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是汉末三国历史上的分水岭之年。
这是汉王朝渡过的最后一个完整年份。次年十月,东汉灭亡。
众多良将名士在这一年去世,拉开了一代英雄集体谢幕的序幕。
而这一切,并非偶然。
密集凋零的支柱级将领219年正月,汉中战场。夏侯渊战死于定军山。
夏侯渊追随曹操征战30年,经历恶仗无数,而汉中作战时,夏侯渊却在尚保有比较完整军力的情况下被杀。
这预示着:“杀将年”的到来。
到了下半年,一波密集的将领凋零到来了。
该年秋,于禁、庞德兵败。关羽威震华夏,于禁被俘,庞德被杀。
然而,很快,刚刚威震华夏的关羽迅速兵败。
关羽,以及关平等荆州军团主要将领集体遇害,只有廖化通过“假投降+诈死”逃过一劫。
然而,更离奇的事情到来了。
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正值壮年,刚刚还生龙活虎的东吴名将吕蒙(42岁)、孙皎(30出头)、蒋钦(40左右),集体去世。
因为吕蒙等人的离世过于突然,小说只能以“关公复仇”来解释。
这些名将,都是当时三方最重要的支柱级人物。
当时的曹操集团中,夏侯惇坐镇淮南,曹仁坐镇樊城,夏侯渊坐镇关中。
其中,由于曹操常亲征淮南,夏侯惇事实上只是代为都督,几乎没有单独指挥的机会;曹仁在樊城,位置虽重,但在关羽北伐前,只有数千军。唯有夏侯渊,提兵4万,都督张郃、徐晃等名将,是唯一独当一面,手握重兵的大将。
关羽、吕蒙就不必说了。
关羽是刘备军中的首席大将,甚至时人认为刘备军中“名将唯羽”,关羽是唯一名将。
吕蒙则是都督,孙权本人外唯一统帅级人物。
而孙权、吕蒙的规划中4位独当一面的支柱级将领(孙皎、蒋钦、潘璋,及吕蒙本人),更是在一个短短的十二月就四去其三。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名人在这一年去世。
名医张仲景去世、名士杨修被杀、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去世、宛城守将侯音被斩、魏讽谋反被诛,这些不再一一展开。
然而,这一切,只是拉开了一场英雄集体凋零的序幕。
集体凋零的序幕接下来的几年,三国创业君臣迎来了一场集体谢幕。
三位君主,除“儿子辈”的孙权外,曹操、刘备,全部凋零。
顶级武将,曹魏的夏侯惇、曹仁、曹彰,刘备军的张飞、马超、黄忠、刘封,全部凋零。
主要谋士,刘备军的法正、曹操军的程昱,也都“相约”去世于220年。
此后,曹丕、曹休、曹真;刘禅、诸葛亮、李严;孙权、陆逊,成为三方的“主演”。
如果是拍电视剧的话,可能要换掉一半以上的演员了。
许多朋友第一次读小说时,表示“偶像”走了,读到这里就表示不想看下去了。
这场集体凋零,以219年开始,并非偶然。
219年,是汉末三国历史的一场分水岭。
空前惨烈的连番大战219年的大战频率,可谓汉末三国之最。
年初,汉中之战,曹刘双方名将云集,大打出手。
年中,关羽北伐,关羽与曹仁、于禁、徐晃等人连番大战,打完一波又一波。
年末,白衣渡江,东吴对关羽军团赶尽杀绝。
这三次大战,规模都达(或至少接近)10万。(双方各有4、5万人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兵力,或为史书直接明确记载,或为后代史家考证,不是“号称”的兵力!
一年内三场大战,此起彼伏,从年头打到年尾。
而且,这三场大战的惨烈程度,都是极为罕见的。
汉末三国时期,也有一些规模较大的作战,双方都提大军,但都是相持一段,各自退兵(如几次濡须大战)。
而这三场大战,交战双方都不玩虚的!
“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不惜“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也要拿下汉中!
关羽则在接到孙权可能袭击后方的消息时(徐晃射孙权信到关羽军中),仍铁心围攻襄樊!
吕蒙更是处心积虑,不但要必拿南郡,还要必擒关羽!
各方一上来就下死手,志在必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杀得天昏地暗!
在这顿天昏地暗中,夏侯渊、庞德、关羽,悉数陨落!
天灾、人祸、瘟疫吕蒙、孙皎、蒋钦,壮年时“突然死亡”,则很可能与瘟疫有关。
因为,当时的荆州,“是岁大疫”。《三国志.孙权传》)
汉末以来,瘟疫一直十分猖獗。
自217年(建安二十二年)开始,瘟疫已经发展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
曹植在《会疫疾》中表示: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建安七子”中,除孔融被杀、阮瑀早逝外,其余“五子”,全部在建安二十二年去世!曹丕在与吴质的信中提到“当年大疫,亲故多离其灾”。
“建安七子”、“曹丕亲故”,生活相对优越、卫生条件良好,尚且如此,何况人员高度聚集、卫生条件差的军队、迁徙人口呢?
