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人物历史顺序?

爱百科 176 0

1、盘古氏

中国古代传说时期中开天辟地的神。盘古事迹初见于三国时徐整著的《三五历纪》。其后,题为南朝·梁·任昉撰的《述异记》称盘古身体化为天地各物。根据这些记载,天地原本浑沌得像一个鸡蛋,盘古生在其中,过了18000岁,然后天地开辟,阳清者(意指蛋清部分)形成了天,阴浊者(意指蛋黄部分)形成了地。随着天的增高,地的增厚,盘古也一天天增加身体长度。他的头和四肢变成五岳,血液和眼泪变成江河,眼睛变成日月,毛发变成草木;他嘘气变为风雨,声音变为雷霆,目光变为闪电;他睁眼是白天,闭目是晚上;开口为春夏,闭口为秋冬;高兴为晴天,生气为阴天,等等。《述异记》并指出,上述有关盘古的传说,或出于古说,或产生于秦汉,或盛行于吴越之地,或为先儒之说;而古人为了纪念他,在南海建有盘古墓,在桂林建有盘古庙。《三五历纪》并说盘古之后才出现三皇。

2、有巢氏

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原始巢居的发明者。相传远古昊英之时,人少而禽兽多,为防御野兽侵害,他教人构木为巢,白天采摘橡栗,夜晚栖宿树上。后又发明穴居。有巢氏这一名字最早见于战国诸子著述之中。

3、燧人氏

中国古代传说中人工取火的发明者。相传远古人茹毛饮血,他钻木取火,教人熟食。关于燧人的传说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化到人工取火的情况。

4、伏羲氏

中国神话传说中人类的始祖。又作宓羲、包牺、庖牺、伏戏,也有人称太昊伏羲。古书上称伏羲人头蛇身。传说与女娲是兄妹。中国古文化中的发明创造,多数与他有关。传说,上古之时,有龙马负图出于河,伏羲降服龙马,观察龙马身上的图纹,画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悬卦符号,叫做八卦,以示天地万物之种种变化。他模仿蜘蛛结网,制作捕鱼网,并教给劳动人民。他制作琴瑟,创作《驾辩》之曲。还传说伏羲制嫁娶之礼,教人狩猎。这些都反映出中国原始时代开始渔猎畜牧的情况。伏羲的神话在中国民间流传十分广泛,影响深远。又传伏羲、女娲为婚,繁衍人类,被奉为人类始祖。

5、神农氏

中国古代神话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相传他“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制作了这些生产工具,教给人民进行农业生产,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生产阶段的情况。神农还被传说为“医药之祖”,史记中记载:神农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后世传言神农是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因能化解药毒,又传说神农因尝百足虫,不能解其毒而致死。传说他还曾教人治病。另有传说神农即炎帝。

6、太皞

一作太皓,又作太昊。传说为古代东夷族的首领,风姓,居于陈。春秋时期,在济水流域的许多小国如任、宿、须句、颛臾等,都是太的后代。亦有说太即伏羲氏。

7、少皞

一作少昊,名挚(一作质),己姓,或说嬴姓,居曲阜(今山东省曲阜县),号穷桑帝,一说号金天氏。传说是中国古代东夷族的首领之一,是从太族中分化出来的,因此称为少。它的历史相当久远,春秋时代的郯子说少是他的祖先,名挚。郯国是春秋时的小国,在今山东省郯城县一带。

8、黄帝

中国古史传说时期最早的宗祖神,华夏族形成后被公认为全族的始祖。上古时期约在姬水一带(即东起渭水西迄湟水之间今陕甘青地境的古齐家文化区域)形成的较为先进的黄帝族,即因这位杰出的始祖而得名。黄帝族和住在姜水(在今陕西岐山、武功附近注入渭水)一带的姜姓炎帝族世代互通婚姻。后黄帝族后裔中的一支进入今山西南部,创造了夏文化,遂称夏族。夏族进入中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国语·晋语》及《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都说黄帝是少典之子。《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姓公孙,名曰轩辕”,其国号为“有熊”。

