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号将军和杂号将军是汉末三国时期最常见的武将官职。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在三国时期,武将的官职,主要分为重号将军和杂号将军这两个类型。其中,重号将军包括了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方将军等武将官职。虽然重号将军的地位十分显赫,可是,这些官职的数量相对有限,难以册封给众多立下战功的武将。因此,设立相对灵活的杂号将军,在三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册封。比如关羽担任的荡寇将军,张飞担任的征虏将军,赵云担任的翊军将军,都属于杂号将军的范围。
对于笔者今天要说得扬武将军,也属于杂号将军的范围,并且具有发扬武功的寓意。在此背景下,法正等三国著名历史人物,就曾担任这一官职。
一、李傕
首先,就李傕来说。李傕出自凉州地区,是董卓的部下。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后,李傕跟随董卓前往都城洛阳。公元190年,因为董卓废掉汉少帝、改立汉献帝等行为,这导致其遭到了袁术、曹操、袁绍等关东诸侯的讨伐。于是,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公元192年,在王允的劝说下,吕布杀害了董卓。
董卓被杀后,李傕等人归来时无所依托,本欲解散大军逃归家乡,又怕仍得不到赦免,武威人贾诩当时在李傕军中任职,便对李傕说:“听说长安中有人打算把凉州人士赶尽杀绝,各位如果弃军单行,则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抓住你们了。不如率军西进,攻打长安,为董卓报仇。”
李傕等人采纳了贾诩的建议,于是同郭汜、张济等人结盟,率军几千人,日夜兼程,攻向长安。王允听说后,派董卓旧部将领胡轸、徐荣在新丰迎击李傕、郭汜。结果徐荣战死,胡轸率部投降。李傕等沿途收集部队,到达长安时已有十余万人。
公元192年五月,李傕等人又与董卓的旧部樊稠、李蒙、王方等人会合,一起围攻长安,八日后城陷,与吕布展开巷战,吕布败走,王允等人遇害。李傕等人纵兵劫掠,百姓、官吏死伤不计其数。李傕等人占领长安,挟持汉献帝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等人皆为中郎将。
自此开始,李傕、郭汜挟持汉献帝,成为割据关中地区的诸侯。不过,公元196年,汉献帝逃出长安后,被曹操护送到了许昌。失去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后,李傕、郭汜集团走向没落。而就曹操来说,则以东汉王朝的名义,号令关中地区的将领进攻李傕。最终,李傕在公元198年走向了灭亡。
二、张绣
其次,就张绣来说。和李傕一样,张绣也可以说是董卓的部下。公元192年,董卓被杀后,张绣的叔父张济联合李傕等人攻占了长安。但是,公元196年,张济率领大军来到荆州,和刘表展开了直接的较量,结果张济不幸阵亡。张济去世后,张绣因为实力弱小,只能选择依附于刘表。公元197年,张绣和曹操爆发了宛城之战。此战,张绣击杀了典韦、曹昂等人,让曹操损失惨重。
不过,官渡之战的前夕,张绣在贾诩的劝说下,正式归降了曹操。对此,曹操以德报怨,甚至还将张绣册封为扬武将军。公元200年,张绣参加了官渡之战,并立下了战功。建安十年(205年),张绣跟随曹操在南皮击破袁谭,再次增加食邑,一共2000户,当时天下户口剧减,十户才留下一户,将领中封邑没有达到1000户的,唯独张绣特别多。建安十二年(207年),张绣跟随曹操去柳城征讨乌桓,还没有到达就死了,被谥为定侯,儿子张泉继嗣。
三、法正
再者,就法正来说。东汉末年,法正一开始是刘璋的部下。公元211年,法正背叛刘璋,帮助刘备谋划夺取益州。公元214年,刘备包围成都,迫使刘璋放弃了抵抗。在此基础上,法正被刘备任命为蜀郡太守,并加封为扬武将军。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向刘备献计,认为曹操一举降伏张鲁,却未继续进攻益州,而留下夏侯渊、张郃驻守汉中,一定是内部动乱,而夏侯渊、张郃的才能不足以守住汉中,应该立即发兵夺取汉中。于是,刘备发动了汉中之战。公元219年,在法正的谋划之下,刘备击败曹操,夺取了汉中之地。同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册封法正为尚书令。不过,比较可惜的是,法正在一年后就病逝了。
四、满宠
最后,就满宠来说。东汉末年,满宠在曹操麾下担任县令、太守等官职。建安十三年(208年),满宠随曹操南征,于赤壁战败。曹操令满宠为奋威将军,驻守当阳。后来,由于孙权多次攻魏,曹操又将满宠调回汝南,任太守,并赐爵关内侯。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即位。考虑到满宠的功劳,曹丕将其册封为扬武将军。
同年,满宠在江陵击败了东吴大军,又获得了伏波将军等官职。公元230年,魏明帝曹叡在位时,满宠被晋升为征东将军,并镇守合肥之地。青龙三年(235年)春天,孙权派兵数千家到江北屯田。同年八月,满宠认为,正值庄稼收割季节,男女老少,布满田野。而屯兵的士兵离城有数百里远,可乘其不备,突然袭击。于是派遣长吏率兵沿江东下,摧毁各个屯兵营,焚烧许多谷物后撤回。曹叡下诏嘉奖满宠,同时将所获的东西全部赏赐给将士。
公元238年,曹芳即位后,满宠回到都城洛阳,并被加封为太尉,这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了。在此之前,司马懿也曾担任过这一官职。正始三年(242年),满宠去世,谥号景侯。其子满伟袭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