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晚年为何会遭受打压?

爱百科 20 0

玄奘西行,在唐朝时期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因为他是一个明明白白的偷渡者。然而当他取经回来之后,李治登基以后,他原本安安静静翻译佛经的日子也结束了,李治对玄奘的态度和李世民可不一样,他处处打压玄奘,把他接到皇宫里住,看起来是好事,但其实就是变相的软禁,究竟李治为何要如此对待玄奘呢?

麟德元年(664年)春天,玄奘圆寂,“京城道俗哭泣,日数百千”,送葬时,“京邑及诸州五百里内送者百万余人”。与民间相比,官方的表示却是寥寥。唐高宗李治的神情尽管哀伤,但真正给出的待遇并不高,只是报销丧葬经费,允许僧尼吊丧,妥善保护经书。

相比于以前去世的其他高僧,玄奘未获追赠、追谥,更没有一个官员参加他的葬礼。如果李治真的很认可玄奘,这些荣誉应该一项不少,而且他的长子李显也应该去参加葬礼,因为李显名义上是玄奘的弟子。

玄奘作为一个得道高僧,又是有“留学”背景的专家学者,取经归来后,曾经得到唐太宗的优待与支持。唐太宗甚至两次请求玄奘还俗,帮自己分忧朝政,都被婉言谢绝。李治曾经为玄奘写过《述圣记》,慈恩寺落成后他还下令以玄奘为上座。李治既然对玄奘如此礼遇,为什么玄奘死后他却是这番态度?

唐太宗第一次见玄奘后便对他大加点赞,长孙无忌、褚遂良也紧跟唐太宗的脚步,推崇玄奘,表达了对玄奘的高度认可。为安置玄奘从天竺带回的佛经、舍利、佛像而建的大雁塔落成后,塔南立起两块碑,碑文内容都出自实力派人物—唐太宗与李治,而提笔书写的正是褚遂良。

永徽五年(654年)五月,尚药奉御吕才著书立说,攻击玄奘及其弟子,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此事给玄奘带来很大的压力,他的弟子明白他的处境,致书宰相于志宁,渴望得到帮助。于志宁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决定出手相助,吕才这才收敛了很多,不敢再大肆渲染。直到后来吕才与玄奘辩论失败,事情方彻底结束。

唐太宗晚年身体不好,自知阳寿将尽,而佛教又很强调因果报应。玄奘的归国正好迎合了唐太宗的需要,因此常常被请入宫当面求教。长孙无忌、褚遂良一派看中了这点,便经常力挺玄奘,为的是迎合唐太宗的喜好—只要在唐太宗驾崩前把他伺候得舒舒服服,自己未来辅政大臣的位置就稳了。

跟长孙无忌等人来往过多,在回国前十年倒是好事,可在后十年就相反了,随着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日趋白热化,李治决定剪除长孙无忌一党,而玄奘理所当然被划入老臣一边。

从李治下定决心清洗老臣那一刻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对玄奘的监视、打压。显庆初年,李治移驾东都,特意命玄奘同往,居住于宫中。名义上是优待法师,实际上形同软禁,玄奘根本就没有什么自由,只好在屋内翻译佛经。可就连这件事也很难做好,因为只准随行“翻译僧五人、弟子一人”,人手不够,效率难以保证。

更难受的是,医疗条件也满足不了,有次玄奘生了病,没有医生救治,只好私自出宫就医,李治闻讯后极为不悦,方才安排太医前往救治。

玄奘的高声望也是李治忌惮他的原因之一。

显庆年间,玄奘曾经得到李治的允许回家乡探望亲朋好友。玄奘的返乡之旅喜忧参半,喜的是他找到了多年未见的姐姐,忧的是给父母扫墓时发现坟茔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为了报答父母,玄奘上表请求为二老改葬,并希望皇帝能够多给点资助,李治准奏。

谁知改葬的消息不胫而走,有上万人特意跑过来,只为一睹大师的风范。一个与反对派走得很近的人,声望还这么高,这么得人心,李治岂能无动于衷?

对于这一点儿,玄奘自然也清楚—永徽六年以来,上层政治血案频发,长孙无忌一派大臣贬的贬,死的死,李治早就对他动起了心思。为了让李治放过自己,玄奘主动要求前往少林寺,结果被悍然驳回,并要求他以后不要再提这个要求。此时正是清洗老臣的关键时刻,在这么敏感的时间点,玄奘请入少林显然是犯了忌讳的。玄奘收到回复后,意识到铸成了大错,连忙上表说坚决服从安排。

尽管碰了钉子,但玄奘并没有放弃避祸的想法。显庆四年(659年)十月,玄奘求往陕北玉华寺翻译《大般若经》,李治准奏。李治之所以会批准,是因为在三个月前,长孙无忌已经被逼死黔州;褚遂良两年前就已经死于爱州;曾经帮过玄奘的于志宁,也在废王皇后立武媚娘时因保持中立而被贬。

玉华寺原为行宫,是唐太宗避暑、疗养的地方,永徽初改为佛寺。既然是皇家营造,寺内建筑自然不会差,缺点是地势高,位置偏僻,对身有顽疾的玄奘来说极为不合适。可当时的政治形势已经由不得他挑三拣四了。

《大般若经》梵文本有二十多万颂,翻译起来压力很大。起初弟子们请求退而求其次,删节局部,玄奘同意了。可自此后玄奘经常梦见极其恐怖的事情,时而梦到有人在翻越万仞高崖,时而又梦到与野兽搏斗,每次梦醒时分,玄奘都吓得汗流浃背。玄奘思索再三,认为噩梦必与翻译之事有关,看来还得老老实实地翻译完整版的《大般若经》。

于是玄奘将此决定向众僧讲明。没想到还真能奏效,等到玄奘再次做梦时,只见梦中诸佛菩萨眉间放光,神采照人,玄奘的心情特别舒畅。因此,玄奘坚定了之前的想法。

繁重的工作让玄奘身心俱疲,他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一天,他突然托付起了后事:“今经事既终,吾生涯亦尽,若无常后,汝等遣我宜从俭省……”

麟德元年正月,一个来自高昌的弟子慌慌张张找到玄奘,说自己刚刚做了一个噩梦:“见有一浮屠端严高大,忽然崩倒。”玄奘听后并不吃惊,安慰道:“别害怕,与你无关,这是我即将灭亡的征兆。”第二天晚上,玄奘不小心在屋后绊倒,随后身体越发不好,病情加重,卧病在床。五日后,玄奘圆寂。

玄奘圆寂后数月,李治继续铲除异己,直到朝堂安静下来。只是上朝时,大臣们个个保持沉默,既不进谏,也不举贤,完全不是李治所理想的模样。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