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赵匡胤传位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是杜太后的遗言?
说到宋代,人们普遍第一印象便是宋词和其重文轻武的国策,也正因为宋代的文强武弱造成了它立国400年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要说这种种现象的源头则要从宋代的两位缔造者——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兄弟说起。
公元976年11月14日,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突然暴毙,对于他的死,《宋史》一书中仅以“帝崩于万岁殿”一句话予以概括。
其实《宋史》简要的记载也情有可原,此书成书于1343年,那时的宋代已亡国50余年,更别说对开国帝王死因的记载是否详略了。
其实这些都不是让人感到奇怪的地方,赵匡胤、赵光义兄弟最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则是赵匡胤暴毙后,即位的却并不是他已成年的儿子,而是弟弟赵光义,千百年来对赵光义即位的合法性各方各执己见,众说纷纭……
太祖英杰
公元927年,赵匡胤出生于洛阳,正史记载他从小练武,身材高大,甚至有在少林习武的记录,他的三弟赵光义比他小十二岁,长相酷似兄长。后汉初年,长大成人的赵匡胤开始独闯江湖,经人指点后北上投军。
正值后汉刘承祐登基,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叛乱,枢密使郭威奉旨讨伐,赵匡胤被纳入郭威账下,屡立战功,很快升迁成为郭威军首领之一。三年后,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因军功拜州指挥使。
953年赵匡胤又进入京城,成为郭威养子柴荣的属臣。次年,柴荣即位,是为后周世宗。赵匡胤因备受信赖而担任禁军首领,用来制衡郭威的女婿张永德。不久,北汉与辽国南下入侵,赵匡胤随世宗出征,死战不退大破敌军。
此后在对北汉的战役中,赵匡胤屡建奇功,又随世宗南征南唐,威名远扬。
959年,后周世宗亲率大军北伐辽国,一路上所向披靡,连克三关三州,眼看收复“燕云十六州”指日可待。可造物弄人,偏偏在这时,柴荣却身患大病,再起不能。
弥留之际,柴荣做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官员调动,将后周精锐的指挥权交给了赵匡胤,并由其辅政新君。
同年,柴荣驾崩,年仅7岁的柴宗训继位,后周国政更加依赖赵匡胤。也是在此期间,赵光义开始跟随兄长赵匡胤身边,受其熏陶逐渐培养了出色的政治才能。
赵宋兄弟
公元960年,北汉再次协同辽国南下入侵,受太后之命赵匡胤率大军出征,临行前赵匡胤有意的将都城的防卫全部交给自己的亲信管理,还将家人暂时安定在寺庙之中。
当大军开拔至都城五十里外的陈桥驿时,赵匡胤大醉后被众将士请到屋外,三弟赵光义和众亲信将象征皇权的黄袍披在他身上,尊其为帝,史称“陈桥兵变”。
赵匡胤便率大军回师开封,并对后周太后和幼主加以保护,不侵扰大臣,不劫掠国库。回到开封城后,赵匡胤软硬皆施,后周恭帝禅位,赵匡胤登基,国号“宋”,对柴家予以优待。不久昭义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相继发生叛乱,被镇压。
赵匡胤因此对武将开始有所忌惮,并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暂绝后患,并开始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有宋一朝大军积极性、战斗力都严重受制约,机构和制度的繁复严重影响了行政效率。
登基八年以来,赵匡胤先后吞并后蜀、北汉、南唐、吴越、南汉等政权,公元976年,年近五十的赵匡胤准备再次北伐,却在一次与弟弟赵光义的酒宴过后突然暴毙,史称“斧声烛影”事件。
早在宋代建立仅两年时,赵匡胤兄弟二人的母亲杜太后便去世了。据赵光义说,母亲杜太后在去世前,曾特意将他兄弟二人叫到病榻前,把后周灭亡的原因归结为君主幼小,要求赵匡胤立下誓言,死后将皇位传给弟弟。
虽然此事在正史中确有记载,但不排除这是赵光义即位后与宰相赵普合谋编造的,由此赵光义弑兄谋朝篡位的说法便流传开来。
疑点重重
公元961年,杜太后薨逝,当时的赵匡胤年仅34岁,正值壮年,战场上摸爬滚打数年,生存能力远高于旁人。
虽然此时他最大的儿子赵德昭也不过10岁,但以赵匡胤的身体素质再活十年不是问题,那时候赵德昭已经成人,所以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杜太后临终时“主少国疑”的假设,根本站不住脚。
其次,“兄终弟及”的反例在历史上层出不穷,种种自相残杀的先例就摆在眼前,春秋时的吴国正因为兄终弟及,导致叔侄相争,国家倾覆,即使杜太后没有考虑到这一点,难道赵氏兄弟二人也不懂吗?
其三,以赵匡胤半生戎马来说,他会将自己亲手打下的江山拱手让给自己的弟弟,不去传给自己的子孙吗?杜太后在时,况且不会反对,可杜太后在开国两年便去世了,赵匡胤再孝顺也绝不会与江山社稷开玩笑。
由此推断,历史上赵光义口中所谓的“金匮盟约”,要么是被篡改了,要么就是根本不存在。
杜太后死后,赵匡胤确实对弟弟赵光义重用有加,还让他先后担任了开封府尹、东都留守、晋王,权力远超宰相,为赵光义在开封城积攒了雄厚的政治资本。
作为大哥,赵匡胤起初想将都城迁往洛阳,可由于弟弟赵光义的坚决反对他才做罢。也许正是赵匡胤这一次次对弟弟的包容,使得赵光义内心产生兄长想把自己培养成继承人的错觉。
当赵匡胤平定南方准备与辽国一决雌雄时,四弟赵光美和侄儿赵德昭也日渐成熟,各自在朝中也有了自己的势力。也许这些都让赵光义感受到隐隐的威胁,他开始为自己的前程“铺路”。
开始与宰相赵普合谋,共同对付四弟赵光美、侄子赵德昭、赵德芳和他们的亲信,而赵匡胤此时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北伐辽国之上,对身边即将发生的变故全然未知。
直到976年末的那一夜,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单独对饮,窗上烛光映射出两人追逐打闹的身影,伴随着斧器落地之声,直到三更时赵光义离开,一切归于平静。
次日清晨,奴仆才发现赵匡胤已然驾崩,而赵光义却在没有通知侄子的情况下即位为帝。“斧声烛影”的一切疑点都指向赵光义。
但真相如何已经无从得知,后世的我们回看那段历史,可以确定的是,杜太后的遗言在今天看来是多么的荒诞且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