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康熙初见乾隆是在何时?他是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爱百科 25 0

  玄烨,顺治帝第三子,清朝第四位皇帝,年号“康熙”,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弘历因为会背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康熙的晚年,儿子们斗争得凶狠,闹得他心里很烦闷,所以康熙也出现了“隔代亲”的心态,对儿子们已经没有办法管顾了,反而对年幼的孙子们,有着不一样的宠爱。

  废太子胤礽,在第二次被废后,彻底被康熙关押,但是胤礽的儿子弘皙却是被康熙从小带到大,丝毫不减恩宠,养到快三十岁了,还宝贝得很。

  同样的,在立储的问题上,康熙直到康熙六十年都还在放着朦朦胧胧的烟雾弹,不过他却频繁地前往四阿哥胤禛(雍正)的府邸,更多是为了公事,而胤禛很敏锐地感受到康熙的另一层深意,某一次,他把他两个都满十岁的儿子带了出来,一个是弘历,一个是弘昼。

  弘历和弘昼都诞生于1711年,也就是康熙五十年,这两个孩子在雍正看来,没有太大的差别,毕竟是当爹的,面对两个同岁的庶子,偏心不到哪里去,但在康熙看来却不是那么回事。

  都说眼缘重要,这是事实,康熙一眼就看好弘历,不是帅,也不是眉清目秀,就是单纯地觉得顺心,正如隔代亲这种东西,没有什么道理可言。

  康熙随后又考了一考两兄弟的背书情况,大清的皇族子嗣,几乎都要在六岁开蒙受教育,弘历、弘昼都是五更之时起床读书的好孩子,自然懂,不过背书的过程中,弘昼断断续续,表现的不好,弘历正常发挥。

  这个历史的细节,改变了二人命运,弘历表现非凡,因此被康熙带走,离开了雍正身边,弘历得到了和堂哥弘皙一样的待遇:

  “隆准颀身,圣祖见而锺爱,令读书宫中,受学於庶吉士福敏,过目成诵”。

  康熙的孙子并不少,接近一百之数,但康熙能个个都钟爱吗?

  显然是不可以的,即便是康熙的儿子,康熙都难以个个都钟爱,雨露均沾是理想化的,偌大个帝国,而且在他的晚年暴露出了缕缕伤痕,康熙的心中,天伦之乐不是想要做的事情的第一序列,做什么,说什么,都是有深意的,都是有关政治的。

  乾隆晚年经常回忆祖父康熙对他的喜爱,他觉得他是幸运的,当然也是优秀的,不然的话,康熙怎么一下子就把他带在身边培养呢,不然的话,为什么不选择他的兄弟弘昼呢?

  这样想,肯定不能说是错的,可关于乾隆被疼爱,就是一个“二分之一”的事情,乾隆的竞争对象不是他的那些所有兄弟、堂兄弟,就是当天被一同带到康熙面前的弘昼而已。

  为什么呢?

  因为康熙接见雍正的儿子,本身就是个信号。

  康熙五十八年起,“立储”便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康熙不能确立某一个皇子当储君,因为那样做了,马上有人会撂挑子不干,比如胤禩,比如胤禵。

  但一直拖着,不进行工作交接,那也是不行的,康熙在位多年,康熙后期时,国家的陈病很多都暴露出来了,比如官场贪腐无度,比如户部连年上书的天灾人祸,再比如兵部频频传来的西北之乱,康熙很闹心。

  要说解决,康熙有办法,可问题是,是个人就会有感情,相处久了,有的人就会利用“感情”来绑架康熙,比如江宁织造曹家,曹家女主人曾是康熙的乳母,曹寅又是康熙的发小,在康熙多次下江南的时候,都由曹家来接待,这里面涉及了巨额的开销,光是俸禄,是远远不及的。

  所以江宁织造就要贪,而且不是一般的贪,这样才满足他们及他们的欲望、招待康熙的开销,事实上后来江宁织造贪污了天文数字补不上窟窿,多地总督巡抚一同上书弹劾,都完全不顾康熙的面子了,可见闹得多严重。

  而康熙也只能是缓兵之计,一方面给曹家争取时间筹钱,填上数百万两的窟窿,一边又给朝廷臣子打太极,说正在调查,一旦属实,必须严惩。

  光是这一例,就给大清的朝政造成很大的危机,且这种类似的事情并不少,康熙想解决,但不能由他来完成了,一旦做了这个事情,康熙本身就成为了一个“又当又立”的人,因为享受是他,翻脸也是他,文人会把康熙骂死。

  这个恶人,只能由康熙的儿子去做。

  因此四阿哥胤禛即位,这里面就是康熙真正授意的,胤禛当皇子那么多年,和胤礽、胤禩等人拉拢朝臣的手段不同,后来胤禛登基主要倚靠的两个人:隆科多和年羹尧,这都是跟胤禛有“亲戚关系”的,胤禛很少拉拢朝臣,这注定了胤禛在反贪这件事情上,有着巨大优势。

  胤礽被废,有很多臣子帮忙求情,这就是“人情”了,如果胤礽登基,这份人情要不要还?

  人情到了朝堂,会不会又是“官官相护”?