《易·系辞》、《世本·作篇》等各种文献都盛称黄帝时期有许多发明创造。属于生产技术方面的,有穿井、作杵臼、作弓矢、服牛乘马、作驾、作舟等;属于物质生活方面的,有制衣裳、旃冕等;精神文化方面则有作甲子、占日月、算数、调历、造律吕、笙竽、医药、文字等。其中当然有不少是黄帝以后的发明创造,但也反映了黄帝族获得的辉煌成就。

《战国策·秦策》记苏秦把“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与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夏,武王伐纣并称,表明这是黄帝一生中主要的战绩。黄帝族经过夏、周两代与其他各族的冲突、交往与融合,到战国时期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族。《世本》及《大戴礼记》的《帝系》将各族的宗神和祖先编排成黄帝一系的分支,构成了完整的血缘世系。从此人们总把黄帝与炎帝并举,来表示华夏族从炎、黄开始已有源远流长的历史。

9、嫘祖

中国古代传说中黄帝轩辕氏之妻,西陵氏之女,被后人推崇为中国养蚕取丝的始祖。据《隋书》记载,北朝北周时尊她为先蚕。《路史》里称其劝养蚕,育蚕种,亲自采桑治丝,开创了丝织事业。历代皇帝将其供奉为蚕神。

10、仓颉

一作苍颉,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相传中国古代有“结绳记事”、“契木为文”的时期。中国考古学家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刻划符号(其中有少量的文字),已发现的大量文字甲骨文距今约四千年。这说明文字的出现是古代先民长期不断总结与不断创新的产物,不是某个人一蹴而成的。《荀子·解蔽篇第二十一》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由此可见,仓颉可能是上古时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物。

11、炎帝

中国传说中部落联盟首领。据传说,昔少典氏娶有蚧氏,生黄帝、炎帝。黄帝居姬水流域(今陕甘青地境的古齐家文化区域),炎帝居姜水流域 (在今陕西岐山、武功附近注入渭水),故黄帝为姬姓,炎帝为姜姓。历史上往往炎黄并提。传说炎帝以火德王,故称炎帝。战国以后有些学者认为炎帝即神农氏,奉炎帝为农神,这可能是因为炎帝与农业部落有关。炎帝部落定居在西北高原一带,后来东进,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被黄帝击败后,两个部落合作,结成强大的炎黄部落联盟,战胜了它们的共同对手——蚩尤。炎帝、黄帝并不是一个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历史时代的化身。当时处于原始社会瓦解和阶级社会形成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部落战争和民族融合频仍。炎黄部落的进一步融合使其名声更为显赫。随着历史的发展,炎帝、黄帝便人格化成为传说中的华夏族的首领,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

12、蚩尤

中国神话传说中上古东方九黎族部落首领,又传为主兵之神。据说他有兄弟81人,能呼风唤雨,以金作兵器,常以兵作乱。他们勇敢善战,威震天下。黄帝联合炎帝部落,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今河北涿鹿南,之野。据说蚩尤作战时能呼风唤雨,制作大雾,令黄帝兵迷失方向,不能战胜。后来黄帝发明了指南车,能在大雾中辨明方向,才将蚩尤战败擒杀。蚩尤死后,升天为星宿。蚩尤活动于今河北、山东、河南及安徽北部地区。传说部分九黎族在蚩尤被战败之后,南下与土著苗蛮所属部落杂居融合在一起。因此,又称蚩尤是南方苗瑶民族的祖先。

13、颛顼

相传是黄帝子昌意的后裔,居帝邱(今河南省濮阳东南),号高阳氏。颛顼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

14、共工

中国古代神话中炎帝的后裔。相传是古代的水神。传说共工人面蛇身朱发。关于共工的神话传说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关于共工的传说还有禹逐共工,祝融与共工战等等。