偏偏这些年,除了军队作战外,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也非常普遍。
曹操迁徙淮南人口,结果淮南人大多数渡江去找孙权。
曹操攻关中、汉中时,又多徙南阳等地人往关中。
汉中之战失败,曹操又迁汉中及武都氐人北去。
战乱、迁徙,使瘟疫流行区域扩散,危害极大。
各类矛盾的“摊牌时刻”同时,各类积压矛盾迎来“摊牌时刻”,使许多名人也被卷入、牵连。
1、曹操与大汉王朝的摊牌时刻。
曹操称魏公、魏王后,其代汉已接近“摊牌时刻”。
因此,各类拥汉反曹人士,发起了最后一击。
许都之变、魏讽袭邺等事件持续发生。
魏讽之变后,坐死者数千人,甚至连钟繇也受到牵连,险些遇难。
2、曹丕与曹植的最后摊牌。
曹操年事已高,在他的继承人之争中,曹丕已经取得优势。
然而,没有接位,一切仍不安稳。
杨修就因与曹植日夜同饮,被安上“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处决了。
杨修之死,许多人都说是其恃才狂放。
事实上,曹操、曹丕父子皆有容人之量,单纯的恃才狂放不至死!
透支与认命219年及其后几年的英雄的集体凋零,本质上是“透支”的结果。
曹操称魏王后,桓阶劝曹操代汉。夏侯惇表示:应该先平蜀,蜀平则吴平。天下一统,再代汉。(裴注《三国志》引《世语》、《曹瞒传》)
直到最后时刻,曹操、夏侯惇依然以尽快平蜀定吴为己任。
然而,曹操的“透支”,使自己陷入险境。
连续用兵,已经透支了实力。
因此,在汉中方向,“非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
当刘备发起汉中之战时,曹操治军大半年才能入汉中,夏侯渊支撑不住,战死。
而他对道路难行的汉中用兵,使荆州、豫州等地的百姓苦不堪言。
宛城侯音叛乱、孙狼起义,无不由此拉开。
“水淹七军”后,各地“群盗烽起”,几乎动摇了曹操的统治。
曹操先远赴汉中作战,后又抵达摩陂指挥,来回奔波。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然而,老骥年龄毕竟摆在那里,高强度的工作终于使他跨掉。
刘备也为“透支”付出了代价。
汉中之战,“男子当战,女子当运”,虽然“透支”,但好歹赢下了汉中。
然而,当关羽发起襄樊之战后,刘备因已“透支”,长时间无法给予配合、援助,关羽只得“尽调江陵、公安兵”,“透支”牺牲后方安全求取襄樊,结果轰然倒塌!
到夷陵惨败后,刘备终于倒下了。
曹操征战一生,刘备屡败屡战,然而,再是“老骥伏枥”,再是“坚韧不拔”,年龄摆在那里,已经经不起折腾了。
领导的“透支心态”,也影响了身边的兄弟。
曹操去世后,当初劝阻曹操称帝的夏侯惇“追恨前言,发病卒”。
关羽遇害后,本就有鞭打下属习惯的张飞心急如焚,变本加厉,结果被下属所害。
一系列“透支”后,无论是英雄本人,还是国家,都已经不能再承受下去了。
因此,此后,三国的历史进入了“长期相持”的阶段。
像219年那样连续的你死我活的决死一搏少了,代之以“安全第一”。
诸葛亮数次北伐,无不谨慎持重。
孙权数次北伐,无不“知难而退”。
除了诸葛亮收复已经被曹操半放弃的武都、阴平外,40多年间,再没有发生219年时“刘备夺汉中,吕蒙夺荆州”这样大范围的领土变更。
急切一统天下的雄心,被迫妥协于现实。
219年,是一个分水岭。
自赤壁之战后,尽管三方彼此有争战,但各自主要发展方向都是“中间地带”。
曹操平关陇、汉中,刘备取益州,孙权夺交州。
“中间地带”瓜分完后,各方开始卯足了劲,大打出手。
然而,就形势而言,各方的力量早已经因为连年作战而“透支”,稳定的三角关系又使这种“透支”面临极大风险。
就个人而言,曹操集团、刘备集团的创业元勋(其他将领虽加入集团时间不一,但多是在190年左右即开始征战),多为50后、60后,到219年时,已接近60或超过60,身体、经历,都难以支撑连续大规模征战,难免出现失误,也难以经受连续折腾。
结果,风险总爆发。
曹操失去汉中,又在襄樊遇到危机,夏侯渊、庞德被杀。
刘备失去南郡,关羽被杀。
孙权虽“占了便宜”,却因瘟疫而失去了吕蒙、孙皎、蒋钦三位支柱级将领。
随即,在“透支”之下,各种内部矛盾、隐患也爆发了。
在219年及接下来的几年中,英雄们迎来了一场集体谢幕。
曹操、刘备,在壮心不已的折腾中透支了身体,去世。
因劝阻曹操称帝而内疚的夏侯惇病卒,因情绪问题而变本加厉鞭打下属的张飞遇刺,因举族被杀而常咳血的马超去世···
杨修、刘封、曹彰等人,则在内部皇位传承中相继陨落。
瘟疫、民变、内斗争斗,各方都已实在无力像219年这样干下去了!
三国鼎立,由此稳定了下来。
标签: 三国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