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中吴三桂为何会失败?哪些原因导致的?

爱百科 28 0

  满清时期的“三藩之乱”,本质上来说,就是统治者内部的争权夺利。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根据《清史稿》等史料的记载,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在叛乱之初,吴三桂的军队进展神速,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云南、贵州、湖南、四川四省,而且几乎是兵不血刃。在吴三桂起兵之后,摇摆不定的老部下“王辅臣”也眼见起兵红利!拿下陇右、陕北等地,兵锋直指西安。这时候、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等势力也掀起了反抗清朝的大旗。基于此,在三藩之乱初期,吴三桂等三藩势力,可谓占据了清朝疆域的半壁江山,特别是在长江以南地区,清朝几乎失去了立足之地。那么,问题来了,三藩之乱中,吴三桂差一点推翻清朝,为何最终还是失败了?

  一

  首先,三藩之乱的初期,形势对于吴三桂来说,可谓非常有利。根据《清史稿》等史料的记载,在公元1673年(康熙十二年)11月起兵之后吴三桂在短时间内攻入湘、赣、川地区。耿精忠也同时响应,攻入浙江。郑经也攻入福建南部。尚之信在广东响应。孙延龄也在广西响应。王辅臣则在陕西响应。基于此,此时的平西王吴三桂,无疑是一呼百应,夺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换而言之,此时的吴三桂,距离推翻入主中原不久的清朝,只有一步之遥。但是,对于吴三桂来说,原本以来初期的形势只是巅峰的开始,却没有想到,这已经是最后的巅峰了。对于清朝康熙皇帝的转败为胜,很大程度是吴三桂咎由自取,白白断送了良好的开局。

  二

  一方面,从清朝康熙皇帝的角度来看,“拉一个、打一个”策略的成功运用,是其可以笑到最后的重要原因。矛盾是推动事物前进的最根本的方式,在复杂的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次要矛盾影响事物的发展。对于康熙皇帝来说,就明白这样的道理,也即想要平定三藩之乱,必须解决吴三桂这一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康熙可以对次要矛盾的一方进行让步和拉拢。于是,康熙皇帝以灭吴三桂为第一任务、同时安抚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并且,在发现王辅臣是因为利益才跟随吴三桂起兵的情况后,康熙皇帝立即着手对王辅臣进行策反。在以上策略的指导下,三藩之乱越往后,吴三桂逐渐陷入到孤军奋战的劣势中。

  三

  另一方面,如果说清朝康熙皇帝拥有与年龄不相符合的城府,甚至说是老谋深算,那么,对于年龄是康熙数倍的吴三桂,反而犯了不少天真的错误。比如在三藩之乱的初期,吴三桂居然存在和清朝划江而治的幻想。众所周知,自康熙决定撤藩的那一刻开始,两人就已经进入到势不两立的阶段了。正是因为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导致吴三桂在势力巅峰的时候裹足不前,给了清朝调兵遣将、各个击破的时机。换而言之,如果吴三桂能够趁着清朝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将兵峰直指京师,显然有机会一鼓作气,取得最后的胜利。

  四

  最后,对于吴三桂,自称周王,抛弃“反清复明”的旗帜,也是其最终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三藩之乱的初期,吴三桂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曾打出“兴明讨虏”的旗帜。对于这一口号,在清朝初期显然具有较高的号召力,这也是各地明朝旧部迅速响应的重要原因。但是,当占据半壁江山之后,吴三桂显然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对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做出了错误的分析,也即认为这是自己的实力和威望所致。所以,吴三桂逐渐抛弃了“反清复明”的旗帜,先是自称周王,后来更是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对此,就这一点来说,吴三桂显然和当年的曹操相差千里。综上,因为自身的昏招频出,加上碰到了康熙皇帝这样的对手,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最终于公元1681年被平定。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