15、帝俈

一作帝喾,号高辛氏相传为炎黄联盟重要首领之一,继颛顼在夺权斗争中再次打败共工氏。

16、祝融

祝融,名重黎(简称黎),又称祝诵,祝和。相传帝喾高辛氏时,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郑)担任火正之官,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为民造福。帝喾命曰祝融,后世尊为火神。祝融氏是黄帝后世子孙。《史记·卷四十·楚世家》说:“高阳者(帝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世本》说:“老童(即卷章)生重黎及吴回。”帝喾时代,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乃以庚寅日诛重黎,以其弟吴回为火正。吴回死,陆终嗣。陆终有子六人,第四子名求言,西周时为郐国。重喾封功食邑于新郑一带。《左传》昭公十七年说:“郑,祝融之墟也。”

春秋时的郑国,是祝融族原来居住过的地方,即今河南新郑县一带。《国语·周语上》说:“有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崇山即嵩山。可见,在夏族开始兴盛的阶段,祝融族有一部份还在嵩山一带居住。嵩山与新郑同为郑国疆域,基本上属于一个地区。罗泌《路史》卷八说:“〔祝诵氏〕其治百年,葬衡山之阳,是以谓祝融峰也。”祝融因功状昭显,食邑于新郑,故乾隆四十一年本《新郑县志》特为祝融作《封建表》。

17、尧

中国传说中的古帝王,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炎黄部落联盟领袖。帝喾少子。姓伊耆,名放勋,号陶唐氏,史称帝尧、唐尧。传说他勤俭朴素,办事公正,体恤人民,被视为仁君的典范。曾设官治理国政,掌管时令,制定历法,并用鲧治水。晚年征询四岳(四方部落首领)意见,推荐舜为其继承人。恐长子丹朱不服,将其放逐于南方,后丹朱举兵反叛,尧亲自率兵平叛,处死丹朱,让位给舜。一说尧晚年德衰,舜夺其位,并将其放逐于平阳。

18、丹朱

尧的儿子。传说尧娶散宜氏女,生丹朱。丹朱受封于丹水。当尧之时,部落之间的战争仍不断,且很激烈。尧时曾对南方的三苗进行讨伐。尧本在北方,但尧的儿子丹朱封于丹水,到了南方的汉水流域去了。所以有尧子丹朱伐三苗到丹水的传说。一说丹朱是尧之嗣子,尧说他“心既顽嚣,又好争讼”,深知其子丹朱之不肖,所以不用他,而让位于舜。这是后人推崇尧舜禅让说之思想的反映。丹朱是否果真不肖已无可考证。

《山海经》一书记载古代首领有帝号的不多,而丹朱却有了帝号,称作帝丹朱。郑玄说:“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这说明丹朱在汉代人眼里是古代很有德望、声名很显赫的人。但《竹

19、羲和

《山海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海之外,甘泉之间,有羲和国。有女子名羲和,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于甘泉。”羲和国中有个女子名叫羲和,她生了十个太阳。“太阳之母”这是关于羲和的传说之一。羲和又是太阳的赶车夫。《楚辞·离骚》说:“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无迫。”(弭:平息;崦嵫:yānzī牞古代指太阳落山的地方)。诗句的意思是:羲和不慌不忙地赶着马车,和太阳一起走在归家的路上。羲和掌握着时间的节奏,每天由东向西,驱使着太阳前进。因为有着这样不同寻常的本领,所以在上古时代,羲和又成了制定时历的人。《尚书·尧典》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于是指示羲和,密切注视着时日的循环,测定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给大家制定出计算时间的历法。

20、许由

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在位的时候,他率领许姓部落活动在今天颍水流域的登封、许昌、禹州、汝州、长葛、鄢陵一带,这一带后来便成了许国的封地,他从而也成为许姓的始祖。据说帝尧曾多次向他请教,后来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他逃到了登封的箕山隐居起来,再也不愿意与世俗社会交往。帝尧派人找到了他,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这种话。许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战国时代的思想家荀子就曾称赞说:“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

21、巢父

唐尧时的隐士。是阳城(今山西洪洞)的大贤.山居不营世利,在树上筑巢而居,时人号曰巢父。上古时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人民就在树上筑巢居住以避野兽。传说尧帝以天下让给巢父,巢父不肯受,又让给许由,许由亦不肯受。

