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刘俊坡书法作品欣赏第二辑

爱百科 127 0

书法家刘俊坡书法作品欣赏第二辑

书法家刘俊坡书法作品欣赏第二辑

楚简自出土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书风吸引着大批研究学习者,古往今来的人们探索着其丰富且有神秘色彩的笔法与构形。1951年至今楚国故地湖南长沙、临沣、常德,湖北江陵、随县、荆门、河南信阳、新蔡等地陆续出土了22批楚简,总数超过了9115枚(其中上博物馆简为购得,年代尚不明晰),2008年7月,清华大学受赠一批简楚约2100枚。从出土的楚简数量上看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比其春秋战国时期诸夏各国都多,因而众多海内外的学者从考古、文字、文献历史、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对楚简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当人们从书法的角度认识楚简时,对书法的理解和认识又有了一个新的高度,人们珍惜着这有着独具特色审美意味的简牍墨迹时,其书写风格的魅力,不得不为之震撼。

书法家刘俊坡书法作品欣赏第二辑

人们临摹着、研究着,甚至出现了楚简的大量书法作品,不过从一些书法作品上,我们或多或少的看到了一些不足,就是对楚简的认识与理解上还有偏差,故而作品中不能真正体现楚简之美,我们也都学习临摹甲骨文、金文以及石刻、玺印、封泥、货币文字等。但都不是书者直接的手写结果,应属二次加工作品,是否有书写行为还不能确定,然而简牍呢,是毛笔蘸墨直接写在竹木简上,书写的审美思想和创作技法自然流露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从中理解其微妙的变化,它轻松随意的笔法,笔画省简的变化,形成多见羡画的字形,无不彰显着其独具特色的审美理念。不妨我们想象楚人创作的状态,以竹木为材料,以左手执简,右手执笔而书,书写动作用右手腕底倚在竹木简上,不能随便移动,而且笔与简始终是垂直的,所以形成了以手腕为轴心的运动,致使楚简字形以扁方居多,而且是左底右高之势(其它简也是一样的)。就整体而言,这种字形的横势和倚侧颇具飞动翩迁的意趣,加上便捷流畅自然的书写,形成了与其文化相适应的书写文化,也即是楚简的写意风格。楚人自由奔放的认知理念,恣纵而又自然成了他们表达思想的追求。因为思想的无拘无束,少了很多诸如夏周王朝法规及社会制度的束缚,正是由于他们那种不拘小节,独霸称雄的潇洒,像楚庄王熊仪问鼎中原时讲“我蛮夷也”,这种胆识,让人感悟到历经荜路褴褛的岁月之后,楚国得以崛起的霸悍。楚人有着蜚将冲天,鸣将惊人的雄心,“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气魄。让人们感悟到了楚人骨子里的那种自由与桀骜。人们便更能激发创造的灵感,书家悟到这种理念时,无不激动不已,自由的抒发内心的情感,通过笔端展现自己表达的审美诉求,这不正是书法艺术最原始的审美追求吗!由楚简我们理解到了书法的真谛所在,那就是我们通过字形、笔法、技巧等领悟到楚简创作的真正内涵,也即是抒情写意。如果不掌握这一点,就不会将楚简的神韵意味表达出来。楚人的思想是丰富的,性格是开放的,审美是变幻的,不掌握这些终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楚简书法创作,不管你自己融合得多么巧妙,也抓不住楚简那种抒情达意的内在本质。即使将字形、笔画改头换面,故作姿态的去创新,但是它离楚简的意趣与风神相差很远。

书法家刘俊坡书法作品欣赏第二辑

要掌握楚简的内蕴必须先从楚简的文化历史及楚人当时的社会况状入手,方能理解楚简的真谛。我们讲楚人的文化是一种巫、道、骚三合一的艺术,它是华夏文明中最有想象力和最具创造力的艺术,巫学给予了楚人艺术的主要题材,使他们玄鸟的神秘成为了一种巫文化。道学又赐予楚人美的情趣,使楚人在仰观穹昊、俯察万物,探求事物的根源时,阅尽沧桑看惯枯荣,知万物嬗变,凭着恣肆的性格与不假理性的思维,以朴素的智慧元素,浸透了楚人文化的广阔领域。骚学让楚人的艺术增添了美的情感,楚人那忘情的表达,真正是“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楚国的美术作品惯于用分解、变形、抽象的手法来处理物象,而以分解、变形、抽象的凤纹最为常见,在文字的装饰中将鸟头尾羽爪,甚至蚊脚、蛙纹等形状装饰于文字,分解的仅取一目一喙,或止得一羽一爪,变形的特点或如花叶草茎,或如行云流星,或类如水波光甲,抽象的极点则是化为纯粹的曲线,这样形神兼得,神趣悠然。给读者丰富而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荆门车人的风格,如曾国的《曾子原鲁簠》,吴国的《吴王光鉴》,越国的《姬冯勾鑃》,徐国的《庚儿鼎》,《上鄀府簠》等,其特点是结字纵长(其字形长与宽的比例为31),线条细柔摆屈,飘逸潇洒,诡秘神奇。另外还有些字将字形或笔画饰为鸟形,包括鸟首、鸟身、鸟翼、鸟爪之形,亦或是在文字以外加上鸟形,春秋楚共王、康王时期的《王子午鼎》是目前发现的鸟书中时代最早、字数最多、最神奇诡异的作品,堪称艺术之祖。

