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行路难

爱百科 88 0

  金刚川,行路难

  弘扬民族精神是国产战争片的传统主题。这使得此类影片几乎是固定套路:以弱胜强,用血肉搏钢铁,用个体的牺牲换全局的胜利,主角是脸谱化的,配角是面目模糊的。这种叙事方法曾经百试不爽,然而在自我意识觉醒的这些年,观众对这种风格产生了审美疲劳,将其视为对个体和人性的压抑,非但不赞美,反而报以批评和敬而远之。这让导演们很是为难。他们既要保留对这一传统主题的尊敬,又想要票房纪录,于是不得不艰难地在政治正确和市场需求间寻找平衡。看到导演的难处,就能理解《金刚川》这部影片了。

  在贸易战恶斗方酣,中美关系急转直下的现在,如同电视台扎堆抗美援朝一样,《金刚川》的上映天然负有一种激励民族情绪、凝聚民族忠诚的责任。而美国大选在即,峰回路转的可能性又使得政府不好撕破面皮,这种民族情绪的强度也必须处在一个可控的水平上。因此,赞美牺牲、以弱胜强的悲壮是必须的,但又不能渲染敌方的残暴,以避免过强的敌意。所以我们能看到,与对日本的随意贬低相比,对美国我们还是保留着一种适度的尊重。日本怎么说也只是历史上的附庸和战败的敌人,而美国则实力强大,且曾经是战友。因此,《金刚川》的分寸拿捏得相当微妙。

  与此同时,为了迁就观众口味的变化,导演不得不将个体的视角作郑重的呈现,将同一个简短的故事讲述了三遍。追问生命的意义、反思战争的对错当然是不敢的了,这可能与传统文化相抵触;退一步的结果,就是选择了“忠孝仁义”中的“义”字,将全片聚焦于一种师友袍泽之义。偏离国产战争片为国尽忠的主题,转而宣扬带有个体价值的“义”字,在局促的选择中辗转腾挪,螺狮壳里做道场,兼顾政治正确与个人口味,实在是难为导演了。于是影片选择了一支偏师的一个排,局限在一场局部战斗中的一个小场景,刻意减轻主角对战争的影响力,甚至让张飞与大局隔在两边,以便“义”的光辉不至于被“忠”所掩。而有趣的是,张飞在传统文化中正是兄弟之义的化身;死于为兄复仇,也恰是张飞的归宿。

  导演已经尽力,可惜效果依然不佳。《金刚川》看起来像是被复原的镜子,裂痕清晰可辨,并因此出现了单就剧情而言“美国人放过了我们”的尴尬却合理的推论。片尾的升华僵硬而空洞,让后半段紧凑的时间内艰难呈现的含蓄内敛的“义”字如萤火之微,转瞬即逝。那些荣归故国的英灵当年慷慨赴难,为忠耶?为义耶?为万古流芳耶?

  我78岁高龄的岳父母在看完电影后评价说:难看!场景单调,没有情节,没有教育意义!导演听到,大概要笑出老泪了。

标签: 金刚川历史事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