安排,也就是“玉碎”的概念。日本当时称之为特别攻击队,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神风特攻队与自杀式袭击。这支部队最早出现于1944年的菲律宾海战,后来日军高层在制定战争计划时还把这种战法推广到了陆战之中。据《大东亚补给战》记载:

“1945年4月8日下达的本土决战计划‘决号作战准备纲要’规定:陆军在6月以前组建360个特攻队(编特攻机2,160架);海军在1945年中期以前,应基本完成本土决战准备,包括全面贯彻特攻精神,主要作战手段为特攻机和水下、水面特攻艇。规定发展的特攻机有自杀飞机‘樱花’,制式战斗机‘秋水’、‘桔花’,以及‘藤花’、‘神龙’、‘梅花’特攻机等,从潜艇或基地起飞突击目标,计划各制造数百至数千架。在物资极端匮乏,空袭加剧的情况下,不知计划完成了多少。此外,规定发展的水下、水面特攻艇有小型袖珍潜艇‘海龙’,袭击珍珠港安全返航的袖珍潜艇‘蛟龙’(曾用代号为甲目标),小型摩托艇‘震洋’,以及自杀鱼雷‘回天’等。”

通过大量的后备兵源动员令和自杀式攻击计划,两者便形成了“一亿玉碎”的基本内涵。虽然这个词汇并没有直接出现在日本当时的这份战争计划中,但是其隐含的内容就是动员日本国内上千万的民众通过常规和非常规的作战形式,不顾一切保障日本的本土。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疯狂由此可见一斑,当时的日本国内已经面临了严重的物资匮乏和能源不足,民众已经身处于美军的空袭之下惶惶不可终日。此时他们又出台了如此灭绝人性的最终方案,很显然是要裹挟全部的日本民众登上法西斯的战车,最终驶向不归路。

日本法西斯为何会出台这样的决战计划

首先,日本精锐已经丧失殆尽急需补充兵员。当时的太平洋战争胜负已定,日本高层对此已经有了清楚的认识。而这三年多的战争已经消耗了日本大量的军力和物资,并且由于长期的战略对峙,很多的优势兵力被束缚在了当地,无法灵活作战。据日本史家的资料记载:

“1941年12月8日对美、英开战时,陆军总兵力为51个师,即关东军13个师、中国派遣军21个师、南方军10个师、本土5个师和朝鲜2个师。由于战局不断恶化,要求自1944年度迅速增加兵力,1944年动员组建了32个师,1945年初至7月组建了70个师。部队的编成惊人迅速,装备当然严重缺编,师长中有9人还是少将。

1945年8月15日战败时,负责本土防卫的59个师中,1944年组建的10个师,1945年组建的45个师,两年组建的部队占总兵力的90%以上。

陆军常备兵力中引以自豪的精锐师,最多时有21个,至1945年8月15日战败时,仅留下3个精锐师担负本土防御,即东京的近卫师,四国的第11师和北海道的第7师。其余精锐师有2/3在南方战场战斗最激烈的地区。”

如此巨大的战争损耗在日本战前的计划中应该是始料未及的,日本的精锐部队不是被歼灭就是深陷战争泥潭无法自拔。这就导致可以灵活机动的老兵部队严重不足,无法有效守护本土。日本一直以来的军事思想太过于顽固保守,一昧地强调战争意志而忽略了灵活机动。当时的日本军队屡战屡败,可还依旧分散坚守在东南亚和中国等地,不肯收缩兵力,放弃原有地盘回归本土。

面对盟军的强大攻势,顽强防御已无实际意义。日军不肯回防的原因是在日本的战争观念中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坚守土地。强烈的土地欲望和执拗的作战风格,可以说是让此时的日本进退两难。事实上,如果将东南亚前线的军队撤回本土,虽然在途中有可能遭到盟军的打击,但是总算可以保留一定的有生力量。但是此时,日本却选择了大量征召平民入伍的策略,以自杀式攻击消磨对方的战斗意志,实在是算不上高明。

