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朱祁钰和十三陵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上的朱祁钰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明十三陵没有他的位置?
古装电视剧《大明风华》热播让许多观众对明代历史人物产生了浓厚兴趣。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在这部电视剧后期出现的一位重要人物——景泰皇帝朱祁钰,看看历史上的朱祁钰与《大明风华》中有哪些差别。
朱祁钰是宣德皇帝朱瞻基的次子,明英宗朱祁镇的同父异母兄弟。不过与《大明风华》有所不同的是,历史上的朱祁钰生母并非胡善祥,而是朱瞻基的妃子吴氏。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朱瞻基病逝,皇太子朱祁镇继承皇位,史称明英宗。二月,朱祁镇下诏册封朱祁钰为郕王。这一年朱祁镇九岁,朱祁钰八岁。
朱祁镇、朱祁钰早年感情非常融洽,这主要是因为两人是唯一的兄弟。而且一个为君,一个为臣,彼此间不存在权力纷争的问题。如果放在太平盛世,朱祁镇、朱祁钰两人可能会成为兄良弟悌的典范,然而一场意外却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国运,也改变了朱祁镇、朱祁钰两兄弟的命运。
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进犯。在大太监王振的怂恿下,朱祁镇决定率20万军队(一说50万)御驾亲征迎击瓦剌。当时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才刚满二岁,显然无法担负起监国重任。因此朱祁镇在出征前任命朱祁钰为监国,代替他在出征期间管理朝政事务。历史上的帝王大多防兄弟胜过防贼,朱祁镇却把这全天下最重要的位置临时交给自己兄弟打理,由此可见他对朱祁钰的信任。
朱祁镇原本的设想是带着明军主力与瓦剌人决战,毕其功于一役,然而这支宣称汇集了大明代举国精锐的王者之师却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遭遇瓦剌骑兵部队的突袭,全军折损过半,所有随军出征的明代高级将领和朝臣都当场被杀,朱祁镇本人也成了瓦剌的俘虏。历史上将这一明代最大的军事惨败事件称为“土木堡之变”。
朱祁镇被俘后,大明王朝群龙无首,遭遇了自开国以来最大的一场危机。关键时刻,以于谦为首的朝臣们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拥立朱祁钰登基称帝,次年改元景泰,因此后世称朱祁钰为景泰皇帝。
朱祁钰登基对稳定明代军心、民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多月后,瓦剌军队直逼北京,朱祁钰任命于谦、石亨等人组织北京保卫战。在经过了近十天的激烈战斗后,明军终于成功击退瓦剌军的进攻,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值得一提的是,后世许多人都将北京保卫战的主要功劳归结到于谦身上,却忽略了朱祁镇、石亨等人的重大贡献,这其实并不客观。
朱祁钰最初登基时表现得十分勉强和犹豫不决,但在打败了瓦剌后,他开始感受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美妙体验,因此决定保持他的权力。
北京保卫战胜利后,一个当务之急的问题就摆在了明代君臣之间,那就是得想办法从瓦剌人手中迎回已被遥尊为太上皇的朱祁镇。然而对朱祁钰来说,迎皇兄回家显然会威胁到他的皇位,因此他对此事没有丝毫兴趣。
在拖拉了一年时间后,一位叫杨善的明代大臣利用出使瓦剌的机会,变卖掉自己的全部家产作为赎金,终于从瓦剌人手里将太上皇朱祁镇赎回。朱祁钰对此举非常不满,但也无奈,毕竟迎回太上皇是政治正确的事情,即便他身为皇帝也不能公然拒绝。于是,朱祁钰便安排太上皇入住到南宫(洪庆宫),并派人严加监视,谨防复辟。在此后的整整七年时间中,朱祁镇都无法迈出南宫一步,俨然就像是一个没戴枷锁的囚徒。
朱祁钰在位期间,明代遭遇了不少自然灾害,南方边陲地区还多次发生了农民起义事件。然而这段时间虽然是多事之秋,但并不代表朱祁钰治理国家失败。事实上,在连续的天灾人祸面前,明代这一时期的总体形势还是比较稳定的。朱祁钰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军事防务、水患治理方面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然而无论他怎么努力,有一个无法回避的事情就是皇位继承问题。
朱祁钰在登基之初曾册封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然而没过多久他就将朱见深贬为沂王,改立自己的独子朱见济为太子。然而事与愿违,朱见济在景泰四年(1453年)就死掉了,这就使皇位继承问题产生了更多悬念。朱祁钰这一系列出于私利的举动严重损害了他的威望,也使得朝廷内部分裂成不同派系,取代他的密谋开始形成。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朱祁钰突患重病。手握大权的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看到机不可失,就发动了“夺门之变”。他们前往南宫将被软禁了七年之久的朱祁镇接出,并拥立朱祁镇重新登上皇帝宝座。朱祁镇复辟后下令废朱祁钰为郕王,将其软禁到西内永安宫。一个月后,朱祁钰去世,有人认为他是因病死亡,也有人认为他是被朱祁镇迫害。
明代共有十六位皇帝,其中有十三位死后都葬在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的明十三陵。例外的三人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的明孝陵),一个建文帝朱允炆(失踪),还有一个就是景泰帝朱祁钰。朱祁镇复位后下诏斥责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因此在朱祁钰死后赐给了他一个恶谥“戾”,称“郕戾王”。由于朱祁钰的帝号被废,他自然就没资格入葬到明十三陵中了。最终他被按照亲王葬礼的规格下葬,其陵寝位于今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北麓的景泰陵。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