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什么总是做些“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之举?

爱百科 22 0

  乾隆为什么总是做些“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之举?这首先得从乾隆皇帝在南巡前所面临的形势开始说起,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南巡前形势:边疆初定,但江南反清暗流涌动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驾崩,同年弘历即皇帝位,是为乾隆皇帝,清朝进入乾隆时代。此后,正值盛年的乾隆皇帝励精图治,开创出了一番新局面。

  一、宽严相济的治国方针初见成效:乾隆皇帝度过执政磨合期,站稳脚跟 乾隆帝即位后,为了能够迅速站稳脚跟,他果断放弃了雍正帝所采取的严苛政策,转而实施宽严相济的治国方针。

  首先,乾隆皇帝平反了雍正帝为打压政敌而制造的一批冤、错案。他将允禵、岳钟琪、傅尔丹等人释放出狱,而且也妥善处理了年羹尧、隆科多案遗留下来的问题,从而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存在的尖锐矛盾。

  雍正皇帝


  其次,乾隆皇帝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颁布免税令;鼓励农民积极垦荒;兴修水利工程;引进高产农作物让农民种植。使全国耕地面积大大增加,国库充实。

  再次,在军事上,乾隆皇帝铁腕出击。他首先平定了为患已久的贵州苗疆之乱,继而又以武力降伏了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并与准噶尔部息兵议和。从而完成了雍正帝的未竟之业,稳定了边疆的局势。

  乾隆皇帝实施宽严相济的治国方针,不但成功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同时,也迅速解决了雍正帝遗留下来的边疆叛乱难题,使边境暂时处于安宁状态。至此,乾隆皇帝已经成功渡过执政磨合期,彻底站稳了脚跟,开始站上了大清政治舞台的中央。

  此时,乾隆皇帝开始将目光投向对他来说虽然陌生,但却风景优美、人才荟萃,而且是大清帝国重要的财政来源地—江南。

  二、东南财赋地:江浙两省是朝廷赋税重要来源地 乾隆时期,江浙两省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据史料记载,在全国23个省的情况下,江浙两省每年上交的赋银就占了全国赋银总数的20.8%,而上缴的赋粮占比更是高达30%以上。

  另外,江浙两省也是清朝对外通商口岸。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等闻名世界的高端产品从这里出口,而“番商”则在口岸收泊交易。据记载,江浙两省贡献的关税占全国总关税的50%。

  除此之外,江南地区也是食盐的产地。

  盐商夙号殷富,而两淮尤为天下甲,当乾嘉盛时,凡有大工大役=靡不输将钜款以得邀赏收为荣。——《清盐法志》

  在中国古代,食盐是国家管控的重要战略物资,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设置了盐务机构和盐官。而春秋时期的齐国,就是依靠“煮海为盐”起家,从边陲之地一跃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在中国古代,控制了食盐,就意味着有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

  清朝的盐法沿袭明制,则由盐商运销食盐,而盐商必须向盐运使衙门交纳盐课银,领取盐引(运销食盐的凭证),然后在指定地区向灶户买盐,并贩往指定的行盐地区销售。而江南地区正是食盐的产地,上缴的盐课银占全国盐课银总数的68%左右。

  综上所述,江南地区是清帝国财政的重要来源地,如果江南地区出现问题,清帝国就将陷入财政危机之中。

  三、帝国生命线:漕运事关帝国安危中国古代的漕运始于秦汉时期,在隋朝开凿南北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以及经济重心南移之后,漕运就成为历代王朝的经济大动脉。江南地区的粮食、赋税、食盐、茶叶、丝绸等,都要通过漕运到达京城。所以,要保证京畿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就必须确保漕运的安全及正常运转。

  众所周知,京杭大运河南起余杭(杭州),北终于涿郡(北京),途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等五大水系。因此,要确保运河的畅通、沿岸的安全,最好的方法,就是亲自乘船从涿郡到余杭走一趟。

  四、江浙人文薮:乾隆皇帝屡兴文字狱 俗话说:“江南才子山东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此语当真不假。在安史之乱后,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此后,南方不仅在经济上开始始超越北方,而且江南才子也开始异军突起。

  据史料记载,从顺治三年到乾隆六十年的150年间,清朝共举行了61次科举考试,造就了62位汉人状元。其中,江浙两省就出了51位状元,占据了半壁江山。江南才子确实是名不虚传。

  但是,对于文人,清朝设有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那就是在文人的著作中不能出现反清反满顷向,否则,就以“悖逆”之罪论处。乾隆一朝共发动起130余起文字狱,可见乾隆皇帝对文人的戒备之心从没松弛过。

  五、“扬州十日”影响犹在:乾隆皇帝未雨绸缪 弘光元年,清兵在多锋的率领下南下,一路势如破竹直逼江南重镇扬州。扬州守将、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拒绝了清军的招降,决心抵抗到底。

  扬州是江南敢于抵抗清军的第一城。此前一路兵不血刃的清军,终于在扬州受到军民的顽强阻击,历时一个多月的围攻才最终拿下。此后,恼羞成怒的清军开始对扬州进行屠城,历时十日之久,史称“扬州十日”。

  正因如此,江南地区一直是反清复明活动的基地,清廷深以为患。事实上,康熙皇帝就曾为此事而下江南,极力笼络、安抚江南地区的文人士大夫。

  综上所述,乾隆皇帝继位后,首先缓和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接着又以铁腕手段平定了贵州苗疆之乱,并与准噶尔部息兵议和,从而使边疆暂时处于安宁状态。此时,如何确保大清帝国重要的财政来源地、漕运始发点的江南地区的稳定,就成为了乾隆皇帝的首要任务。

