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如果不是长平之战,赵括在史料中的记载,很可能就是寥寥几笔,只言片语。但是,因为长平之战,赵括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在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最终,赵括败给了白起,45万赵国精锐力量损失殆尽。在此基础上,赵括可谓成为了长平之战的背锅侠。那么,问题来了,长平之战,都说赵括是背锅侠,那他究竟都替谁背了锅呢?
一
首先,在一些人看来,长平之战中,赵括作为赵国大军的主帅,理应要为最后的失利承担主要的责任。但是,如果回溯这段历史的话,可以发现赵括其实只是背锅侠,因为赵孝成王犯得两个错误,决定了赵括几乎难以改变长平之战的历史走向。换而言之,长平之战中,赵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出在赵孝成王身上。一方面,众所周知,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但是,在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却犯了这么明显的错误。根据《战国策》、《左传》等史料的记载,长平之战初期,秦国大军气势正盛,而廉颇因为难以抵挡,所以选择依托有利地形建营垒,以此固守不出,疲惫秦军。
二
对此,在笔者看来,因为秦国的国力要明显强于赵国。因此,廉颇选择坚守不出、消磨秦军锐气的策略,可以说是非常合理的选择。在此基础上,任凭秦军屡次挑战,赵兵都坚守不出去应战,但是,急于求成的赵孝成王,选择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对于临阵换将来说,意味着赵括需要组建新的团队,并且对赵国大军的战术策略等进行调整,并且,赵括还需要熟悉赵军的将士。但是,在瞬息万变的长平之战中,赵括显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以上工作。而这,很可能导致赵括不熟悉赵军将士,赵军将士也不熟悉赵括的情况,从而削弱了赵军上下的凝聚力。
三
进一步来说,作为与白起、王翦、李牧齐名的战国四大名将,廉颇久经沙场,在赵国将士中具有非常高的威望。基于此,在廉颇下令坚守不出之后,不管秦国大军如何挑衅,40多万赵国将士都没有前去应战。但是,就资历较浅的赵括,在赵国将士自然没有廉颇一样的威信,而这,自然是赵孝成王临阵换将所带来的问题。另一方面,长平之战始于公元前262年,结束于公元前260年,在这数年的时间中,赵孝成王在是战是和上举棋不定,并且中了秦国所设下的圈套。
四
最后,根据《战国策》、《左传》等史料的记载,当赵军初战失利时,赵孝成王与楼昌、虞卿等商议,准备亲自率军和秦军决战。在得不到大臣的支持后,赵孝成王转而寻求和秦国握手言和。于是,赵孝成王采纳了楼昌的建议,派郑朱前去秦国议和。秦国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对赵国使者郑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的信息。也即秦国此举,是为了避免楚国、魏国、韩国、齐国、燕国支援赵国。正是因为秦国故意释放了秦赵已经在长平之战和解的“假消息”,所以,山东六国也没有制定支援赵国的计划和方案。由此,在笔者看来,在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的举棋不定,导致赵国没有获得山东六国的支援。而这,最终导致赵括成为长平之战的背锅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