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李卫的官位是怎么来的?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爱百科 24 0

  李卫是雍正朝封疆大吏之一,也是雍正最为宠信的心腹大臣之一。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康雍乾盛世”是清朝史上最繁荣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百姓安乐、国库充盈,除了与三位仁政的皇帝有关之外,更主要还靠一些有能力的官员。今天我们要说的便是历经“康雍乾”三朝的一位官员,他是雍正最宠爱的人,乾隆却恨得咬牙切齿,如果没早死后果很难猜。

  “捐纳制度”是清朝重要的管理制度之一,始于顺治皇帝,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卖官鬻爵”,靠着出卖官职敛取财富,成为充盈国库的一种手段,与科举制度形成互相补充。也就是没钱人通过科举考试做官,有钱人通过捐纳制度做官。

  今天我们要说的人物就是通过“捐纳制度”走上仕途之路的官员,他就是很多朋友熟知的一位清代名臣——李卫。

  既然是通过“捐纳制度”做官,李卫的家境自然是非常殷实,在康熙五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17年,30岁的李卫通过捐资,成为了员外郎。虽然官职不高,但架不住人比较有才干,在康熙年间就稳步高升。

  《清史稿·李卫传》记载: 李卫,字又玠,江南铜山人。入赀为员外郎,补兵部。康熙五十八年,迁户部郎中。

  到了雍正时期,由于康熙晚年时留下的一些弊政,需要雍正逐个去治理,李卫就成为了雍正比较信任的朝臣之一,直接任命李卫为“云南盐驿道”,而李卫也不负“圣”望,开始了他平步青云的仕途之路,也使他逐渐步入人生的巅峰时期。

  清代的盐政实施的是官督商销制,遣派巡盐御史总理一区盐政,后改归各省督抚兼理,这种管理方法表面看起来官商合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但实际上其中有太多的管理漏洞,商家贿赂走私、官盐运销不畅,盐价垄断,使大多数的钱都到了盐商、官吏的手里。

  李卫接手这个烂摊子之后,加强了对盐政的管理,缉查私盐,在之后的江浙一带兼任盐政使的要职时,提出了“适中孔道”的治理办法,“浙省私贩出没,以海宁长安镇为适中孔道,请设兵巡隘。”对盐枭给予了沉重的打击。

  直到雍正五年,也就是1727年时,李卫已经升任为浙江总督,管巡抚事。回顾李卫仕途的十年光景中,他并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只是通过“捐纳制度”买了一个五品的员外郎闲职,最后一路高升,成为朝廷的一品大员、封疆大吏,如此升迁之快与他的能力不无关系。

  李卫没有太多的“文化”,毕竟是买来的官职,但他在管理方面确实有着高人一等的才能,并且他做官不喜阿谀奉承,敢于谏言,尤其对那些别人不敢动的“顽固”份子,李卫从来都不手软,弹劾朝廷大员毫不徇情,因此而得到雍正的宠爱。

  到了乾隆年间,李卫已经是经历三朝的老臣,“乾隆二年(1737年),疏发诚亲王府护卫库克与安州民争淤池,赴州嘱讬。上命治库克罪,嘉卫执法秉公,赐四团龙补服。”

  五十岁的时候,不畏权贵、刚直不阿的李卫还在“忠心耿耿”地弹劾朝廷官员,并且不断受到乾隆皇帝的嘉奖。公元1738年,李卫因病去世,年五十一,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

  然而,在乾隆南巡的时候,见西湖花神庙里立着李卫及其妻妾的神像,号“湖山神位”,乾隆下谕说:“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命撤像烧毁。

  幸亏李卫死得早,如果死得晚,让乾隆知道这事后,说不上会给他什么样的处罚,在那个朝代,一个“大不敬”之罪就足以砍头。敢于直言是好事,但凡事要有度,有利用价值的时候皇帝还可以忍,如果失去利用价值,那么很容易就成为一个政治牺牲品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