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文帝时期,发生了一次较为著名的内战——靖难之役。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以北平一隅抵全国,史上唯一一次成功的藩王造反,本篇将介绍整个靖难之役的过程,看看朱棣是怎么从侄子手中抢走皇位的。
01沉积已久的野心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没有从儿子中选立太子,反而立孙子朱允炆为太孙,秦王、晋王、燕王等人心有不满。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登基,年号建文。新朝伊始,朱允炆忌惮叔叔们,着手削藩。齐泰的意见是先对实力最强大的燕王下手,黄子澄则认为燕王无过错,且功劳甚大,应该先从简单的下手,朱允炆听从了黄子澄意见。
短短半年内,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被废为庶人,或关押,或流放,湘王更是不堪受辱,举家自焚,一时间藩王成了高危职业,叔叔们对朱允炆“怀恨在心”,后来靖难之役中,鲜有藩王出兵帮助朱允炆也是这个原因。
朱允炆最终还是决定对朱棣下手。他更换了北平府文武官员,调走朱棣管辖的北平驻军,就等一个合适的借口。他派人全天盯着燕王府,朱棣被逼得装疯卖傻,可还是让朱允炆找到了机会。每年藩王都要派使臣入京做“工作报告”,燕王使臣到了南京就被抓起来严刑拷打,最终“承认”朱棣意图谋反。拿到供状后朱允炆随即下诏削去朱棣王号,逮捕王府一干人等入京!诏书八百里加急送往北平,可诏书还在路上时,朱棣已经得到了消息,他卸下所有伪装,急召燕王三护卫指挥使张玉、朱能、丘福和姚广孝议事,决定以“清君侧”名义举兵靖难。
02燕王起事
诏书送到了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手中,二人皆是朱允炆心腹,得令后手举诏书,点齐兵马,团团围住燕王府。朱棣在王府内埋伏了八百多卫士,并派人告知张昺说自知罪孽深重,听凭朝廷发落,而且已经将王府上下绑了起来,请张昺和谢贵入内查验,两人不疑有他,刚踏入王府就被伏兵擒获,乱刀砍死。燕王卫队顺势杀出,一夜之间夺了北平。此时为建文元年七月。
自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以来,朱棣多次率军北击蒙古,取得了极大战果,在军中颇有威望,特别是在北平驻军中,朱棣俨然是战神的化身。因此朱棣起兵后,通州、密云、遵化等都望风而降,居庸关、怀来等也被轻松攻破,不足一个月,北平地界尽归燕王,燕军人数增至数万!
03两个大草包毁掉了朱允炆
朱棣起兵的消息传到南京,朱允炆祭拜太庙,向天下宣告废朱棣为庶人,下旨讨伐。
兵员对于朱允炆来说不是问题,轻轻松松就调集了十余万,号称三十万大军,但是统军人选却颇为头疼。朱允炆环顾四周,竟然无一善战之将,原来经过朱元璋两次大清洗,能打的蓝玉、傅友德、冯胜等人均已被杀,中下级军官也都被清理,最后不得已让六十多岁的耿炳文带兵出征。
耿炳文爵封长兴侯,早年跟随朱元璋南征北讨,建立了不少战功,还是挺能打的,可他现在年纪这么大,而且久疏战阵,哪是整天与蒙古人交手的朱棣的对手!果不其然,刚到前线就因为中秋节放松警惕被朱棣偷袭得手,随后在滹沱河再次被击溃,损失万余人。也许是被朱棣打怕了,耿炳文手中还有近10万人,面对不足3万人的朱棣,竟然缩在真定城内,仍由朱棣叫骂也不出战。朝廷颜面尽失,燕军士气大振,朱允炆下令换帅,由李景隆接任。
