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士兵出征打仗的时候,他们将自己的钱保存在哪里?

爱百科 20 0

在清朝初年的时候,士兵们服役是没钱可拿的,只是为了混口饭吃而已。直到清朝末年,随着汉人士兵的加入,再加上战事非常的紧张,于是当兵就有钱挣了。在当时还流传这一个民谣:“三十三天三两三”。这句话可能就是当年士兵们的工资标准了。当时的清政府为了战争的需求,绝大部分是在农民中招募士兵,当然这也包括不少的农民是自己跑过来主动参军的。这些人大多数家境非常贫困,或是深处困境,当兵是为了寻找机会和解决家里的生计。

在当时,大战来临之前或战后,都有一批可观的军饷发放,这些钱在士兵手里,保管起来很困难,特别是那些家乡遥远的士兵,只得把钱带在身上,战争险恶,万一不测,有可能人财两空,这是士兵们最担心的事。这个难题因为胡雪岩早年一次不经意的“义举”,得到完美的解决,并因此把胡雪岩的钱庄生意引向了巅峰。

胡雪岩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位传奇商人,他做生意的方式与众不同,眼光总是高人一等。

一天中午,阜康钱庄来了两个当兵的,他们两手空空,没有带任何存款凭证,却说要取他们老乡的1200银子。值班伙计当然不肯付款,却见这两个当兵的,是贫苦人出身,言谈举止不像是来找事的,觉得此事有点来头,就将这件事层层汇报给老板胡雪岩。胡雪岩接报后,一点不敢怠慢,指派身边的一个贴身掌柜,来到店里,仔细询问查明二人的身份后,不仅答应付钱,连本带息一共给了他们1500两银子。值班伙计莫名其妙,一头雾水,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还得从三年前说起,一天傍晚,阜康钱庄来了一个当兵的,在门口心情沉重的走来走去,这个人的行为引起胡雪岩的注意,他上前与他攀谈起来。原来此人是驻守在杭州绿营兵营中的一名士兵,名叫骆尚德,来钱庄是想存一笔钱。给钱庄“送钱”,按理说哪个钱庄都会欢迎的,但是他有一个条件,不要存折也不要利息。这个条件本身就很奇怪,再加上他是一个不知底细舞刀弄枪的士兵,所以,很多钱庄都一口拒绝。眼看一天的时间过去了,他的钱还没有存掉,骆尚德不免有点沮丧,不知不觉走到阜康钱庄,他在犹豫着要不要进去试一试。

胡雪岩听到这个存钱条件也是一愣,本能地想这个人是不是来闹事的,于是问他为什么要这样空口无凭的存钱呢,骆尚德把他的经历想法细细地说了一下。骆尚德的老家在四川,年轻时因为喜欢赌博,不仅把自己家输了个精光,还赔上了岳父资助他做生意的积蓄。老婆跟他没法过了,带着孩子远走高飞。一无所有的他只得重新从军混口饭吃,当兵十三年辛辛苦苦,攒了1200两银子。本来准备用来偿还岳父以及东山再起的本钱,如今接到命令,要赴江苏与太平军打仗。银子带在身上不方便,又没有亲戚朋友可以托付,于是,想把钱存在钱庄里。兵荒马乱,自己上战场生死未卜,存折放在自己的身上也是不安全的。

胡雪岩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当场决定,可以按照骆尚德的要求存钱,虽然骆尚德不要利息,钱庄还是按照存三年的利息计算,三年后连本带息1500两银子,钱庄为此立的存单,有钱庄掌柜代为保管。三年后,骆尚德阵亡。临终前,他托付两位老乡到阜康钱庄来取钱,把一生的积蓄转交给老家的岳父。

按理说,当事人已经不在人世了,他的两位老乡就这样空口无凭地来阜康钱庄取钱,钱庄完全有理由不付这笔钱,但是胡雪岩不做这样的事,连本带息把钱交给了这两位士兵。

这两位士兵没想到取钱如此顺利,对胡雪岩这种童叟无欺,诚信经商的行为很是感动,回到军营后,两位士兵向同伴们讲述了取银子的感人经历,胡雪岩的声誉在军中迅速传开,许多官兵都纷纷的把自己的积蓄长期存入胡雪岩的钱庄,胡雪岩的钱庄生意越来越红火,在各省开了二十几家分号,当时的士兵,无论作战在哪里,都是就近把钱存入胡雪岩的钱庄。

后来,像骆尚德此类的事情也发生过很多起,都没有发生过任何的争执,每次都完美解决。胡雪岩的钱庄在与士兵们打交道的十几年中,没有出现过一起店大欺客或者以弱讹富行为,胡雪岩与士兵们之间形成一个诚信链条,在互惠互利中各取所需。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