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传

爱百科 94 0

总序:为什么历史总是让人惦记?

  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惆怅》的跋中写道:历史总是让人惦记。

  是啊,历史总是让人惦记,让人难以忘怀。可是,历史到底有什么可让活人惦记的呢?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与现代人还有关系吗?只要今天的人们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去翻看那些“陈年旧账”呢?可是每当我们提起黄帝大战蚩尤,提起尧舜禹三代禅让,提起夏商周的饕餮金文,提起春秋战国的大争大乱,提起秦皇汉武的伟大强盛,提起魏晋南北朝的云谲波诡,提起隋唐王朝的万里雄风,提起辽宋金西夏的兴衰罔替,提起元明清的统一辽阔,甚至提起民国时期的军阀割据都会让人或慷慨激昂或高歌低叹或自豪不已或愤愤不平或神往已久或嗤之以鼻……可见历史让人惦记的东西很多很多,哪怕我们不去想不去问,那些历史上的人和事却总会如幽灵一般钻进我们的脑海并萦绕不去。

  与其逃避不如面对,与其让它模糊不清不如让它历历在目。于是有人开始研究历史,有的考古挖掘,有的阅读典籍,还有的对已有史实进行考据考证,一本本巨著不断叠加,一个个结论不断推出,一个个权威不断诞生。可是人们好像对历史的了解并没有提高,人们对历史的兴趣也没有得到满足。当大多数人面对那些皇皇巨著不断挠头时,眼神中留露出的是不满和不解。难道历史就是“正襟危坐”?难道历史就是“板凳要做十年冷”?难道历史就是那些泛黄的纸张、乏味的文字、权威的结论、没有情节的事件和没有血肉的人物?

  不是的,绝对不是的。历史不是死的,历史是活的,鲜活的。历史上的那些事往往曲折离奇,历史上的那些人往往“多愁善感”。历史不是一段时间的叙述,历史是一个个一群群不同人物的命运大串连,有的前后相继,有的纵横交错。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东西,有典章制度,有文化传统,有风俗习惯,有故事文物等等不一而足。但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世间第一可宝贵的是人。无论历史留给我们多少遗产,文物也好,典故也好,文化也好,这些都是人制造的或人创造的,所有的遗产都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才是历史的缔造者。所以,研究人才是研究历史的关键。我相信历史不会总是惊人的相似,但是历史人物的命运总会映照我们今天的人生,历史人物的生死也总会给今天的活人以启迪以指引。

  充分确认历史中人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削弱了其他历史因素的重要性,只是在此之前很少有人强调或重视历史上的“个人”。好像“个人”总是无足轻重的,“个人”的作为总是有限的或“于事无补”的,“个人”不过是人海中的一滴水或惊涛骇浪中的一颗浪花,可是没有一个个的“个人”的不同命运又哪来的历史呢?

  历史就是一个个“个人”命运的总和,历史是由一个个的“个人”写成的,所以研究单个历史人物的命运也是研究历史。笔者不免志大才疏,妄想撰写一系列历史人物的传记,记录他们的生死存亡,抒发他们的悲欢离合,解读他们的人生密码,品评他们的人格情操,探讨他们的命运结局。如果这些书写成,既可看作史书,也可看作历史读物。但明确的有两点,所有的书都以历史人物的个人命运为主题为中心,所有的内容都会严格根据正史的记载去书写,绝不会歪曲史实而任意编撰。至于语言方面则会比较随意,不会像大部头著作那样一本正经而刻板认真。笔者的愿望是做到“亦庄亦谐”,既庄严郑重又诙谐幽默。这其实是一个较高的要求,既要使书中内容扎实可靠,又要有可读性和文学性,让人喜读爱读。这其实是要做到雅俗共赏,做到了自然最好,做不到可能就是雅俗都不赏,这算是一个冒险的尝试。

  但是历史总是让笔者惦记,尤其是历史上的那些人,所以笔者决定冒这个险。是对是错是成是败都要通过读者的检验,如果读者认可了,就是对的,就是成功的;如果读者没有认可,那就是错的,是失败的。

  但不管怎么样,还是努力把书写好,给广大读者呈献一本好书,仅以此自励,并为序。

标签: 春秋历史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