22、舜

中国历史上传说中的古帝王之一。从《楚辞·天问》的神话看,舜应为商代的始祖神,与商代卜辞高祖夔相当。《礼记·祭法》中商的始祖神改成喾。《帝系》中喾声名显赫地一身兼为挚、尧、商、周四族共祖,舜则降成与喾并立的颛顼世系中的一个裔孙。但在儒、墨两家学说里,尧、舜、禹却成了三代以前道德勋业最盛的前后禅让的3个圣王。尤其儒家把他们标榜为万世楷模的典型圣王,尧未能做到的举用八元、八恺,放逐四凶,及任命禹治水等盛业,都由舜来完成。人们称他为虞帝,号有虞氏,姓姚。传说舜从小受父、弟迫害,历尽磨难。

后受尧识拔,摄行政务,终至膺受历数为天子,最后又南巡而身死,葬于苍梧之野。自汉以后,传说他所到之处几乎遍及华夏各地。舜原是黄河下游东夷部落一个有名的军事首长。作为商的远祖,他处的时代与禹相同;作为东方夷族的代表,他和尧都与西方黄帝之后的夏族有过长期的交往。当时在黄河中游地区结成部落联盟,他和尧、禹先后更迭担任军事首长,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尧舜禹“三圣传授”的时代。通过他们,父系家长制氏族部落联盟完成了解体的过程。

23、娥皇 女英

传说聪明美丽的娥皇和女英,是上古时部落酋长尧帝的两个女儿。也称“皇英”。尧帝晚年,想物色一个满意的继承人。他看到舜是个德才超群的大贤人,于是,就把帝位传给了舜,并让娥皇和女英作了舜的妻子。娥皇封为后,女英封为妃。舜不负尧的信任,让禹治洪水,使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娥皇、女英也鼎力协助舜为百姓做好事。舜帝晚年时,九嶷山一带发生战乱,舜想到那里视察一下实情。舜把这想法告诉娥皇、女英,两位夫人想到舜年老体衰,争着要和舜一块去。舜考虑到山高林密,道路曲折,于是,只带了几个随从,悄悄地离去。

娥皇、女英知道舜已走的消息,立即起程。追到扬子江边遇到了大风,一位渔夫把她们送上洞庭山,后来,她俩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便天天扶竹向九嶷山方向泣望,把这里的竹子染得泪迹斑斑。后来,她俩投湘水而亡,成了湘水之神。汉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云:“有虞二妃,帝尧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山海经》载:“洞庭之中,帝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晋张华《博物志·史补》云:“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今江南有“斑竹”、“湘妃竹”之说,盖出于此也。娥皇、女英二妃的美丽动人的形象,历来成为吸引诗人、画家的创作题材。我国最伟大的诗人屈原的《九歌》中的《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是最早的歌颂二妃的不朽诗篇。

24、商均

传说中虞舜之子。原名均,舜妃女英所生。舜死后,他受封于虞(今河南虞城北),与商(今河南商丘)是邻近,因得商均之名。禹继位前,欲让位于他,他便避居阳城(今河南太康北);禹践位后,以国宾待他,和尧子丹朱并重。

25、象

舜的异母弟。性傲狠,受封于有庳(今湖南道县北)。相传他在父亲瞽瞍示意下,多次谋杀舜,未遂。后被舜流放。

26、皋陶

东夷族首领,偃姓。传说舜时被任为掌管刑法的官。禹继位后按禅让制举荐皋陶为他的继承人,“且授政”(即叫他处理政务),但皋陶先于禹而亡故,未继位。后来禹又举荐益为继承人。春秋时期的英、六等国是皋陶的后人。

27、鲧

一称崇伯鲧。相传尧将鲧封于崇地,崇指崇山而言。崇山即嵩山,故崇地当在今河南省登封嵩山附近。这是传说中夏人活动的地区之一,很多历史事件与传说都和这个地区有关。尧时,洪水为害,尧命鲧去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治水失败,被“殛之于羽山”。

标签: 上古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