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曹操与袁绍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时期,曹操与袁绍谁更胜一筹?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大枭雄,因“挟天子以令诸侯”受尽天下人唾液,但他真的错了吗?四十二岁的曹操又为何会做出迎天子的决定。
公元196年,曹操将天子献帝从洛阳接到许都,定国号建安,自己则出任了大将军一职,把握着朝政大局。在乱世之中,尽管年轻的献帝没有权力,但是汉室四百余年的正统招牌却深入人心,在那时可以说是最高权力的象征。所以曹操的这个决定不仅稳定了民心、军心,更是以汉室正统的理由,堂堂正正的站到了道德至高点,使各方文臣武将争相投奔。
而曹操与袁绍在这件事上也遇到了相似的问题,不过由于智囊荀彧力排众议,觉得迎回天子的利大于弊,荀彧着重分析了这几点:一是根据历史上的实例分析,春秋晋文公迎纳周襄王的举动,使其受到各方诸侯的拥戴,汉高祖刘邦让天下归心,不也是因为给义帝发丧的结果吗;二是天下民心,汉室统治四百余年,天子之影响深入民心,如今京都洛阳残破不堪,如果迎回流离在外的天子,可顺民意、赢民心,也合局势。三是从策略层面来讲,迎回天子是一种大公无私的态度,天下之人心悦诚服不说,也是一种正确的大略。最重要的是德,君臣关系是大义,天下英才则看重这份大义,只有将这份德义坚守,才是召揽天下英才的有效途径。
当然,最后他给曹操的提议,也是沮授最后给袁绍的提议:如果不及时行动,让别人抢先迎去太子,那再说什么都晚了。
同时空、同计策,同样多人反对,少有赞同,同样的事让两大霸主选择,选择不一样,结局也大不一样。曹操和袁绍两大霸主,先不说自身判断力和前瞻性,让袁绍错失先机的,应该是利益和权力,自己本就是一方霸主,对于权力不愿意放逐,纵使有天大的利益,还是犹豫不决,不想找只虱子在头上爬;而曹操虽然也有犹豫,但其枭雄的本质让他立马做出了选择。所以袁绍只是个军阀霸主,纵使后来非常后悔,想要亡羊补牢,却为时已晚。
袁绍如果把握住这个机会,三国历史的走向又或许走向不同的方向,但他议而不决却曹操占了个大便宜,幡然醒悟后想要从曹操手中抢走献帝,曹操又怎会让手,后来孙坚也有攻打许都想抢夺帝王控制的权力,但是还未动手就被暗杀而亡。那么曹操控制了献帝,都获得了那些好处。
就说官渡战之前,贾诩劝降张绣的理由就是曹操迎回献帝,是拥戴汉皇的;袁绍想对曹操用兵时,谋士沮授说:现在如和曹操起冲突,就有违大义,崔琰也加入劝阻:不能对曹操动武,攻打曹操就等于攻打正统的汉室政权。
不仅如此,曹操获得的政治主导权,对于诸侯的攻伐也变得名正言顺,诸葛孔明在《隆中对》也是这样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