书法家刘俊坡书法作品欣赏第二辑

总之,楚书风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文字的不断演化,楚书风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初始发展期,即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文字楚化现象不明显,大量的还是周秦系文字,此时的楚书作品主要表现在书写上的特点极为明显,楚书结字纵长,以美化装饰为主,文字结构繁冗,出现各类不同特征。第二个时期为战国早期至战国中后期,这是一个过渡期,字体变化繁冗,个性化程度不明显。第三期为战国晚期至秦初期,楚书出现显著变化,结字横扁取势,线条较为浑厚,但注重实用,美化效果弱化,以手写体为主,文字结构趋于简化,而且大量的衍生不同风格的字体。第一期楚书文字的变化主要有文字分化因素,但大部分变化是无意义的纯粹是为了美观。第二期及第三期具有的部分横扁的楚书风格是通过文字简化,字体压扁这两个方面来实现的。我们知道文字简化包括(一)删减偏旁,(二)删减笔画。通常情况是截去笔画将偏旁的上下关系移为左右关系,字体压偏(郭店楚简特征较为明显),主要手段是(一)变长为短横,(二)变正为斜,(三)变长为扁。在整个楚字书法发展过程中,其笔法是最为独特的,我们分析了其思想根源,其表现手法是以柳叶法、飘带法、蝌蚪法、玉箸法为主。之所以出现此类现象,我们分析在楚简出土之前,人们都说篆书的笔法只有玉箸法。楚简出土后,人们才认识到了篆书的笔法是多么的丰富了。而且这些笔法是成为后世书法的主要演化笔法。一直以来,我们只以玉箸法作为笔法的基本元素应用于诸体之中,倘若这几种笔法都应用进去,我们的书法可能不仅仅是目前这几种真草隶篆的面貌了,可能会有很多字体的出现或书体的出现。 我们了解到这些因素后,应该对楚简有了一个初浅的认识了,这样在创作楚简的过程中就不至于走入歧途。 (作者刘俊坡)

书法家刘俊坡书法作品欣赏第二辑

书法家刘俊坡书法作品欣赏第二辑

书法家刘俊坡书法作品欣赏第二辑

书法家刘俊坡书法作品欣赏第二辑

书法家刘俊坡书法作品欣赏第二辑

书法家刘俊坡书法作品欣赏第二辑

刘俊坡,书法家,1967年10月生于河北省沧州市南大港,学者、诗人、词作家、书法家。现为北京大学国家软实力研究院研究员,简牍书法艺术院常务副院长及北京外国语大学、河北大学、渤海理工职业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高级职称。所书字体以个人名字命名的“俊坡简牍体”、“俊坡隶”均列入北大方正国家字库,书法作品以插图形式编入中小学课辅教材。2017年渤海理工职业学院设立刘俊坡简牍书法艺术馆。多年来从事简牍书法艺术研究与创作,在全国各地多次举办个人展,提出中国书法的滥觞期是春秋中期至汉文帝时期,并对简牍墨迹进行分段研究,提出了“三体分段说”和“简牍母体说”,总结出书法演变的轨迹为“春秋或体”、“战国俗体”、“秦汉古隶”三个阶段,并以楚简为典范,提炼出了简牍墨迹所体现出的六种笔法——玉箸法、飘带法、蝌蚪法、柳叶法,垂露法、折股法、总结出简牍墨迹“夸张绮丽、飘逸潇洒、诡异神奇”十二字风格特征,其书法作品引苏东坡诗可以概括为“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出版各类著作二十余种,其中,所著《中国简书源流典集》(十卷)是21世纪中国简牍书法研究史上集大成式的学术著作和简牍书法工具书,是中国第一部探究简牍书法源流的工具书,也是一部展现着全新的文化视角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并重的工具书,是当代中国文字史、书法史和学术文化的重要成果之一;所著《中国简牍书法文化》提出了简牍书法是中国书法的源头所在的新命题,对简牍文化的研究做出了新的贡献,填补了中国简牍研究的空白,在思维深度和体系建构等方面实现了新的跨越,与《中国简书源流典集》成为简牍书法文化研究的第三个高峰的标志性著作;所著《中国简牍知识辞典》是一部荟萃了简牍历史、发现、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性辞书,系统阐释了简牍典型内容、简牍墨迹知识、简牍常识等三方面内容,从资料的汇集到分类梳理、从分条列目到诠释解答,深化了人们对中国简牍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是百年简牍研究的一次浓缩;《秦简书法入门指南(教材)》《刘俊坡简牍书法字帖》(五册)被中国青少年教育学院指定为青少年教育读本;《刘俊坡书法作品集》(两册)《刘俊坡隶书字帖》另有诗词集《芷兰之约》《简牍笺韵》。以及主要代表性学术论文有《从墨书简牍看墨迹书法之源》、《秦楚简牍墨迹笔法的比较》、《敦煌木简创作中的再思考》、《儒学、道学、骚学为楚简墨迹的思想基础》。代表性音乐作品有《水月花貌芙蓉姿》、《相思怨》、《谁弹琵琶为君愁》等。

书法家刘俊坡书法作品欣赏第二辑

书法家刘俊坡书法作品欣赏第二辑

责任编辑:王红雷 ●投稿或订购作品:请留言

书法家刘俊坡书法作品欣赏第二辑

标签: 楚人美真实历史事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