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刘禅和诸葛亮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禅已经登基称帝,诸葛亮为什么不还政于他?
真实的诸葛亮,早有谋朝篡位的想法。他架空刘禅9年,设计夺走兵权,对刘禅更是毫不尊重。北伐若能成功,他就是下一个曹操。
说到刘禅,可能大家想到的都是他的“废材”事迹。
诸葛亮在世时,他是“扶不起的刘阿斗”;
蜀国灭了,他能“乐不思蜀”,安享富贵。
而诸葛亮呢?
在绝大多数人的心中,诸葛亮是神话一般的人物,他智谋无双、忠心耿耿,能让司马懿闻风丧胆,能让周瑜感叹“既生瑜何生亮”!
但这些只是故事而已。
《三国演义》并不是真实的历史,我们还是要到史料中,去寻找蛛丝马迹。
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刘禅并没有那么无能;诸葛亮,也没有智谋无双、忠心耿耿。
真实的历史
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刘备去世时,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深受信任。
当时,刘备临终托孤,并对诸葛亮说:“若是刘禅无才无能,就可以取而代之。”
而诸葛亮听了,则泪流满面:“臣一定倾尽全力,呕心沥血,效忠新皇。”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这一幕,真是君臣和睦的典范。
皇帝说,你的才华比曹丕厉害10倍,一定可以稳定国家。如果我儿子能力不错,你就辅佐他,如果我儿子能力不行,你就直接当皇帝。
臣子说,我一定倾尽全力,培养幼主,忠贞不二,以死来证明自己的臣节。
只惋惜,真实的历史,从来没有这么和睦。
刘备死后,诸葛亮大包大揽,直接架空了刘禅的权力。
若他没有野心,就算刘禅能力不行,他也一定会试探性培养一番。
可事实上,刘禅17岁登基,一直到28岁,只要诸葛亮活着,他就没有半点权力。
这哪里是“辅政”,这直接就是“代政”了。
刘禅真的能力不行吗?
在史书的记载中,诸葛亮曾力挺刘禅,称赞他:“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取自《与杜薇书》)
然而,诸葛亮完全没给刘禅任何锻炼的机会。
在刘备面前,诸葛亮一边哭,一边发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可刘备一死,诸葛亮就独揽大权,无论是大事小事,根本不给刘禅插手的机会。
这是培养君王成长的方法吗?
作为蜀国的丞相,诸葛亮会不了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吗?
他那么聪明,却根本不让刘禅插手政务,你说这背后有没有阴谋?
诸葛亮的野心
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自从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就呕心沥血,一心只为蜀汉。
这种形象太深入人心,以至于很多人认为:诸葛亮不肯还政于刘禅,也是为了大局。
刘禅年少继位,经验不足,只顾玩乐,根本不是个好帝王,而三国局势严峻,只有诸葛亮站出来,才能稳住大局,保住刘备留下的江山。
这一切看似顺理成章,却根本经不起推敲。
不还政,和压根不让君王插手,是两回事。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不仅没有那么忠贞,对权力更是野心勃勃。
他的野心勃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架空刘禅,完全不给他面子。
刘禅登基时,是17岁,这个年龄已经不小了。
你看,康熙13岁除鳌拜,秦始皇21岁亲政寻素除嫪毐、罢免吕不韦……
17岁的君王,虽然年轻,但并不少见,完全可以慢慢接触国家大事。
可是,诸葛亮在世时,刘禅是完全被架空的状态。
从17岁到28岁,他的手里,基本上没有半点权力。
诸葛亮在成都时,大事小事都由他决策;
诸葛亮北伐,他就把事情交给蒋琬、董允等人接替。
总而言之,无论诸葛亮在不在,国家大事都轮不到刘禅处理。
刘禅不傻,他看出了诸葛亮的布局,但他不敢正面对抗,便用一件无关政务的事情来试探——充实后妃。
不管哪个朝代,皇帝想要选妃,都是自己的事。
但董允一点都不给刘禅面子,他直接说:“古代天子历代后妃都不超过12人,现在您的妃子已经够数了,不宜再增加。”
《三国志》: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后主益严惮之。
董允的口气,是非常不客气的,甚至是教训。
而刘禅的反应则是“惮之”。
“惮”,就是害怕。
刘禅在害怕什么?
董允是诸葛亮的心腹,若诸葛亮对刘禅很尊重,董允绝不敢对君主如此不客气。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刘禅毫无君王的尊严,已经完全被架空,连选个妃子的权力都没有。
而诸葛亮这一派人,对他更是毫不客气,毫无尊重可言。
这绝不是“辅佐”,而是明晃晃地“夺权”。
其二,“设计”李严,牢牢掌握兵权。
前文提到,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泪流满面,发誓表忠心。
你认为刘备是真的想把江山给诸葛亮吗?
