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汉武帝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如果汉武帝的儿子刘据当了皇帝,汉朝会怎样?
公元前91年,汉武帝派出的官兵,在泉鸠的一处农舍将太子刘据包围,绝望中的刘据哭喊道:“父皇,为何您宁愿相信外人也不相信自己的儿子呢?”说完,便悲愤地用一条白绫结束了自己38岁的生命。
刘据的两个儿子(名不详)在与官兵博斗中丧生,而刘据最有名的长子,皇长孙刘进与母亲史良娣在刘据兵败后,都在长安遇害。
刘据一脉全部被杀,只留下刚出生5个月的孙子刘病已,也就是汉武帝的曾孙、后来的汉宣帝,因为年纪太小幸名于难。
在听到儿子自杀的噩耗后,皇后卫子夫悲痛欲绝,她在竹简上留下了最后的遗言:
我侍奉陛下四十九年之久,如今才知陛下竟是薄情寡义至此!
然后步上儿子的后尘,用一条白绫结束自己平凡又不平凡的一生。
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的汉武帝,一生最大的败笔便是晚年爆发的“巫蛊之祸”,听信奸臣谗言,逼死了太子刘据,最终导致数十万人无辜丧命。
汉武帝为何如此昏聩?
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汉武帝,几乎所有活得久的帝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怕死,怕被人篡权,不过是有的人表现明显,有的人表现不明显。
而汉武帝恰恰就是比较典型的,老了怕死,怕被篡权,每天担惊受怕,导致他的身体越来越差。
为了养病,他就带上自己的宠臣江充等人前往长安城外的别宫甘泉宫养病,住了一段时间后,病情并没有好转。
他甚至得了“被害妄想症”,天天觉得有刁民“想害朕”,经常做噩梦,有一天他在寝殿里小憩,就梦到有好几个木头人持棍棒想要袭击他。
醒来后,汉武帝吓出了一身冷汗!前阵子就有人举报,说他与卫子夫所生的女儿阳石公主,和卫子夫姐姐卫君孺的儿子公孙敬声,两人不仅私通,还在汉武帝前往甘泉宫的御道上埋藏木偶人,要诅咒皇帝,受此牵连的还有卫子夫所生的另一个女儿诸邑公主以及卫青的长子卫伉。
尽管汉武帝大义灭亲,将公孙一家灭族,处死了阳石公主、诸邑公主以及卫伉,但他还是觉得宫里一定是还有人在诅咒自己,还有木偶人没有被找出来,否则自己不会做这样的噩梦。
宠臣江充便对汉武帝说:“宫里所有人的住所都翻过了,只有东宫太子的寝殿,微臣不敢翻!”
汉武帝说:“给我翻,不管他是不是太子,挖地三尺也要给我翻出来!”
江充窃喜,又问道:“如果找到了木偶人,怎么办?”
汉武帝道:“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很快,江充就带着几百个士兵浩浩荡荡地冲进东宫太子的寝殿,并“如他所料”地找到了木偶人。
刘据了解自己被江充栽赃了,可是此时的汉武帝远在甘泉宫,他无法去找汉武帝辩解,他派去的使者也被江充的人刻意阻挠,无法见到汉武帝。
刘据慌了,一下没了主意,便去找自己的老师太子太傅石德,结果石德给他出了个昏招:“陛下现在在甘泉宫养病,您和皇后派的使者都没能见到陛下,陛下是不是还活着都未曾可知。前朝公子扶功被奸臣所杀的事,难道您忘记了吗?不如先假传圣旨,把江充等人拿下,保命后再去跟陛下解释。”
尽管刘据了解,这么做等同于造反,但他又想不出其他办法,只能按照老师说的做,杀了江充。一场厮杀迫在眉睫。
太子手上没有兵,只好去找自己的母后卫子夫。事已至此,卫子夫只能站在儿子这边,将自己的皇后授印借给了他,让他征调长乐宫5000名卫士。
一时之间,长安城内一片混乱,江充的副手苏文趁机逃出长安前往甘泉宫,告诉汉武帝:太子反了!
汉武帝大怒,派丞相刘屈氂出兵镇压!
