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军队(夏国到1840年)(转载)

爱百科 197 0

  军队的出现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那就是维护国家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的工具.可以说军队是和国家一起出现的.所以中国是历史上出现军队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在这里只是简单讨论一下中国军队的发展,详细介绍了几个重要的朝代,希望大家觉的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能够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谢谢

   真正的军队的出现最早应该是在夏国,因为再以前中国是处在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作战并不是职业的军队,那时的军队是氏族内部一些身体强壮的人组成的为了维护自己氏族利益组成的,他们在战争期间作为战士,可是的当战争结束的时候他们就成为了氏族中生产的主要力量.虽然夏国的出现结束了这种局面,可是在战争时期这种平时为民,战时为兵的局面却一直保持了下来.可以说中国是一个在世界历史上少有的国家,那就是可以说是全民皆兵又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预备役这个概念的国家(当然和现在预备役不同).

   在夏朝组成军队的组成中有一个部分是比较特殊的,那就是奴兵.夏朝由于自己统治地域大大超过以前一个氏族或者一个氏族联盟的范围,为了稳固统治,必然需要大量的军队.可是很显然在夏国是不可能长期保持一只数量足够的军队的,在战争期间更是如此.所以如何在战争期间立即增加军队数量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最终夏国军队将奴隶组成军队,以弥补自由民的不足.但是这种军队的战斗力无疑是非常低下的,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近代才结束,同时夏国也是第一个将奴隶和俘虏用于战争的国家(历史上有过一些不是非常准确的记载).同时这个时期,夏国的军事体制也显得非常的混乱,不过对于一个刚刚职业化开始的职业,我们不可能要求其一步到位的.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王朝,中国从这个时期开始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整个国家的各种建设和工程,国家可是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个时期中国军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军队体制初步的确立,出现了职业的军事长官,这和夏国是有着非常明显区别的.比如在商朝出现了师这个编制(虽然现在还没有办法确定,可是应该是出现了固定编制或者是相似的这种组织形式)这对于军队的重要影响可以说影响极其深远的.同时在历史上有了对于奴兵的准确记载,这就是牧野之战,不过这只军队的战绩可是非常的糟糕.大量的青铜武器进入军队可以说其的影响和信息化对于军队的影响是可以相提并论的.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中央王朝(东周和西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具体的军事组织形式,同时将军这个统称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当然包括东周).军人第一次出现了阶级的区别,以往的军队在阶级上的区别并不明显,在这个时期中国军队的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成熟的指挥系统.同时军队的将领也和文臣开始分开,以前的王朝文武不分(至少形式上是这样).周朝将领终于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出现了太尉,将军等称谓.另外一只长期保持战备状态的军队的出现可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整个周王朝大概保持着一只数量适中的常备军(数量由于各种资料有很大出入所以本人倾向于20万左右,也就是春秋初期各国军队数量总和略少).

   但是当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中国的军队数量出现了恶性的膨胀。当时中国的总人口至多不会超过2000万,可是在战国末期军队数量达到了惊人的500万,不过这个数量应该有极大的水分。因为中国历史上职业军人并不多,主要是以战争期间征兆的民夫以及特权阶级的个人武装为主,当时长平一战赵国被坑杀40万,国力大衰就可以看出当时军队基本上是国家所有的轻壮年劳动力组成的,所以实际上各个国家在没有战争的时候基本上常备军的数量并不会太多.另外本人想给大家澄清一些比较容易误导大家的误区首先是单纯根据人口(或者丁口)计算兵力。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多有所谓“五人一丁”或者“三人一丁”的说法,但是丁所指的壮丁,除了担负兵役以外,一般来主要承担的还是劳役的工作,包括补给的运输等等。这个数量至少要占去整个动员兵力的一半以上,这还是仅仅直接参与战争的那一部分,相当一部分还要在地方负担一部分的徭役。因此单纯根据人口或者丁口计算兵力,往往会有很大的水分,就好像一部蒸汽机车迎面开来,蒸汽腾腾,声势惊人,可是如果停了下来,气缸里不再往外冒蒸汽了,体积也不过如此而已。至于所谓的秦国百万雄师几乎是全民皆兵的结果,拥有60W以上规模的动员军力不奇怪,注意这里指的是动员兵。战国后期的战争几乎都是这样的,每战必倾举国之力,所以规模很大。但是根据规模来认定群雄的常备兵力是不对的。比如长平之战以及后来的邯郸之战,秦国动员的兵力规模达到了30W以上,如果我们就此认定秦的常备兵力超过30W,那么邯郸之败秦军损失十余万后秦国几年内都无法对三晋用兵的状况就无法解释了。比较合理的解释是,秦用于兼并战争的常备军规模在8~10W乃至20W上下,为了击败像赵国这样强大的对手,出动了8W左右的常备军,加上20W左右的动员兵,在经过长平、邯郸这样的战役之后,常备军伤亡达到了6~7W,动员兵也伤亡了1XW(这里计入了长平之战的损失)。虽然动员兵的损失可以通过重新动员来弥补,但是,常备军的巨大伤亡(约占全部的1/3左右,估计)就很难弥补了。为了保证国家的战力,秦才不得不放慢了战争的脚步。秦灭楚之战也是一样,秦出动了几乎全部的常备军,再加上庞大的动员兵,总兵力达到了60W,因此估计秦的动员兵力在100W以上并没有错,但是常备军应该远没有这么多,否则王翦就不会对部下说:“秦王几乎把全国的军队都交给了我,怎么会不猜忌我呢?”这样的话了。其次第二个是根据动员兵力计算常备军力。一般来说,在非战争时期维持过分庞大的常备军对于任何政权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但是一旦战争爆发,单靠和平时期的常备军是不足以应付战争的变化的。因此任何时期的中国政权在这一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常用的办法是寓兵于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隋唐时期的“府兵”,这种军队类似于我国现代所采取的民兵和预备役——平时进行战斗训练,一旦战争爆发就转为正规军。但是将这部分计入常备军是不科学的,就好比我们现在是警察、工人、农民、学生,一旦战争爆发,我们这些受过初步军事训练的人都会被征入伍,成为军队的一部分。可是在计算常备军的时候,我们并不被计算在内,因为我们的职业不是军人,而是警察、工人、农民、学生。所以根据“XX之战,X方和X方各自动员了X万人参战”这样的史料进行常备军的估计是不正确的。最后是根据史料上记载的歼灭数字计算军队规模。一般军队规模由一个政权的经济能力和所能征用的丁口数字来决定。一个政权第一次被消灭了10W,第二次又被消灭了8W,不一定就意味着这个政权能够维持18W的军队规模,由其是当这种战役是重大战役或者决定性战役时。上述的那个例子,有很大的可能性是这个政权能够维持一个大约10W上下的军队规模,第一次被消灭了10W之后,通过再度补充,恢复到了一个略差于原有水平的规模,第二次又被消灭8W。如果这个政权在这两场战役之后一蹶不振或者被消灭,那么这个分析的可能性就很大。这个时期中国军事发展速度明显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代,尤其是骑兵这个兵种进入了中央帝国的军事力量,这对中国的军事力量的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五人一丁或者三人一丁这种军事征兵体制,可以说这对世界军事发展的重要贡献,也就是说中国不仅拥有了完整成熟的指挥体系,同时拥有了成熟的征兵体制,那就是能够使国家存在的情况下最大限度扩充军队的体制.整个战国可以说是中国军事力量一个重要的飞跃时期.这对于一个

标签: 1840到现在的历史事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