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族是缅甸的主体民族,在缅甸的历史上,先后三次统一了缅甸,对于推动缅甸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缅族在缅甸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远比其他民族发达,对其他民族有着很大的影响。缅族主要从事农业耕种,种植水稻技术较为先进,此外,还种植棉花、花生、豆类、芝麻等作物。?
缅族是缅甸最大的民族,人口约3318万(1997年),占缅甸总人口的71.5%。主要居住在伊落瓦底江中下游和伊落瓦底江三角洲一带,即人们所称的“缅甸本部”。
美丽的伊落瓦底江是缅甸第一条大河,它全长为2170公里,从北向南贯穿缅甸全境,是缅族文化的摇篮,也是缅甸文化的摇篮,勤劳勇敢的缅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伊落瓦底江畔,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创造了缅族的发展史,也谱写了缅甸的历史,并在骠族和孟族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灿烂的缅族文化,也就是缅甸文化。
缅族的文化比较发达。缅族在缅甸各民族中最早产生了文字,产生了缅文书面文学。缅语是缅甸全国的通用语,是缅甸的官方语言。缅族造就了许多缅甸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缅甸古代和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几乎都是缅族人。
缅族文学始自蒲甘碑文,它所表达的主要有三大主题:佛事、宫廷和爱情。表现形式主要为诗歌。缅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贡榜王朝,是缅族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该时期的作家主要是僧侣。信摩诃蒂拉温达是缅甸人民心目中的僧侣文学巨匠,被推崇为诗圣。该时期,缅甸著名的缅族僧侣作家还有信摩拉塔达拉、信乌达玛觉、信埃加达玛底、垒底等。缅族的文学是缅甸文学的基础,是缅甸文学发展的主流。缅族的文学对缅甸其他民族的文学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缅族的教育始于由缅族建立的第一个缅甸统一的封建王朝蒲甘王朝时期的寺庙教育。寺庙教育是缅族古代的主要教育形式,也是缅甸古代教育的主要支柱。1044年,缅族首领阿奴律陀王建立了蒲甘王朝,从此有了寺庙教育。寺庙教育是一种全民性的免费教育制度。寺庙就是学校,僧侣就是老师,佛经就是课本,学生即是小沙弥。穷人的孩子可以不花一分钱在寺庙里一边当小沙弥,一边学习佛教文化知识和世俗文化知识。
缅族的寺庙教育在缅甸传播佛教和普及文化知识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缅族受教育的程度高于缅甸其他民族。缅甸古代包括现代的一些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几乎都是由寺庙教育培养出来的。1885年,缅甸全国沦为英国殖民地以后,古老的寺庙教育逐渐衰弱,并濒于灭亡。直到1992年10月,缅甸政府才正式决定恢复寺庙教育。由缅族兴起的寺庙教育又迎来了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