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时,刘禅的儿子女儿什么结局?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蜀汉最后的皇帝刘禅最后被封为安乐公,了此残生。其封号却透露着无尽的屈辱,其子女的悲惨下场像是一个缩影,照进了一个政权的惨烈灭亡。
大势已去,汉室倾覆
荆州失守,夷陵战败,这使得刘备元气大伤,与东吴一战又节节败退,遂托孤白帝城。
建兴元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
四方起兵,此时蜀汉的地盘已经一半都要反叛了。过了两年,诸葛亮坐镇平定叛乱,后又将伐魏提上日程,双方皆有胜败,终于在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逝于渭滨。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彼时的诸葛亮终于也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或许是命运,或许是历史的必然,尽管他如何呕心沥血,也无法力挽狂澜。
次年,刘禅独立掌权,重用费祎、蒋琬、姜维等人。在一众大臣的辅佐下,蜀国虽然不再似往日辉光,但好歹相父诸葛亮之前留有规划,众人按部就班,也无大的过错。
然而到了景耀元年,刘禅开始放权给宦官黄皓。四年后,黄皓已经肆无忌惮地摄政,势力盘根错节。
尽管姜维等人上奏请求处死他,刘禅却一意孤行,认为一介宦官不足为惧。
姜维也因惧怕朝中宵小而远离京都。
也许是多年活在诸葛亮的安排下,导致了刘禅的逆反心理极其严重,同时多多少少也有对相父独掌大权的不满,内心的孤独使他迫切需要一个外来人来排解心中的愁绪。
而黄皓身为宦官无疑是最好的人选,既迎合自己懒政的思想,又不会对皇权有威胁。
景耀六年,魏将钟会屯兵于关中,处江湖之远的姜维请奏刘禅,提醒他早做打算。
要不怎么说蜀汉的灭亡是存在一定的天定成分呢?黄皓就是像卧底一样,声称魏军不会来犯。面对这样的局面,但凡有点脑子的都会警惕起来。
然而刘禅却听信黄皓的话,也认为魏军不足挂齿,以至于魏军进犯,姜维上奏的事情朝中大臣竟一无所知。
真是应了《出师表》的那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由于这一“任性”,同年夏季,司马昭调兵遣将,先前在关中屯兵的钟会此时大举进攻蜀国,刘禅这才反应过来,调用姜维等人抗敌。
但他们哪里是魏军的对手,在对抗前方的同时,后方成都被邓艾占领。
大臣都请求背水一战,誓不做亡国奴,但他却听信谗言,主张投降,甚至责令前方抗战的姜维也归顺,所幸姜维是个有脑子的,佯装投降,用计图存。
可惜他没有诸葛亮那样的神机妙算,百密一疏,假意投降的计策被下属揭秘,连带着另一位将领张翼也被诛杀。自此,蜀汉再无可用之人,宣告灭亡。
乐不思蜀,其情可哀
魏国对于蜀汉王朝,倒也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将刘禅封为安乐公,迁居洛阳。
刘禅不仅活下来了,还能被允许带着旧臣一起安居,这不得不说明一个问题:蜀汉是真的无人可用,无力回天。不论是真的慈悲,还是诛心,都是一种莫大的耻辱。
翌日,司马昭宴请群臣,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国,他随即答道:“此间乐,不思蜀。”
有人说刘禅是有大智慧的人,知道蜀国大势已去,军师也没了,光复汉室如痴人说梦,所以保存实力。
也有一部分人是大肆批判,说他的不作为和烂泥扶不上墙。
司马昭说:“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作者罗贯中说:“魏兵数万入川来,后主偷生失自裁。黄皓终存欺国意,姜维空负济时才。全忠义士心何烈,守节王孙志可哀。昭烈经营良不易,一朝功业顿成灰。”
在那样的环境下,保存实力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君王,除了要任用贤臣以外,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子民谋福祉。回报这天下的供养。
但是纵观他的投降,并不是为了休养生息,卧薪尝胆,更是一种责任的逃避,否则,奈何自己的子女都不得善终?
七子两女,无一幸免
刘禅共育有七子两女,一说有三女,尚不可考。
长子刘璿十四岁入主东宫,为人良善,体恤臣下,是个不可多得的贤人。姜维假意投降后,魏军怒不可遏,折军成都,烧杀抢掠,而这位可怜的太子也在这场战乱中不幸身亡。
次子刘瑶,其并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太多身影,是个妥妥的小透明。随他那不争气的父亲迁居洛阳后,死于“永嘉之乱”。
插补一段“永嘉之乱”,西晋年间,爆发“八王之乱”,致使国内经济萧条,政权不稳。匈奴就像个狗皮膏药一样,这么多年,仍抱着狼子野心,企图问鼎中原。
永嘉五年,匈奴大举来犯,攻陷洛阳。那帮蛮人在城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此后的几年,更是不断来犯,导致了西晋的灭亡。刘禅的次子刘瑶、四子刘瓒、六子刘恂、七子刘虔皆惨死于此。
三子刘琮被封为西河王,在蜀汉灭亡的前一年病逝。生年不详;有无子嗣不详;谥号不详。按理王孙贵族,不论善恶都不会是这般的“三不”人员,到底是不受重视还是抹去了历史痕迹此时已不得知了。
五子刘谌最为刚烈,在谯周那个奸臣说投降的时候,他力举背水一战,誓不做亡国奴,然而刘禅全然不顾儿子的劝谏,死活要投降。
刘谌不堪此举,跑到刘备的灵位前痛哭,后带上妻子儿子自尽,以身殉国。
夫为妻纲,其妻也许并不想死,带着儿子隐姓埋名,安稳一生。可偏偏嫁了刘谌这样的刚正之人,以自己的性命成全他的杀身成仁。可悲的是,她的那位公公并没有幡然醒悟,国家还是没了。
刘禅的两个女儿并无有力的文献记载具体名字。长女嫁给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算是青梅竹马,育有三子。其长子在对抗邓艾的进攻中,与父亲同捐躯绵阳。
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亘古的悲剧啊。次子做了晋朝刺史,然而晋朝也是个动乱荒淫的朝代,日子怕是也没有过得很舒坦。
次女嫁给了关羽的孙子关统,未记载有子嗣。早些年间由于关羽杀掉了庞德,遂他的儿子庞会誓要血债血偿,灭关家满门。而她作为主母,死于庞家刀下也在情理之中。
蜀汉的亡国惨烈从他们的下场中由此可见一斑了,王朝更迭,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在某一刻遗恨自己为什么不是生在黔首之家。
历史回溯,没有如果
都说父母的一个决定,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子女,特别是在那个孔教三纲的年代里。行之踏错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刘禅的几个子女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试想,即使刘禅做不到其父刘备的笼络人心,有那样一群忠心不二臣在旁辅佐,积极进取,按照诸葛亮的规划,也不会导致亡国。退一步说,但凡有点出息,诸葛亮也不会积劳成疾,还可以再帮若干。
诸葛既逝,本该低调谋划,励精图治,给将养他的臣民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敌人打上门来,不是没有人愿意拼死一搏;不是没有人会誓死效忠;不是没有人会一心护主,只不过这些他都拒绝了。他选择了安逸;选择了妥协;选择了放弃这多年来之不易的家业……
如若蜀汉没有亡国,那子女的命运也是会大不一样的吧。至少,善终者有余。
然世上终究是没有如果可言。
谁也挡不住历史的进程,也许是汉朝气数已尽,历史最终要进入到合久必分的规律中来,才让刘禅这样的人稳坐江山,随着蜀汉一同消失在史策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