在看到刘屈氂的大军后,刘据已经了解汉武帝还活着,但是火已经点了,一时也灭不了,只能硬着头皮抵抗。
长安城的人都了解太子造反,除了他从监狱里放出来的囚徒之外,没人敢站在太子这边,太子的结局可想而知。
一个堂堂的太子被自己的父亲逼反,最终又被逼死,不得不说是作为帝王的悲哀。
尽管等汉武帝后来冷静之后,了解自己冤枉了太子,重新调查了巫蛊案,为太子刘据洗刷了冤屈,夷了江充的三族,烧死了苏文,处置了当年对太子兵刃相加的那些人,但是太子已经无法复活了。
汉武帝对于太子的死十分的懊悔,还建了“思子宫”和“归来望思台”来缅怀太子。
但更令他后悔的是,在自己即将归西要将江山托付给自己的子孙时,发现无人可托。
虽然自己活了69岁,在位54年,一生阅女无数,却也只生了6个儿子。
长子刘据,被自己逼死了;老二齐哀王刘闳早夭;老三燕王刘旦是个奇葩,在老大老二死之后,理所当然将自己视为“嫡长子”上窜下跳要夺嫡,不得汉武帝喜欢;老四广陵王刘胥,身材高大,力能扛鼎,但行为没有法度,汉武帝也不喜欢;老五昌邑王刘髆,死得早。
最后只剩下一个年仅8岁的老六刘弗陵,一个小毛孩能做啥?
但别说,这8岁的小毛孩成了汉武帝最好的选择,为了怕“子少母壮”外戚干政,他忍痛赐死了刘弗陵的生母、自己晚年最宠爱的钩弋夫人,将大汉江山交到这个8岁的小毛孩和四位辅政大臣霍光、上官桀、金日磾、桑弘羊手上。
临死前,汉武帝心里一定在想:要是太子刘据没死该多好啊?
后人何尝不是也有这种假设:如果刘据没有被汉武帝逼死,最后继承了汉武帝的衣钵,西汉会不会没那么快走向衰败并灭亡?
毕竟作为嫡长子,汉武帝花费在他身上的时间最多,从小就对他严格要求,七岁那年被正式封为太子后,都是全部按照接班人的标准来进行培养,汉武帝为他选的老师都是汉朝最卓越的老师。
在刘据成年后,汉武帝还专门修改了一座院子,称为“博望苑”,作为刘据交往宾客之用。汉武帝本身并不喜欢臣子结交宾客,却为刘据破了例,目的就是让他可以与当时主流政见不同的人多多交流。
相较于年幼继位的汉昭帝刘弗陵,刘据受到的治国能力锻炼也是最多的。汉武帝晚年常年外出游幸天下,每次出宫就会把朝廷事宜都交给刘据。有需要裁决的,汉武帝回宫后,刘据向他报告,他也没有不同意的,有时候甚至也不过问。
而且太子刘据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汉武帝用法严厉,太子经常会将一些他认为处罚过重的事进行平反,所以深得百姓之心。
有这样的人来当皇帝,想必是百姓之福,更能得到百姓的拥戴,国家定能繁荣昌盛,大汉天下也能存活得更久?但真的是这样吗?
在我看来,并非如此!
1、一个王朝的灭亡,就像一个人的气数一样,是一种历史规律
是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封建王朝也是如此,必然要经过朝代的更迭才能够发展。
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你会发现,没有一个王朝活过了300年,每一个开国皇帝都希望自己的朝代可以千秋万代地延续下去,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这跟我们常说的“富不过三代”一个道理,第一代皇帝创业,第二三代皇帝休养生息,中间遇到几个厉害的皇帝,将国家发展到鼎盛时期后,王朝就开始走向衰弱,不仅国家衰弱,连同子嗣都一代不如一代。
西汉王朝在经历了开国皇帝刘邦、吕后时代、文景之治后,将一个强盛安定的国家交到了汉武帝的手上,让汉武帝有了挥霍的资本,他北伐匈奴、经营西域、通西南夷、东定朝鲜,建立了空前辽阔的疆域。却也在晚年穷兵黩武,造成“巫蛊之祸”。
汉武帝也了解自己治国过于严厉,又常年发动战争,在他之后必须有一个“仁君”来让国家休养生息。
他就曾对卫青说过:“我朝有很多事情还处于草创阶段,再加上周围外族对我国的侵扰不断。我如果不变更制度,后代将失去准则依据。如果不出师征伐,天下就不能安定。所以当下,只能让百姓受些苦,但是后代如果也像我这么做,就等于重蹈了秦朝灭亡的覆辙。太子性格稳重,肯定能安定天下。”
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明了解太子刘据和自己的治国理念不同,仍然对他寄予厚望;在太子劝阻他征伐四方时,他仍然能笑着说:“我来担当艰苦重任,而将安逸的事留给你,不也挺好吗?”
也就是说,汉武帝很清楚,在他之后的君王,必须奉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朝才不会像秦朝那样迅速走向灭亡。
但是“休养生息”只有刘据能做吗?显然不是。
汉武帝死前立8岁的刘弗陵为太子,并托孤四大辅政大臣,目的也正是如此,他相信霍光等人是能够带着新君走向繁荣富强。
事实证明,汉武帝没有托付错了人,尽管在之后的几十年,霍氏专权,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不是霍光,皇帝的宝座不会在经过了汉昭帝、汉废帝后又回到了刘据一脉,更不会有“昭宣中兴”,让西汉的武力达到最强盛、经济达到最繁荣。
从汉昭帝即位到汉宣帝驾崩,汉朝又走过了40个年头。
我们试想一下,假如刘据没有被汉武帝逼死,他会在公元前87年继位,那时他已经42岁了,他能够再活40年吗?以当时人均寿命水平,相信是非常难的。
即使他能活到82岁,就能再缔造一个“昭宣中兴”出来吗?
