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一场唤醒民族意识与家国情怀的战斗

爱百科 79 0

视点

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意义,不仅在于战士们英勇无畏、视死如归地保家卫国,也在于它唤醒了一批最重要的“观众”——苏州河对岸的中华儿女们。

作为院线重启后首部国产大片,《八佰》不负众望,其点映首日票房便破千万,而正式上映第三天,票房就已突破6亿元。

《八佰》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四行仓库保卫战。1937年10月,淞沪会战进入尾声,国军撤离上海,留下最后一支部队做最后的抵抗。“八百壮士”(实际为四百多人)奉命进入四行仓库,以有死无生的姿态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但如果了解历史便会知道,其实在整个淞沪会战过程中,此次保卫战的战略和军事意义可以再探讨。

淞沪会战中有不少更激烈、更残酷的战役,但影视创作者“偏爱”四行仓库保卫战,主要是其特殊性和罕见性——它是一场被“全程直播”的战役,战役进行过程中都有“观众”。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国军以四行仓库为阵地,四行仓库西北面被日军占领,一河之隔的东南面则是英美租界,苏州河对岸的租界百姓,能清晰看到交战。这场战斗也由此具备了重大象征意义。

首先,是租界的外国人以及国际社会,在观看这场被“直播”的战斗,但其普遍心态是隔岸观火。比如,租界里的外国人纷纷以战斗结局做赌注,就像是在看一场热闹。虽然也有被英勇国军打动的国际友人,但并非多数。苏州河上空飘浮着的飞艇里,是外国军事观察员在俯瞰战争。这代表的是国际社会的视角。

当时蒋介石寄希望以战争作为九国公约会议上的谈判筹码,希望英美等大国制裁日本的侵略行为。但各大国出于自身利益,对日仅限聊胜于无的道德谴责。国际社会的“冷漠”背后,可以看到一个“弱国”的悲凉。

国民党高层也是“观众”。他们是战争的决策者,却连连做出最差的选择,无不折射出其腐朽和无能。远离民众,不懂得发动爱国民众,而将希望寄托在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援”。战士的牺牲成了“表演赛”。

电影中,四行仓库保卫战是为了争取不久将在布鲁塞尔召开的“国联”的同情。奈何该会议延迟了。而最后做出撤退命令,电影也对冲桥撤退做了戏剧化改编:战士们英勇抗敌尚能守住士气、守住生命,在撤退途中却只能成为日军的靶子。

但也不能因此就抹除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意义。这不仅在于战士们英勇无畏、视死如归地保家卫国,本身就值得历史铭记;也在于这场战斗,唤醒了一批最重要的“观众”——苏州河对岸的中华儿女们。他们当中很多人一开始对战争的态度是隔岸观火、麻木不仁。就像租界里的太太们,一边在枪炮声中打着麻将,一边漫不经心地说,“我家有套房子在法租界,法国人肯定要保护的。”

但在这一战斗中,他们看到了战争的血腥、残酷、死亡,看到中国军人的不畏战、不服输、不怕死,原本沉寂的民族意识、家国情怀被充分唤醒,意识到中国人在遭受侵略,而中国军人在以血肉守护他们一隅的安宁、守护国土的完整。这一刻,他们精神觉醒并以各种方式加入这场保卫战。

电影的最后一幕令人感慨万千:四行仓库被子弹打得千疮百孔的那一堵墙仍然存在,但其周边是今日遍布高楼、繁荣昌盛的上海。历史的选择与奥秘,都藏在这张对比图里,值得今日的观众细读。

□陈子非(媒体人)

标签: 八佰真实历史事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