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登基前都做了什么事情 之后又是怎么对待对手的

爱百科 22 0

  还不了解:刘邦登记后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汉王刘邦登基前做的头一件事是啥?登基后又是咋对待昔日的对手的?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打了四年多的楚汉相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随着西楚霸王项羽垓下之败后自刎乌江,汉王刘邦终于成为那个笑到最后的胜利者。

  天下英雄是一家,本着惺惺相惜、曾经有过的战友情,刘邦把项羽以鲁公的规格、礼仪葬在谷城,亲自发丧,并在项羽坟前大哭一场之后。

  一扭头,快马加鞭直奔定陶县。又故伎重演,这次他不再是清晨假扮汉王使者身份才进入韩信军营的刘邦了,而是大摇大摆从正门一路长驱直入直奔韩信的帅帐,光明正大地拿回他曾经授予韩信的大将军印信,收回了他的大军。

  刘邦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么急呢?

  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曾经让刘邦头痛不已的楚霸王项羽已经死了,现在放眼天下,刘邦目前唯一打不过、惧怕忌惮的人,就是他的大将军---韩信。

  而且现在齐王韩信身居高位、手握重兵、占据齐国。如果“人无伤虎心、虎有伤人意”、前门花费这么大代价刚消灭了项羽这头猛虎,后门又跳出来一头狡诈阴险的饿狼,这让刘邦怎么应付?

  老话说:“身无长物,雄心自靡;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即使刘邦、韩信彼此信任、相互忠诚。但保不齐有人看重韩信的价值,万一在中间来个挑拨离间,那最后还是有可能刀兵相见、烽烟再起的。

  所以,老谋深算、老奸巨猾的刘邦就本着“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把潜在的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的厚黑帝王术,抢先出手,先解除威胁再说。

  现在已经天下统一、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还要这么多士兵干什么?所以,无论如何,韩信的兵权必须要马上解除!

  这还不够,紧接着,刘邦在把彭越封为梁王的同时,改封韩信为楚王,限期离开齐国。

  看到没,战争刚刚结束、硝烟还未散尽,刘邦就急不可待地对韩信优先开始“修理”、“整顿”、“改造”了。

  解除兵权好说,韩信心里也明白刘邦的想法和担忧,很配合也不敢反抗。但是,刚封没俩月的齐王也给换了,刘邦心里到底打的是什么主意呢?

  明着的理由是韩信劳苦功高,又是楚人,封为楚王不是可以最大程度地彰显他的功绩和汉王刘邦对他最高奖赏嘛!

  暗地里的理由则是,首先这个齐王的爵位是韩信在刘邦被项羽打得焦头烂额、狼狈不堪时他伸手要来的,刘邦当时心里就很不爽;其次,齐国一直是动乱、叛乱之源,虽是礼仪之邦但民风却极为剽悍,必须要有刘家人来镇守刘邦才会放心;最后,齐国最后自封的齐王田横还在呢!这两个极其“危险”的人物如果产生交集沆瀣一气,那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必须要把韩信调虎离山、以防万一。

  在解决、处理完韩信的去留问题之后,刘邦开始大赦天下,为登基做准备了。

  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汉王便在汜水北面登上帝位,成为高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汉高祖刘邦。

  三个月后,命令士兵们都复员回家。刘邦要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发展生产建设,与民修生养息了。

  胜利者是需要摆酒庆功、欢庆胜利的。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酒宴,酒喝到兴头上的时候,刘邦问在座的文武大臣:胜利来之不易啊!跟项羽来来回回打了好几年,你们说,我为什么最后能夺取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去江山的呢?

  大臣有人回答说:项羽因为嫉贤妒能、任人唯亲、只相信自己的拳头,看不起周围的部下;只依赖嫡系,不团结杂牌,没人愿意帮他。所以,他开始很厉害,最后还是失败了;陛下您能够夺取天下其实就是一个字“赏”!有功劳赏、有贡献也赏。弟兄们出来干革命为了啥?还不是为了一官半职来嘛?陛下慷慨大方、毫不吝啬、人多拾柴火焰高,所以就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刘邦心里美得很,但他心里还是对有些人的贡献铭刻在心,这时觉得不吐不快,于是他说道:你们说得很好,但没有提起点子上,让我来告诉你们答案吧。

  谈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持运粮道路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人中英杰,而我能够任用他们,这就是我所以能取得天下的原因(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虽然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信任使用他,这便是项羽所以被我捕捉打败的原因了。”

