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刀赴会的主人公不是关羽?鲁肃三讨荆州却无功而返

爱百科 20 0

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赤壁之战后,刘备接连拿下荆州、益州。此后孙权命人向刘备讨要荆州,但次次都是无功而返,这让孙权极为恼火。后来东吴派兵直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见势也出兵抵抗,眼见吴蜀联盟即将破裂,鲁肃主动邀请关羽当面商榷此事。以当时的氛围来说,关羽敢一人前往也是冒着极大的风险,但单刀赴会依然存在不少争议,这起历史事件究竟是不是真的呢?

荆州的归属一直以来是孙、刘两家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刘备“借荆州”已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话题。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面对长期占据荆州不思归还的刘备,自诩是荆州所有者的东吴在催讨荆州方面可谓不遗余力。小说《三国演义》中,东吴曾四次遣使向刘备集团催讨荆州,其中,鲁肃任催讨使者三次,诸葛瑾任催讨使者一次。只不过东吴催讨荆州的过程十分艰辛,面对刘备和诸葛亮,东吴不是计谋落败就是理屈词穷,催讨结果皆不尽人意。而在历史上,东吴在催讨荆州上似乎与小说中描绘的情形并不相同,一者,历史上东吴方面催讨荆州的次数并不似小说中描述的那样频繁。二者,历史上东吴催讨荆州并不似小说中那样唯唯诺诺,曾一言不合即动用了武力,一度与刘备集团剑拔弩张。本篇,笔者将梳理东吴催讨荆州的经过,以期阐明历史和小说中这段恩怨的不同之处。

鲁肃第一次催讨荆州

小说中,鲁肃第一次为使找刘备和诸葛亮说理并讨要荆州其背景是刘备和诸葛亮坐收渔利,在东吴和曹仁争斗之际趁势攻取了南郡等地,让东吴空费军力。面对鲁肃,刘备和诸葛亮指出荆州之地原属刘表,现刘表之子刘琦尚在,刘备辅佐刘琦复夺荆襄是名正言顺的。最后鲁肃只得给出条件:“若公子(刘琦)不在,须将城池还我东吴。”刘备和诸葛亮也表示同意。

历史上,据《资治通鉴》记载:“(建安十三年)刘备表刘琦为荆州刺史,引兵南徇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建安十四年)周瑜攻曹仁岁馀,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权以瑜领南郡太守,屯据江陵;程普领江夏太守,治沙羡;吕范领彭泽太守;吕蒙领寻阳令。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资治通鉴》的记载与小说描绘的这一时期的情节不尽相同,首先,刘备并未得到南郡,而只是占据了荆南四郡。按照饶胜文先生《大汉帝国在巴蜀——蜀汉天命的扬振与沉坠》一书中所言“此时的荆州版图上,曹、刘、孙三家自北到南呈现出三个层次。曹操占据北面的南阳郡和南郡的部分地区,孙权占据中间的江夏郡和南郡大部,刘备占据江南的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郡。长江一线连同它的几处重要据点都控制在孙权手中。刘备虽然在荆州占据了较大一些的地盘,但刘备控制的地域与曹操控制的地域并不接壤,最重要的是,他没有出口,因而其发展受到限制。”其次,刘备南征四郡并非是在曹仁撤离南郡之后。时间顺序上,历史并没有像小说描绘的那样分明,即先是东吴与曹仁交战,尔后是刘备等趁势攻占南郡,再后是刘备等攻取荆南四郡。

实际上,小说中鲁肃第一次催讨荆州的情节历史上并无记载。小说中鲁肃第一次催讨荆州对应的历史时期刘备尚未着手“借荆州”(实际上是借南郡),故而刘备和诸葛亮以刘琦为借口拒绝归还荆州则是小说所虚构。在笔者看来,该情节的设计大抵是借鉴了刘备历史上在南征荆南四郡前表刘琦为荆州刺史让荆州士民知有所归的政治章法。

鲁肃第二次催讨荆州

小说中,鲁肃第二次催讨荆州其背景是刘琦逝世,按照先前孙、刘两家的约定,刘备和诸葛亮理应归还荆州。但此次诸葛亮先是对鲁肃一顿呵斥,尔后又提出取了西川便还荆州的主张,鲁肃无奈,只得与刘备、诸葛亮立下文书并签字作保。第二次催讨荆州还引出了周瑜的计谋,即周瑜还借刘备丧妻之由,设下美人计,欲诱使刘备到东吴幽囚以此换回荆州。

历史上,刘备此时亦未占领荆州(实际上也是南郡),而只是开始着手向东吴“借荆州”(“借南郡”更为贴切)。《三国志先主传》载:“(刘)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资治通鉴》亦载:“(建安十四年)会刘琦卒,权以备领荆州牧,周瑜分南岸地以给备。备立营于油口,改名公安。权以妹妻备……(建安十五年)刘表故吏士多归刘备,备以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容其众,乃自诣京见孙权,求都督荆州。”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所谓“南岸地”按照饶胜文先生《大汉帝国在巴蜀——蜀汉天命的扬振与沉坠》一书的看法当指“南郡在江南的一部分土地”,油口为长江支流油水自武陵郡注入长江的出口,刘备自此有了一个从荆南四郡面向长江的出口。可是,饶胜文先生也指出“但长江一线的一系列占领要点——如夷陵、江陵、巴丘、陆口、沙羡等——却都控制字孙权的手中。这样,刘备的发展仍受到江东势力的这笔。刘备想要谋求下一步的发展,无论是向北还是向西,都必须改变这种态势。”

