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刘备传位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备有四个儿子,他为什么要传位给资质平平的刘禅?
后人之所以有“扶不起的阿斗”的典故,是因为刘禅身边有诸多历史名角的情况下却不见他的政治抱负,这个阿斗长大成人后对于父亲的政治抱负一点都不关心,毫无进取心可言。在权力巅峰之际竟宠信宦官黄皓,弄得蜀国朝内人心惶惶。
除此之外,在邓艾偷渡阴平后,蜀国一方本身实力兼备,却不曾被刘禅的不战而降而延误战机,最终不仅失去了战事的主导权,也损失了多名将士。在司马家族逐渐掌权后,刘禅在问及过往时竟然还说出了“乐不思蜀”这样大逆不道的话,由此更是奠定了其愚蠢和不思进取的一面。
这么一个平平无奇的败家子,刘备为什么还有将位置传给他呢?实际上,这主要有三层原因,这第一层便涉及了古代帝王的沿袭制度,刘禅作为刘备的长子,在古代是一个很吃香的身份,长子在帝王家族中更是如此,自从秦始皇创建帝制以来,嫡长子沿袭皇位的习惯素来便有。
从古代伦理秩序的背景来看,刘备遵循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众所周知,刘备是个非常尊师重道的人,其本身以织席贩履的身份出道,但是这也丝毫不动摇其想要匡扶汉室的决心,在后面的三国纷争中,他往往向外界传递出汉室正统的信息,以自身的势力谋得支持,把位置传给长子刘禅自然也免去诸多争议。
第二层原因便是刘禅背后有诸多“大佬”的支持。刘禅是刘备年纪大了才生出的儿子,这对于关羽、张飞和诸葛亮等人来说,这个儿子就是蜀国的希望,因此他们在蜀国效力时始终都在护着这个“希望”,希冀他能在日后接过父亲的单子,带领蜀国匡扶汉室。
刘备在命名刘禅时更是将字用成了“公嗣”,嗣在古代本身就非常特殊,往往象征着家庭中关键子女的身份,可见在刘禅出生之际,刘备个人实际上便寄予厚望,只可以刘备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儿子长大后竟这么不思进取,把先辈打下的江山纷纷挥霍。
第三层原因还得从刘禅的个人资质说起。说起刘禅的资质,很多人认为他“资质平平”,但其实不然,历史上的刘禅本身还是有非常高的资质的,诸葛亮就评价他非常爱护下士,天资非常高,为人还十分机智。
在刘禅未成年之际,刘备便让他大量学习书籍,以修炼个人品性,历史、时政和策略等书籍遍布他的书房,他自然也没有错过刘备严苛的要求,在日渐的成长中逐渐阅览了众多书籍,可见其本身并非脑子出了问题,对于先辈的厚爱也倍加珍惜。
后人之所以称刘禅为智障和败家子,这其实还是受到了片面舆论的影响。众所周知,刘禅是蜀国走向毁灭的一大因素,司马昭当时的权力已然可以颠覆朝廷,为了让自己的名号更正义,他们想要污蔑刘禅昏庸无能自然也说得过去,因此后人对于刘禅的评价主要还是以司马昭一方的舆论为主。
真实的刘禅绝对不是后人所说的资质平平之人,其本身具备成就一代君王的条件,只不过司马昭家族为了使得自己的谋朝篡位更正义化而歪曲了事实,作为帝国的余晖,刘禅注定会被他们钉在耻辱的历史上,否者司马家族又怎么开始新的朝代“魏”呢?
相比其余三子“刘封”、“刘理”和“刘永”,刘禅的资质实际上更胜一筹,刘备将位置传给他也说得过去。从刘备对于其余三子的态度也可以了解,刘备实际上还是存有很大的私心的,其余三子或非亲生或用兵不当而被刘备不信任,更谈不上将位置传给他们了。
结语:至于说刘禅宠信宦官和不战而降,这些做法都是其执掌权力的末端出现的,初始时依旧能够与诸葛亮等人共进退,只能说在皇朝重启的旅途中日渐消磨了他的耐心,渐渐地对于统一三国失去了多大的野心,在诸葛亮死后他深知大势已去,匡扶汉室终究还是不现实,最终他选择了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