  乾隆皇帝南巡的真正目的

  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御制南巡记》

  乾隆皇帝将南巡的政绩,与西师的战功相提并论,这充分说明了他发动南巡的真正目的,绝对不仅仅是 “艳羡江南,乘兴南游”那么简单。

  乾隆十四年,乾隆皇帝连下两道谕旨,正式宣布他将在十六年开启第一次南巡之旅。同时,他也在谕旨中说明了南巡的原因,原因之一是江浙官民一再恭请他南下,而且朝中大臣也一再力劝他南巡;二是奉太后的旨意行事;三是要实地考察民情戎政。

  乾隆皇帝为了南巡,不惜搬出了皇太后、朝中大臣及江浙官民作为挡箭牌,这也让反对者一时找不到反对的理由。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南巡的想法,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之举,而是策划已久的行动。

  那么,乾隆皇帝南巡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要知道一个人所做何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听其言而观其行。因此,欲知乾隆皇帝南巡的真正目的,我们首先来看看他南巡时都做了什么。

  一、大兴河工:确保漕运畅通,粮食安全 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南巡记》

  乾隆皇帝在南巡期间大兴河工,共计完成了四个大的工程。

  一是加固清河口高堰大堤工程:使泗水下流的淮安、扬州、泰州、盐城、通州等地免受水淹。

  二是陶庄引河工程:解决了黄河河水倒灌清口的“倒灌之患”。

  三是在钱塘江河口两岸的海塘(老盐仓)修建鱼鳞石塘:防止钱塘江潮汐危及太湖平原。

  四是将原范公塘一带的土塘,改为填筑石塘:保护沿海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以上工程,不仅确保了漕运通道的畅通,而且也避免了水灾之患,保护了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谕免赋银:笼络民心,营造亲民形象 在职场中,要想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加工资了,这也是百试不爽之法。乾隆皇帝也深谙此道,为了能迅速笼络江南地区的民心,他就祭出了减免税赋的大招。

  乾隆皇帝在每次下江南之前的必做项目,就是谕免赋银。涉及范围为苏、浙、皖三省。据史料记载,六次南巡共计减免银两达1000万两以上。

  通过减免赋银,乾隆皇帝达到了在短时间内迅速笼络民心的目的,同时,也成功营造了自己亲民的形象,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恩威并施驭文人:“胡萝卜”与“大棒”并施 从来异姓先后继统,前朝 宗姓臣服于后代者甚多,从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称朱姓,摇惑人心,若此之众者。——雍正皇帝

  大清开朝以来,为了加强对汉人思想、文化的控制,防止知识分子与“反清复明”运动的结合,就采取了从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的方法,来打压反清的文人学士,以达到杀鸡儆猴的目的。

  乾隆是清初三朝中文网最密、文祸最多的时期。乾隆下江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确保江南才子中,不能有“反清复明”的异类存在。

  为此,乾隆皇帝采取了“胡萝卜”与“大棒”并施的策略。他一边坚决打压异见者,一边用礼遇致仕(退休)人员,以及增加科考名额的方法,让江南才子中的佼佼者入仕为官或为朝廷服务,使其不敢造次。

  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在六下江南的过程中,共额外增加了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生员名额5664名。另外,乾隆皇帝还重新起用或擢用已经退体的能臣,如原礼部侍郎沈德潜是江南文坛泰斗,而原刑部尚书钱陈群则诗书皆优,此二人在江南及全国文人中影响很大,德高望重。乾隆皇帝南巡时,十分礼遇两人,从而在江南才子中形成了尊贤重能的良好影响。

  通过恩威并施的策略,乾隆皇帝成功将江南才子置于眼皮底下,从而成功切断了文人学士与“反清复明”势力结合的路径。

  四、炫耀武力:威慑“反清复明”势力康熙六巡淮浙,所以阴沮豪杰之心,而今皇帝踵而五巡矣。——《热河日记》

  乾隆皇帝在平定贵州苗疆之乱、与准噶尔部议和后,西部的紧张形势已得到缓解。这时,江南地区反清复明势力的存在,就成为了他的心腹之患。而为解决这个心腹之患,乾隆皇帝效仿祖父康熙皇帝,用南巡来达到“阴沮豪杰之心”的目的。

  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每次南巡至少率精兵三千,马六匹,还征用民夫几千人,出行时浩浩荡荡,遮天蔽日,好不威风。另外,为了提高威慑力,展现大清国威,南巡期间,乾隆皇帝还多次举行阅兵仪式,阅兵地点包括了苏州、杭州、江宁、嘉兴等地。

  事实上,乾隆皇帝南巡的路线,正好高度重合当年清兵南下的线路。这绝不是巧合,而是有意为之,其炫耀武力,警告反清复明势力的目的不言而喻。

  综上所述,乾隆皇帝南巡的真正目的,一是确保漕运通道的畅通;二是要保证江南的粮食、食盐的供应稳定;三是要将江南文人纳入官僚体系内,以防止他们有出格行为;四是利用南巡威慑江南的反清势力,使其不敢越雷池半步。

  也就是说,游山玩水、风花雪月并不是乾隆皇帝南巡的真正目的,而确保大清江山社稷的稳固,才是他六下江南的终极目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