李景隆,曹国公李文忠的儿子,是朱允炆从小的好基友,朱允炆对其颇为信任。可虽然出身将门,也从小在军营打滚,但是李景隆并没有真正上过战场,从后来的表现来看,耿炳文是个小草包的话,李景隆就是彻头彻尾的大草包。
朱允炆给了李景隆50万大军,实打实的50余万,在人数上对燕军形成了压倒性优势。李景隆不学耿炳文,他要主动出击,率军直奔北平,想要一举拿下朱棣。李景隆为帅的消息传到北平,朱棣抚掌大笑,历数其行军打仗五大弊端,根本就没把他放在眼中。同时朝廷让江阴侯吴高进攻永平,从背后牵制燕军。在朱棣看来,吴高的威胁要高于李景隆,于是下令姚广孝协同世子朱高炽守北平,自己则带着精锐去解永平之围。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选择,面对李景隆50万大军,朱高炽能否守住北平?一旦北平有失,朱棣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水之萍,可事实证明,朱棣“赌”对了,李景隆确实像他想的那样不堪大用。
50万大军团团围住北平,同时进攻,李景隆居中调度,却毫无章法,始终无法攻破城门,甚至因为害怕将士抢功而贻误战机。瞿能是南军都督,父亲是开国功臣瞿通,子承父业威震西南。他作战勇猛,趁着燕军不备,率千余人竟然突破了张掖门,可李景隆怕其抢功,就是不派援军,瞿能只得退回来,城中守军赢得喘息之机。此时是建文元年十月底,晚上异常寒冷,朱高炽命人在城墙上浇水,一夜凝结成冰,攻城部队登城愈加困难。
李景隆受阻北平,朱棣则是高歌猛进,先是把吴高打回山海关,然后单骑去见宁王,夺了宁王所属的朵颜三卫,朵颜三卫是蒙古归降骑兵,作战勇猛,燕军如虎添翼,掉头反攻李景隆。双方在郑村坝交战,李景隆大败,连夜逃跑,却没有下令包围北平的军队撤退,结果被朱棣包了饺子,十余万人群龙无首,只得投降,燕军一下子扩展到十余万,还获得了大量辎重,有了和朝廷正面交锋的资本。
李景隆马不停蹄逃到德州,朝廷上下要求将李景隆斩首,朱允炆书生意气,机械地认为阵前换将对战局不利,力排众议继续以李景隆为帅,又给他凑了60万大军,命其阻止燕军南下。
建文二年四月,白沟河之战爆发,燕军与南军(朝廷军队)正面交锋,剧本和进攻北平几乎一样,同样是瞿能,作战勇猛,提前设伏,差点活捉朱棣,又是李景隆犹豫不决,贻误战机,恰好朱高煦率援军赶到,不仅救了朱棣,还顺势反攻,南军溃败,李景隆根本组织不起有效防御,一退再退,最后干脆抛弃队伍自己跑回德州,连累瞿能阵亡。此战朝廷60万大军损失殆尽,粮草丢弃无数,伤了朝廷的元气!此后朝廷再也无法组织如此大规模的军队,甚至需要临时招募军队,南军也经常面临粮草不济的情况。
朱允炆把李景隆召回南京,群臣都要求杀他以谢天下,朱允炆拒绝了,也为自己留下了祸患。
04朝廷还是有几个人才的
白沟河之战后,燕军气势大盛,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朱棣想顺势拿下济南。在济南,他碰到了最难啃的一颗钉子!
济南是座大城,城池的防御比之北平不遑多让,若要攻城必定死伤无数,但又劝降无果,朱棣便下令掘开河堤,打算来个“水淹七军”。坚守济南城的是右参政铁铉,眼见朱棣就要放水淹城,他忙放出话去,要向燕军投降,并请朱棣入城受降。朱棣大喜,一切准备妥当后,济南城门打开,朱棣骑着高头大马入城,在瓮城处突然一道铁门从高处落下,将马头砸得稀烂,朱棣滚落马下,被众人救回。远处铁铉叹息一声,精心设计差一点就可以手刃“燕贼”平息此乱!
