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明史》赞曰:于谦为巡抚时,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及时遘艰虞,缮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谦亦忧国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伟矣。变起夺门,祸机猝发,徐、石之徒出力而挤之死,当时莫不称冤。然有贞与亨、吉祥相继得祸,皆不旋踵。而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卒得复官赐恤。公论久而后定,信夫。
大明王朝立国以来最大的考验
明正统十四年,即是公元1449年,大明王朝遭受立国以来最严峻的考验。瓦剌太师入侵明朝的边境,明英宗率二十万大军亲征,本计划从大同北上,与瓦剌在边境决战。
却不想明英宗刚到达大同时,太监郭敬密报瓦剌已做好准备,明军根本不是对手。因而决定班师回京,途中遭遇了瓦剌的多次袭击,大同、宣府失守投降,就连明英宗朱祁镇也成了俘虏。
这便是土木堡之变,在此次战变中,明朝的精锐军事力量几乎被摧毁。且皇帝被俘,群龙无首,朝中上下人心惶惶。
在此境况下,大臣们大都主张南迁,独于谦等人反对,并且力排众议守住了北京城。
在明军主力溃散且京师空虚的情况下,瓦剌欲一举拿下北京。若是其意图得逞,大明王朝将会被倾覆。
便在此危机存亡之际,身为一介文臣的于谦站了出来,担起了保家卫国、拯救大明王朝的使命!
化被动为主动,筹备人马
即便是在双方优势差异巨大的情况下,于谦靠着种种计策,守住了北京城。
在土木堡明军大败且皇帝被俘的消息传到北京之时,于谦深知敌军想是利用被俘的英宗作为政治筹码。于是他先一步提出了"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在皇太后同意的情况下,拥立了朱祁钰为新君为明代宗,遵明英宗为太上皇。
如此一来就很巧妙的化解了政治上的劣势,敌军手中的这张王牌也就没了作用,便只能打硬战了。
然而在土木堡之变后,明军已然大部分损失。
为了重组军队,充城中实力量,于谦先急调两京、河南等地的备操军入京,再调来了沿海为倭寇准备的备倭军,再加上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的官军、浙江兵。
如此一来,北京的兵力便由原本的数万人增加到了22万多人,人数超过了瓦剌军。
坚固城池,筹措武器装备
有了军队自然是还不够的,要守住北京城,就必须让其更加监固。
于谦命人修筑大量的防御工事,在短短一月内就加固了北京城周围45里的城墙,并且整修了京城的崇文、正阳、安定等9门。
尤其在城北的德胜门、安定门,城西的西直门和阜成门这四道城墙,由土筑改成了砖砌,并构筑城壕,防护大大增强了。
同时,他还下令让人在城墙的堞口设置门扉,在城东、西、南三面城墙上绑上了沙栏木,总共设置了门扉11000余个、沙栏木5100余丈,进一步增强了城池的防御性能。
解决了城墙的防护问题便是要加强将士们的守城本领。
素质且不说,在军备这一点上,明军就要比敌军差上许多了。
当时北京的守军中有盔甲的将士还不到十分之一,且兵器严重不足,几个人共用一把刀一杆枪的现象很是普遍。
因而于谦命令工部加紧赶制兵器,并且将南京库存的126万件兵器调入京中,还派人到战败呢土木堡收集了明军溃败时丢弃的装备。
以智囤粮,战争即发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场战争最不可或缺的便是粮食了。虽然北京城内的粮食不多,但隔壁的城市却是全国最大的粮食囤积地之一。
但是粮食运进北京城也成了一个问题,当时的北京城内兵力还尚且不足,无法调出兵力运送粮食了。并且公然大批地运粮食极为可能在途中可能就被敌军抢了去,运送隐患很大,所以这种做法是万万不能行的。
最终于谦下达命令,凡是入京的部队都要通过那个囤积粮食的城市再到达京城,并且要带上粮食。
这个办法可以说是一石三鸟。同时解决了运输兵力问题和财力问题,更避免了中途粮食被抢的风险。
上下一心抗敌,取得压倒性胜利
经过了这一个多月的各方面准备,北京的守军可谓是兵精粮足,士气已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人人都准备在即将到来的战斗中奋勇杀敌,便是城中百姓也十分无畏地参与。
很快,气势汹汹的瓦剌军便到了北京城下,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也在敌军当中。
正因为明朝准备充分,经过了五天五夜的激战,将士们越战越勇,在于谦的战术指挥之下,明军灵活地把瓦剌军打得人仰马翻。
瓦剌军屡战屡败,因攻城不克,于是意欲和谈,但是于谦又怎么可能答应呢?瓦剌军一厢情愿罢了。
当年的十一月八日,瓦剌军全面失败,被赶出了塞外。等到第二年八月,瓦剌军便无条件释放了明英宗,恢复了跟明朝的臣属关系。
可以说,此次北京城的守卫战,明军在于谦的指挥之下是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最大功臣反成刀下冤魂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于谦兢兢业业八年,换来的结局却是:公元1457年2月16日,押往崇文门外斩首示众!
于谦之所以会被杀,“功劳”最大的便是曾经被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
在明代宗逝世之际,由于谦和商辂等重臣商议,由商辂援笔,写下了《复储疏》:“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当立章皇帝子孙。”
而当时的宣宗子裔,不过是包括朱见深在内的,明英宗朱祁镇的几个儿子罢了。
明代宗朱祁钰愿意接受该奏议,他认为复立朱见深较好好,不然等他归天之后,群臣上书太后,朱见深以血缘最亲近、年龄最长的皇侄身份同样是可以继位的。
然而若是朱祁钰复立朱见深为储,或是朱祁钰死后,朱见深倚仗最亲近的皇侄身份即位,这都绝对会危害到朝中深恨于谦的权奸宵小,如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的利益。
因此朱祁镇及其亲信才会发动了“夺门之变”,将于谦污蔑成了罪臣,将其斩首示众。
但是作为景泰一朝的实际执政者,于谦手握中枢的内外大权。在他已经心知朱祁镇等人的阴谋时,他若是要阻止本是轻而易举,但是他但却没有任何的自保举动,如此做法不过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罢了。
若是揭发了朱祁镇等人的阴谋,到时被定罪的还包括了将被立为储君的朱见深,朱姓王室将面临根基不稳的风险,这样的局面不是他所想见的。
于谦一生只知谋国却不知谋身,他忠心报国,英勇无畏,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于谦的一生正如他亲笔写下的《石灰吟》一般: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