当然不可能。
他之所以这么说,就是要让诸葛亮发誓表忠心。
除了诸葛亮,刘备还留下了李严辅助儿子。
在刘备的遗诏中,诸葛亮和李严的地位是一样的,诸葛亮负责政治辅佐,而李严则掌管内外军事,手握兵权。
《三国志》: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这是刘备的算计。
他口头上承诺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可一涉及到军权,刘备半点都不给他,而是让李严手握军权,来牵制诸葛亮,避免他一家独大。
但诸葛亮却“算计”了李严。
他先是推荐李严北上汉中,册封他为骠骑将军,又让他的儿子接手江州防务。
这是实打实的升职,李严不疑有它,欢欢喜喜上任。
骠骑将军是要干活的,因此,李严就需要负责押送粮草。
一次,李严在押送粮草的过程中,出了纰漏,诸葛亮马上站了出来,正义凛然地下令:废李严为民。
就这样,李严不仅丢了爵位,还丢了兵权。
说实话,这件事怎么看都透露着诡谲。
李严是大军首领,却因为“押运粮草误了日期”,被贬为平民。
你觉得这里没有诸葛亮的算计?
反正,李严手里的兵权,最后到了诸葛亮的手里。
若诸葛亮没有野心,若他不想要皇位,他如此处心积虑要兵权,做什么?
当时的诸葛亮,早就是蜀汉的实际掌权者。
刘禅对他惟命是从,没有半点忤逆,一直按照刘备的遗言“事之如父”。
《三国志》:“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要兵权做什么?
《琅琊榜》中,麒麟才子问誉王:“如果不造反,你要兵权干什么?”
这句话,放在这个位置,也非常合适。
其三,决议北伐,一意孤行。
在史书的记载中,诸葛亮北伐,是一意孤行。
刘备临终托孤,希望诸葛亮“安国”,并不希望他北伐。
而从《出师表》的苦口婆心来看,刘禅对北伐也并不支持。
最开始,北伐的战绩也不佳,可诸葛亮却一心一意,一定要北伐。
为什么他这么执着?
我猜测,诸葛亮这是想要战功,这是他顺理成章当皇帝最关键的要素。
此前,诸葛亮只有辅政之功,没有战功。
若他能立下赫赫战功,那么皇位绝对手到擒来。
只惋惜,诸葛亮并不是军事天才。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非常厉害,有非常多出其不意的战役,比如火烧博望、赤壁之战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等。
可这些都只是小说。
在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并没有这么厉害。
火烧博望,不是他做的。这件事,发生在诸葛亮出山之前,与他完全无关。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久之,先生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也没有立下赫赫战功。
他只是出使江东,智激孙权联刘抗曹,至于其他行为,史书并未记载。这一战,真正的关键人物,应该是周瑜。
至于草船借箭这些神乎其神的故事,大多是小说的夸张写作手法。
历史中真实的诸葛亮,擅长谋略、擅长管理大军,但他并不擅长奇谋妙计,也不擅长随机应变。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你看,行军打仗,并不是诸葛亮的长处。
可他偏偏一手把持朝政,不给刘禅半点权力,另一手把持大军,非要立下军功。
这就是明晃晃地在打皇权的主意。
若他能活到北伐成功,后期,就算他不想谋朝篡位,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将士们,也会逼着他登基。
毕竟,曾经“天资仁敏,爱德下士”的刘禅,已经变成了人们口中“扶不起的刘阿斗”。
若是有机会,他模仿一下曹操、曹丕,也不是没可能。
因此,你若问诸葛亮为何不还政给刘禅,答案很简单:他想谋朝篡位。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题目中“诸葛亮上朝时还要带甲士百人”的说法,不一定是真的。
理由如下:
第一,这句话出自《晋书·桓温传》,没有史料相互印证。
《晋书·桓温传》,记录的是东晋权臣桓温的故事。
当时,桓温掌控朝政,在废立皇帝前夕,带着甲士百人上殿,自称是效仿诸葛亮。
“温乃废帝而立简文帝,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晋书·桓温传》
乍一看,这好像有模有样的。
可我翻遍了三国时期的其他史书,都没有找到相应的线索。
史料是否真实,讲究相互印证。
单凭这本书中,桓温的这一句话,很难确定诸葛亮带兵上朝。
毕竟,这极有可能是桓温给自己带兵上殿,找的一个借口。
第二,诸葛亮大权在握,没必要带兵上朝。
正如前文所言,诸葛亮大权在握,是蜀汉实际掌权人,刘禅只是个“傀儡”,连选妃的权力都没有。
而根据刘备的遗命,刘禅对诸葛亮很尊重,是把他当父亲一样尊重。
在那个时期,诸葛亮意气风发,基本上相当于“皇帝”。
他没有危险,也根本不用显摆自己的权力。
此时的诸葛亮,若是带兵上朝,只会给人留下把柄。
基于上述2个理由,我认为:诸葛亮带着甲士百人上殿,大概率一种误解。
不过,无论诸葛亮是否带兵上朝,他对权力的野心还是很明显的。
我们只是被《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正面形象给误导了,才认为他呕心沥血,只为蜀汉。
细挖史书,诸葛亮做的每一件事,放到别的权臣上,绝对是“擅权”“弄权”。
你看,宇文邕时期的宇文护、顺治时期的多尔衮,都被骂成什么样了?
偏偏到了诸葛亮这里,就是“顾全大局”。
由此可知,文学作品的力量,还是很惊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