捡回一命的朱棣大怒,下令炮轰济南城。炮声刚响不久就停了,朱棣忙出营查看,只见铁铉让人在济南城头挂了木牌,上书“高皇帝神牌”,这是把朱元璋请出来当济南城的保护神!朱棣目瞪口呆,良久无语,实在没想到人还可以无赖到这种程度。眼见济南城攻不得,后方又有盛庸等人在骚扰粮道,朱棣只得退军。铁铉守住了济南,稳住了南军军心,朱允炆大喜,升任铁铉为山东布政使,铁铉也真是个人才,朱棣攻破南京当了皇帝之后,济南城还在他手中屹立不倒,最后寡不敌众,城破被俘,押解进京,面对朱棣怡然不惧,遭凌迟处死,真是一条铁汉子,到现在山东境内还有铁公祠祭祀这位建文忠臣。
一个月后,双方再次交锋,东昌之战爆发(山东聊城境内),南军主将是盛庸,此战是靖难之役中朱棣败得最惨的一次,大将张玉战死,朱棣本人也被重重包围,若不是朱高煦援军赶到,靖难之役可能会就此终结。朱棣打仗喜欢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数次经历埋伏却都安然无恙,莫非是有神助?非也,其实是朱允炆下了圣旨:“毋使朕有杀叔父名”!只准活捉,不得杀害,前线将士束手束脚,都不敢对朱棣射箭!朱棣知道后,更加大胆,多次抵近侦察,不得不说,朱允炆的书生意气真的是要了他自己的命!
东昌惨败之后,朱棣和朝廷陷入僵持,双方互有来往,却又都收获不大。但是朱棣只有北平一地,而朱允炆拥有整个大明,能将朱棣活活拖死!朱棣意识到不能再拖下去了,需要一锤定音了!
05直捣黄龙,成就帝业
和姚广孝商量后,朱棣决定直捣黄龙,从北平直奔南京!建文三年冬,朱棣率军南下!济南未破,那就绕过济南,徐州坚守,那就越过徐州,目标只有一个——南京。
燕军急行军,一路推进到灵璧(安徽宿州境内),与徐辉祖大军迎头碰上。徐辉祖是徐达长子,世袭魏国公,用兵有其父之风,双方大战于齐眉山,南军大胜,燕军士气低落。燕军多北人,难耐酷热,军中弥漫着要求退军的气氛。长途奔袭,不顾后路,朱棣的计划本就是一步险棋,军中将领早有疑虑,现在进攻受挫,建言退军也在情理之中。关键时刻,朱能站出来力挺朱棣,张玉战死后,朱能成了朱棣手下第一大将!朱能对全军发表演讲,说“汉高祖十战九不胜,卒有天下”,这才稳定了军心。
与此同时,朱棣派人在南京传播说“燕军已败,而朝中不可无良将”,朱允炆信以为真,将徐辉祖召回,留下何福与平安扫尾。徐辉祖前脚刚走,朱棣后脚就发动反攻,大败南军,平安被俘,何福只骑逃走,南军主力尽丧,一战洞开南京大门,现在阻挡在朱棣和南京之间的只剩长江!
建文四年六月初三,朱棣大军自瓜洲渡江,三天后镇江举城投降,朱棣已经可以遥望南京城巍峨的城墙了。此时的南京城中乱做一团,南军精锐早就在数次大战中损失殆尽,朱允炆派遣外出募兵的大臣也未回来,各地的勤王之军远水解不了近渴,他只得让在京王公贵族、文臣武将去协助守城门,李景隆和被囚禁在京的周王守金川门!
朱棣兵临城下,正当朱允炆要凭借坚城做殊死一搏时,李景隆和周王打开金川门,迎接朱棣入城,南京攻防战就这样戏剧性地结束了。朱棣来到皇宫,指着具烧焦的尸体说这就是朱允炆,并以天子礼仪下葬,数日后登基,年号永乐,至此持续四年的靖难之役以朱棣完全胜利而告终,大明正式进入永乐时代。
藩王造反,西汉时有七国之乱,西晋时有八王之乱,武则天时期李唐藩王造反更是此起彼伏,但是无一成功,直到朱棣,以北平一地,最终夺得全国,是朱棣英明神武,还是朱允炆草包窝囊?想必大家都有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