  刘邦刚美滋滋地总结完,就听到酒席上有人悄悄提起:“大家起立,此处有掌声!”于是文武大臣都站起来热烈的鼓掌。

  我们了解,刘邦是一介大老粗,怎么可能说出如此文绉绉、对仗工整、合辙押韵的千古名言呢?这一定是后世文人墨客帮他润色、整理、总结的。

  虽然刘邦很高兴,把韩信摆在了“战神”的位置上,但是,韩信还是按照朝廷规定回到了楚国。

  与楚霸王项羽宁肯自刎乌江也绝不肯回江东见父老乡亲相反,我们的楚王韩信同志如今可是衣锦还乡、荣归故里、风光十足了。

  韩信一回到楚国,就找到当年分给自己饭吃的漂母,回报给她一千金,这是以金报恩;又派人找到当年逼着自己钻他裤裆的屠夫,当场安慰并宽恕了他,任命他为中尉的职位,这是以德报怨。

  韩信告诉不解的部下们说:当年他看我不顺眼侮辱我,我难道就不能杀了他吗?那不过就是随手一剑的事。只是杀他没有正当名义,所以忍了下来,正因为这件事的激励,我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成就。

  其实当时韩信心里很清楚,按照当时的秦法,私斗伤人是要加重处罚、并被入档、永不录用的。所以,韩信是为了前程,不敢动手而已。

  不管怎么说,如今的楚王韩信是春风得意、志得意满。所以他宽宏大量、不计前嫌。处处表现他的仁义、慈悲、安抚人心。人生到此,夫复何求!

  刘邦在解决完韩信、彭越等功臣的问题后,那些曾经的对手、敌人的处理问题现在又摆在他的面前。

  首先就是齐王田横。

  田横兄弟几个早先在齐国称王,先是内斗,后来与刘邦结盟跟项羽死磕。后来刘邦本来派说客说通齐王归降,但被韩信趁机打得落花流水,又投靠了项羽。潍水一战,韩信水淹龙且,杀了齐王,田横自立,投靠彭越,又一起攻打项羽。总之,他是哪个阵营都去过,哪个阵营都有敌人。

  这不,彭越被刘邦封为梁王之后,田横担心“一山不容二虎”、彭越会收拾他,于是率领他的部下五百人逃到了一个海岛上。

  刘邦认为田横兄弟几人在齐国统治了很久,根基很深、号召力很强,现在虽然逃到了海岛上,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他的问题,就齐国那个民风剽悍的地方,很有可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到时候说不定又是全国暴乱的源头。所以,刘邦决定对田横进行招安,把他放在自己眼皮底下,好吃好喝好招待看住他,就可以一劳永逸了。

  于是他派出使者赦免田横的罪过,召他前来,要加官进爵。

  但是他忘了,可田横还记在心里呢。

  田横对使者说:想当年刘邦的说客郦食其也来招安,我们也同意了。可是在我们真心实意放下武器的时候,韩信那小子却突然发动袭击,攻打我们。结果我们一怒之下烹杀了郦食其,反叛了刘邦。现在我听说郦食其的弟弟郦商是刘邦手下的将领,我很害怕,怕被报复,所以不敢奉诏前往,只请求能放过我,让我做个平民百姓,留守在海岛中暗度晚年就感激不尽了。

  刘邦这才想起还有这么一档子事,赶紧把卫尉郦商找来做思想工作,并发布命令:齐王田横将要被招安了,即将到来,你们有敢动他的随从人马的人,即诛灭家族!”

  于是再派使者拿着符节把高帝诏令郦商的情况对田横一一讲明,并传达刘邦的命令:“田横你要是能够前来,高可以封王,低也是个侯哇。如果不来,那就是心存二心、图谋不轨,那我就要发兵加以诛除、以除后患了。”

  田横没办法,就带了两个宾客到洛阳去见刘邦。

  离洛阳还有三十里,田横对他的宾客说:“我起初与汉王一道面朝南称王,而今他做了天子,我却是作为败亡的臣虏,面北称臣伺候他,这耻辱本来已非常大了。何况我还煮死了人家的兄长,又同被煮人的弟弟并肩侍奉他们的君主。即便这位弟弟畏惧他的诏令不敢动我,我难道内心就不感到惭愧吗?!再说汉王之所以不惜一切代价召我前来,就是因为怕我以后会造反!如果我已经死了,那他就不会再难为你们和海岛上的兄弟们了。现在斩下我的头颅,奔驰三十里地送去,神态容貌还不会变坏,仍然可以看的。”于是就用刀割自己的脖子,并让宾客捧着他的头颅,随同使者疾驰洛阳奏报。

  刘邦看见了田横的首级,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田横在历史上并没有做出多大的贡献,为什么这么有名呢?