答案是:很难!
所有的历史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到老了都会老糊涂。
历史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凡是在位时间长的皇帝,到后期都会走向昏聩,汉武帝如此,唐玄宗如此,乾隆也是如此。
汉昭帝、汉宣帝之所以能够缔造出“昭宣中兴”恰恰是他们的英年早逝。
2、作为一名帝国继承人,刘据缺少帝王应有的政治素养
上面我们分析过刘据最大的优点:为人宽厚,但是“为人宽厚”并不是一个帝王必备的要素,相反,还可能是成为一名卓越帝王最大的妨碍。
汉惠帝刘盈正是如此,因为太过善良,为人太过宽厚,一直不得刘邦喜爱,继位后,其实是吕后在掌权。
如果刘据没死,皇后卫子夫也不会死,卫氏一族也不会灭门,那汉武帝担心的外戚干政之事就可能再次发生。
同时,通过上面我们讲刘据被逼死的过程,我们会发现,太子刘据之所以会死,完全是因为他缺少帝王应有的政治素养,在关键时候没了主意,让自己的老师帮自己拿主意,才导致的悲剧。
刘据缺少政治素养不是只在这一件事上,随便再给大家举几件。
就说汉武帝每次游山玩水时,汉武帝让他监国,他就由着性子与父亲唱反调,专门平反汉武帝早已定死的“冤案”,史书上这么写的: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
虽然汉武帝没说什么,但是那些被汉武帝重用的酷吏不爽则是明显的,江充就是其中之一,史书中有明确记载:“深酷用法者皆毁之,邪臣多党与,故太子誉少而毁多。”
意思是说那些酷吏都去诋毁太子。
有很多大臣去汉武帝跟前说太子的坏话,一开始都没有击中到汉武帝的要害,直到“巫蛊案”。
这过程中,卫子夫也常常劝刘据,不要老是跟他老爹对着干,不仅会影响自己在老爹那的印象,还容易被小人诬陷,他却认为:身正不怕影子斜,我爹那么聪明,肯定是不会被这些小人迷惑的。
但他不了解的是,官场上就怕的就是人言,一个人说了可能是假的,很多人说的时候,汉武帝能没有想法吗?
混官场的人,没有一点城府,只能被别人吃得死死的。
没有心机对普通人来讲是一个美德,但对一个未来的帝王来讲,却很容易被小人祸害。
有一次,汉武帝生病在甘泉宫养病,刘据要去看望武帝,因为刘据鼻子比较大,江充就对他说:“陛下说讨厌太子的大鼻子,如果你要进去,就用纸盖一下鼻子。”
他还真的这么做了,等他走后,江充就对汉武帝说:“太子觉得陛下身上有臭味,所以才用纸盖住鼻子。”
当然,更能表现他政治素养低下的,就是巫蛊案,38岁的人了,居然拿不定主意,还让自己的老师出昏招。
一个伟大的皇帝,最重要的是要有“帝王之术”,懂得分析形势,懂得运筹帷幄,懂得卧薪尝胆,懂得不动声色......而这些,都是刘据所缺乏的。
3、西汉王朝的衰败,源于武、宣帝,衰于元、成帝,败于哀帝
虽然汉武帝是大家公认的千古一帝,但他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封杀了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氛围;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浪费了国力财力,将文景之治时期汉朝积累的国库消耗殆尽;晚年好迷信,渴求长生不老不仅耗费了大量财力,也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种种这些,都为西汉由盛转衰埋下了种子。
在汉宣帝刘恂统汉时期,汉朝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与汉昭帝缔造了“昭宣中兴”,却在明知太子刘奭(即汉元帝)不称职的情况下,没有果断撤换,导致他继位后,宠信宦官,朝政混乱不堪,也让西汉由此走向衰弱。
而汉元帝和汉宣帝一样,明知他的儿子刘骜(即汉成帝)品德不良,但考虑到他是汉宣帝最宠爱的皇孙,就没有废黜。汉成帝刘骜在位期间,生活荒淫,宠幸赵飞燕赵合德姐妹,把朝政全部交给自己的舅舅,加剧了西汉进一步衰败。
假如刘据当了皇帝,他能管得了他的孙子汉宣帝选拔太子吗?肯定是管不了的。
汉宣帝之后,西汉的五个皇帝之所以一代不如一代,本身就是历史规律,“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即使是刘据当了皇帝,又能改变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