其次,制定这样残忍的战争计划主要还是日本大本营从中作梗的缘故。莱特决战后,日本首相小矶国昭已经意识到了前路的黯淡,但是日军大本营的战争狂热情绪依旧不减。这样的战争计划几乎全部都是出自于他们的手笔,小矶国昭甚至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这样的“军政之争”也是日本在战时的重大问题之一。据服部卓四郎战后总结:

“在现代高度的总体战时代,战争指导必须根据政略、战略浑然一体的最高方略——经过分析、综合纷繁复杂而广泛的战争因素而确立起来的战争方略来进行;因而必须完备适合制定和运用这种方略的国家机构。这种机构应该是使政略(国务)与战略(统帅)部在上述战争方略的范围内来计划和实行。

为了适应上述战争指导上的要求,世界列强都程度不同地完备了强有力的机构。德国、意大利、苏联自不必说,像英国的战时内阁制度和首相的权限、美国的总统权限以及与此相应的机构等等都是这种性质的。但在日本,如前所述,国务和统帅是并立的,最后统一于天皇,但并没有为取得实效而将两者充分综合、统一起来的辅佐天皇的机构。不仅如此,在国务部门、军事统帅部门各个方面,也都是各自分立,缺乏综合性。”

日军大本营希望动员全体国民为法西斯主义殉葬,身为管理民众的首相却没有力量阻止,这也是小矶国昭的不满所在。毕竟是攸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计划,赌上全部民众的明天未免风险太大了。

在日本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本土决战的先例,事实上这对于日本而言也是一个新命题。按照日本人木讷刻板的性格,顽抗到底是他们的第一选项也不令人意外。而且长期以来,日本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天皇以武士道来号召管理军队。底层民众渴望通过参军改变自己的命运,上层贵族也希望通过参军来延续祖先的光荣。所以,日本全国在初期对于战争本身都非常热衷,但是这种氛围也会麻痹人们对于战争本身的认知和对于生命价值的珍视。大量军人的生命成为了高层报告中冰冷的数字,因此才会有如此冷血的计划诞生。

日本本土决战计划对于后世的影响

1945年2月,盟军进攻日本小笠原群岛中的硫磺岛,拉开了进攻日本本土的大幕。但是盟军却在硫磺岛遭遇了强烈的抵抗,美军阵亡了六千余名士兵。之后的两个月,日本的本土决战计划出台,各种本土决战的准备工作自然也引起了盟军情报部门的关注。考虑到强行登陆日本会造成的大量死伤,盟军于是决定以核武器对于日本本土进行战略核打击。在《日本帝国的衰亡》一书中记载:

“盟国的领导人,包括丘吉尔在内,对于‘原子弹一旦准备就绪就得投’这一点毫不怀疑。在某种意义上说,杜鲁门的决定是不可避免的。在我看来,负责曼哈顿计划的莱斯利·格罗夫斯将军后来写道,‘他的决定是个不干涉的决定——基本上是个不打乱现有计划的决定。’尽管如此,总得有人拍板,此人便是总统,而杜鲁门此时便充满信心地承担了责任。他的理由是,这毕竟纯粹是一件军事武器,因此总得使用。”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的广岛和长崎遭受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核打击。数以十万计的民众伤亡,整个城市都被夷为平地。如果日本能够在硫磺岛战役结束之后,积极寻求与美国方面的和谈,那么这一幕可能就不会发生。最终,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为太平洋战争划下了句点。

综上所述,日本在已经失去战场主动权的情况下,在国内开始了本土决战的动员计划。因为前方的精锐已经消耗殆尽,大量部队也无法回援本土。疯狂的日军大本营就开始征召平民参军入伍,具体数量高达数千万。同时,自杀式袭击也出现在了决战计划之中。这也就是我国民间俗称的“一亿玉碎”本土作战计划,残酷程度远超文学的书写和渲染。但也正是这份疯狂的计划刺激了盟军,为了避免大量的伤亡,美国总统杜鲁门决定对于日本进行核打击。最终,日本在一片断壁残垣之上饮下了这杯自酿的苦酒。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