  这可能跟国画大师徐悲鸿当年一幅很有名的油画《田横与五百壮士》有些关联吧?

  解决完田横的问题,下一个就是项羽手下的猛将季布了。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司马迁笔下的季布就是这么豪放、威猛、有个性。

  但是,刘邦却是对他恨之入骨。因为季布曾是项羽手下的一员猛将,楚汉相争时,这个季布没少给刘邦找麻烦。像什么辱骂、吐口水、追着刘邦打,搞得刘邦狼狈不堪、几次狗急跳墙才跑掉的。

  现在终于轮到刘邦可以好好出出这口恶气了。

  刘邦下令悬赏千金要捉拿季布,还下令说有敢收留窝藏季布的,罪连三族。厉害吧,刘邦这次是非要活捉季布不可。

  现在全国都解放了,季布还真没地方跑了,眼看就要落入刘邦用千金给他编织的通缉网了。

  就在季布走投无路的时候,有人给他出主意,让他把自己装扮成奴隶卖给大户人家就安全了。季布就把自己卖给当地游侠朱家,季布也曾是游侠,所以,朱家在把他安置起来的同时,找到刘邦的御用司机夏侯婴,让他劝说刘邦不能因为要报私仇就逼着那些曾经对抗他的壮士或投身于外敌,或铤而走险起来反抗。你如果不让他们活,他们必然会跟你拼命。特别要说明一夫拼命、足惧千夫的道理。

  夏侯婴跟刘邦一说,刘邦也有些后怕:这些人当初就是亡命徒,如果把他们逼得太狠,来个“官逼民反”、“揭竿起义”那就得不偿失了。于是马上宣布赦免季布,并召见、安慰、鼓励一番,授任他为郎中,这事才算以大快人心的方式收场。

  看着刘邦的仇人季布居然咸鱼翻身、高官厚禄得解放,他的舅父丁公也按捺不住跳了出来。

  这个丁公,也是项羽手下的将领,曾经在彭城之战时追赶过刘邦。当时双方短兵相接,刘邦眼看自己这边就要顶不住、感觉事态万分危急,就回头对丁公说:“两个好汉难道要相互为难困斗吗!”丁公于是领兵撤还。

  等到项羽灭亡,丁公来谒见刘邦。刘邦却下令把丁公拉到军营中示众,说道:“丁公身为项王的臣子却不忠诚,是使项王失掉天下的人啊!”就把他杀了,并说:“让后世为人臣子的人不要效法丁公!”

  这不,汉高祖刘邦对待这个曾经与他有恩的小人物丁公的事迹,连司马光都看得莫名其妙、单独对此评论一番:楚汉相争之时,不忠诚的多了去了,什么三姓家奴、五姓家奴有的是,怎么到了丁公这里却被杀戮了呢?

  当然,司马光还是按照儒家学说的礼义给与刘邦同志以正面的回应和赞扬。

  但是事情真的就是如此简单吗?我看未必。

  我们了解,《三国演义》里,当年曹操袁绍官渡之战时,袁绍的谋士许攸背叛袁绍投奔曹操,告诉曹操偷袭乌巢粮仓,曹操才得以大胜。

  胜利后许攸得意忘形,在众人面前称呼曹操小名,当众显摆自己的功劳,曹操心里很不高兴但还能容忍他;后来许攸又以此讥讽曹操手下大将许褚,许褚大怒,斩杀许攸。

  丁公的遭遇应该与之类似:当初情况万分危急,刘邦肯定不是只说了那一句话,肯定当场许诺了很大的好处、高官厚禄。现在江山打下来了,丁公前来承兑刘邦当初许下的诺言。刘邦给不出、更不想给、还怕他说出去让自己背上失信的恶名。于是就找了这么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杀掉以绝后患。

  这就出现了一直收拾刘邦的季布到最后啥事没有,而他在最关键时刻救过刘邦的舅父丁公却被杀的蹊跷原因了。

  现在,我们的汉高祖刘邦已经处理了几起棘手的人事问题,他又将目光聚焦到一个新帝国最关心也是最重要的核心问题之一的“定都”这个关系着国运的大事上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