可见,刘备至京口其主要原因并非政治联姻,而是求东吴“借荆州”(借南郡)。故而,小说中鲁肃第二次催讨荆州的时段对应历史上则是刘备刚刚着手求取“荆州”(南郡)的时段,小说中的情节及衍生故事,也并非都是历史所记载,而是嫁接了几段历史故事(刘备丧偶、孙权招亲、刘备至京口、周瑜劝孙权软禁刘备等)重新改编而成。

此外,还要特别说明的是,历史上,刘备至京口后,鲁肃力排众议,极力劝言孙权“借荆州”(借南郡)给刘备,从而才使得刘备正式在荆州有了发展的空间。

鲁肃第三次催讨荆州

小说中,鲁肃第三次催讨荆州其背景是程昱献计让曹操封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欲使孙、刘两家反目。周瑜既领南郡,愈思报仇,故而鲁肃再次为使前往催讨荆州。而刘备和诸葛亮推辞以刘璋为刘备同宗不忍取之为由搪塞鲁肃。鲁肃无奈只得回禀周瑜,周瑜于是设下假途灭虢之计,欲借取西川之名趁势夺取荆州。

历史上,东吴方面确有攻取巴蜀的计划,该项计划鲁肃、甘宁都有提及,周瑜还曾着手实践,只是由于周瑜中道逝世,计划未能如期进行。但历史上并未提及东吴攻取巴蜀还附带假途灭虢之计。而刘备方面,《三国志先主传》记载了刘备曾经听取主薄殷观的建议,拒绝让孙权的人马借道取川,但也未说明是为了防止东吴假途灭虢之计。

因此,小说中鲁肃第三次催讨荆州以及东吴假途灭虢之计大抵也是借用了历史上东吴曾经谋划的攻取巴蜀但未能成功的计划同时融合了殷观对刘备的劝说以此演化成鲁肃第三次催讨荆州的全过程。

诸葛瑾催讨荆州

小说中,诸葛瑾作为东吴使臣催讨荆州其背景是刘备已攻占益州却不提归还荆州(依据是鲁肃第二次催讨荆州立下的凭据),于是张昭献计让诸葛瑾去催讨,并建议孙权拘押了诸葛瑾一家老小欲以同胞之情阻却诸葛亮的行动。刘备起初答应先归还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但留守荆州的关羽深知刘备之意,严词拒绝了诸葛瑾,并驱逐了孙权派往三郡上任的官员,最终,在刘备、诸葛亮和关羽的周旋下,诸葛瑾空跑几个来回,只讨得了刘备取了东川、汉中再还荆州的允诺。孙权闻言大怒,责令鲁肃讨还荆州,由此引发了鲁肃请关羽赴宴,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同时,小说中刘备最终派遣伊籍为使归还给东吴江夏、长沙、桂阳三郡,是因为曹操取了东川,对西川形成了压力,故而为了分散曹操的注意力,诸葛亮设计归还东吴三郡并让东吴攻打合肥,以此牵动其势。

历史上的荆州角力

相比于历史上并无鲁肃三次催讨荆州的情节,诸葛瑾催讨荆州的情节历史上却有相关记录。如诸葛瑾为使者、刘备以取凉州后再还荆州为由推辞、孙权派遣官员前往赴任、关羽驱逐孙权派遣的官员这些情节都有历史明文记载。但也有部分内容或为小说虚构、或为小说嫁接,或为小说修改,与历史记载并不相同。

首先,历史上没有记载东吴方面派遣诸葛瑾去催讨荆州是为了利用同胞之情来限制诸葛亮的行动,也没有记载孙权听从张昭建议拘押诸葛瑾一家老小为质。其次,没有记载诸葛瑾前往荆州向关羽请求交割三郡的情节。再次,历史上,关羽驱逐孙权派遣的官员后,孙权马上动用武力,一度夺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并与关羽对峙,刘备闻报亲自率军赶到前线,双方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而不是小说中所言责令鲁肃再去催讨荆州(笔者按:而历史上真正的“单刀赴会”主角大抵是鲁肃。)。最后,刘备最终让出三郡主要是迫于自身受到来自曹操方面的压力,需要急急回兵对抗曹操,而并未明确有记载刘备意欲让孙权袭击合肥以牵动曹操的内容。

由此可见,小说在描述诸葛瑾讨荆州这一情节时,是有意选取了历史的部分内容,同时隐去了重要的东吴方面动武的记载,把诸葛瑾催讨荆州的情节仍旧塑造为文戏,以东吴方面催讨无果的方式结局。

综上所述,小说中鲁肃三次催讨荆州,于史皆无明确记载,诸葛瑾讨要荆州于史有载,但其结果小说和历史却并不相同。实际上,在笔者看来,历史上东吴催讨荆州的频率并不似小说中那样频繁,但既有催讨,定然附有相应的军事行动。而东吴每每催讨荆州却又无果的无奈形象是小说所塑造的,在历史上,东吴在对待荆州问题上态度要比在小说中强硬得多,若不是刘备因自身利益问题及时做出退让,孙、刘两家之间很有可能因荆州的归属问题引发一场大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