  那么胤礽反贪是不是又得大打折扣,甚至走上康熙的老路。

  同样的,胤禩也是这个道理,而且胤禩比起胤礽,这种人际关系只会是更泛滥,不会更少,胤礽第一次、第二次被废,都有大量的臣子出面力挺胤禩,“八爷党”规模都吓到了康熙,这笔人情债,胤禩起码要分出小半个天下才还得清。

  格局和环境,注定了胤禛最后的胜利,可能胤禛明确感受到,也可能只是朦胧地感受到,但康熙是绝对不会说出来的,他也只能相对暗示,对于胤禛,这属于是康熙的最好方案,如果事情忽然有变,康熙“改变主意”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那么话说到这里,有的人就纳闷了,这到底和乾隆受宠爱有什么关联?

  其实乾隆,就是一个信号,胤禛和康熙父子达成默契的媒介。

  康熙六十年到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多次前往“圆明园”(当时胤禛的林园),父子二人聊了什么,讨论什么,没人知道,而胤禛一开始没有让他的儿子们出来拜见康熙,在最后的几次才让弘历、弘昼出来,很有可能是康熙示意的。

  作为一个当了六十年皇帝的人,即便是隔代亲,也不至于达到“一眼宠爱”的程度,康熙亲自抚养了嫡孙弘皙,对这种感觉并不稀奇,其次,以前康熙那么疼爱胤礽,恨不得把世界都给他,后来说废就废,这表明了康熙并不是纯粹的感性人物。

  所以乾隆后来自述,他的祖父康熙看到他的时候,惊得连就被都放下了,这的确是有些过头了。

  选择乾隆,是由于康熙要选择胤禛的孩子,用这个孩子表明,康熙最后的立储态度,而回到前头,两个孩子选一个,那就看谁更优秀了,只要乾隆比弟弟弘昼表现得更好,那乾隆就能出头了。

  不过即便是把乾隆带在身边,康熙也没有做出什么承诺。

  乾隆跟在康熙身边这一年,就是换了个环境读书、、练枪、狩猎:

  “复学射於贝勒允禧,学火器於庄亲王允禄。木兰从狝,命侍卫引射熊”。

  对于把乾隆带在身边抚养,康熙又表露得很“隐晦”,他想表示给大家看,这是他一时兴起,又隐隐暗示,准备立储胤禛,可大家都习惯了康熙的烟雾弹,真正能感到不同的,只有胤禛本人。

  只是这一年的岁月,给了乾隆很大的触动,他跟着爷爷过了他爷爷人生中的最后一年,他爷爷给他赐黄马褂,教他读书,或许乾隆才是那个“隔代亲”感情最真挚的人,也是这短短的一年,给乾隆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后来康熙驾崩,在临终前,康熙不断嘱咐他人一定要厚待他的一个孙子。

  以为说的是乾隆?

  并不是,乃是弘皙。

  康熙奄奄一息了,仍旧在交代弘皙以后怎么安排,首先康熙说了弘皙很冤枉,受他父亲的影响,混到了如此地步:

  “弘皙颇贤,难于废立允礽”

  随后又定了个基调,胤禛登基后,胤礽你可以一直囚禁,但是弘皙,一定要厚待,必须要封为亲王,关于这个旨意,康熙很聪明,还留了一手,他让朝鲜的使臣也回国“同步”,这里面的意义耐人寻味:

  “废太子允礽、皇长子允禔性行不顺,依前拘囚,丰其衣食,以终其身。废太子允礽的第二子朕所钟爱,其特封为亲王”

  而关于带在身边抚养了一年的乾隆,康熙没有任何表态,既没有说把这孩子隔代“立储”,也没有说让胤禛登基后立马给他封爵,这一切都交给胤禛自己定夺。

  那么乾隆在康熙驾崩后,看起来像什么?

  对的,像极了一个被利用完的棋子,虽然没有那么残酷,但的的确确的,康熙最后一刻,都没有太把乾隆放在心上,后来乾隆被“秘密立储”之前,还和他哥哥“弘时”有过一定的争斗,所幸弘时自己作死,才让乾隆没有了悬念。

  “雍正元年八月,世宗御乾清宫,密书上名,缄藏世祖所书正大光明扁额上”。

  最后再总结提炼,那么康熙到底喜欢乾隆什么呢?

  或许我们只能说,在一个适合的时间里、适合的地点,乾隆做了一件适合的事情,才成为了那个适合的人,他和康熙的初见,并没有那么纯粹,不是一个颐养天年的爷爷带着宝贝孙子走南闯北的温馨故事,这背后,还有着大量的漩涡暗流。

  不过乾隆不觉得,他一直认为,他能被立储,跟他爷爷抚养过他有关,甚至他觉得,就是他爷爷要立他为储君的,对于乾隆的“猜想”,历史并没有什么好答案给出来,只能说这是一个孙子对爷爷的不尽崇拜所造成的自以为是罢了。

  作为一个“媒介”,乾隆最后登上皇位,这个报酬也是不低的了,他一生崇拜他的爷爷,事事也模仿爷爷,也是在成全他自己的“孝”之名,乾隆后来的自述里,又怎么能保证,他没有他的“深意”和心机在里面呢?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