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是一个出身卑微的穷小子,但后来却逆袭成被皇帝重用的大将军,他是如何做到的?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匈奴是中国古代史中一个令各代君王都头疼的问题,尤其是中原地区发展之初,本身战火过后的疮痍还没有恢复,再面对强大的匈奴根本不是对手。而匈奴本身是一个游牧民族,从小的生活方式使得匈奴人是天生的骑马高手。这个民族骨子里就有征战的基因,在看到中原地区与自己天地之差的生活后产生了劫掠的心思。
为了能让自己政权不被匈奴破坏,各君王采用了各种办法,比如秦始皇修建长城,以及西汉时期的和亲。直到卫青的出现,匈奴在众人心中不可战胜的神话才被动摇。汉武帝能完成汉朝的大一统,卫青绝对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注定与仕途无缘的出身
卫青的父亲是一个小吏,按说这样的出身虽然不说多么高贵,但总比普通百姓要好的多,起码温饱读书不成问题。不过卫青的身份并不光彩,他是一个奴婢与父亲郑季偷偷生下的孩子,这个孩子并没有得到父亲一家人的承认,或者说卫青的出生并不受欢迎。
卫青逐渐长大后就来到了父亲身边生活,这时他的父亲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卫青的到来成为了全家人攻击的对象,嫡母厌恶他的母亲,自然对卫青也没有好态度。他的父亲认为他的到来增加了家中矛盾,对卫青也非打即骂。
《汉书》记载卫青这个时期的生活是:“先母之子皆奴畜之。”
在父亲的家里做些放羊的工作,每天还要受到虐待,这种生活虽然艰辛,却造就了卫青坚毅的性格。更重要的是,放羊的工作是在马背上完成的,日复一日的工作使得卫青掌握了骑射的本领。长大后卫青有了养活自己的能力,打算再也不去父亲家中,来到平阳公主身边当起了侍卫。在这期间,卫青学会了许多宫廷礼仪,也学会了对于不同地位的人要如何交往。
卫子夫的姐姐进宫后,卫青虽然也获得了一官半职,却陷入了一场危机。当时皇后没有为汉武帝生下儿子,其他嫔妃都有机会逆袭。这时卫子夫怀孕了,虽然不知道男女,但若真是个儿子,卫子夫极有可能仗着恩宠和孩子,替代她成为皇后。皇后想直接对卫子夫出手,奈何汉武帝对卫子夫和肚里的孩子保护极好,皇后若是强势出手或许不用等到卫子夫生下儿子,直接就被废了。
既然不能对本人出手,那就从身边的人下手。卫青在当时只是个小人物,即便有什么闪失也不会有人怀疑,汉武帝与不大可能因为一个卫青与自己翻脸。好在被公孙敖及时救出,因祸得福成为了建章监,也就是禁卫队的对长。此后卫青身上有了一个撕不掉的标签——外戚。
汉武帝对卫青的提拔除了碍于卫子夫的面子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培养自己的势力,加强自己对国家和朝廷的把控。没过多久,卫青迎来了第一次领兵攻打匈奴的机会,也是他一战成名的机会。
毛头小子首战立功,开启军旅生涯
马邑伏击战是汉武帝对匈奴态度忍到极点的一个标志,没想到这次声势浩大的战斗失败不说,反倒是让匈奴行为和态度更加强横。更让汉武帝着急的是,目前西汉将领无人可以对抗匈奴。有人畏惧这些年来匈奴的名声不敢出击,有人适合守城不适合主动出击。总之面对匈奴,汉朝缺少有激情又有魄力的将领。卫青这个名字浮现在汉武帝的脑海中……
“不能杀战马呀!匈奴人爱护自己的战马和女人,汉朝人却将女人送给匈奴换取太平,杀了战马取乐,这样怎么能战胜匈奴呢!”在一次打猎中,汉武帝一箭射杀了一匹战马,其他人鼓掌叫好的时候只有卫青出来说了这段肺腑之言。汉武帝想看看这个卫青到底是仗着姐姐的地位口不择言,还是真有带兵打仗的本事。
除了卫青以外,许多老将也在汉武帝考察的名单之中,公平起见,每人一万人马。汉武帝想看看在同等条件下谁是抗击匈奴的最佳人选,到底谁可以担负起自己统一汉朝的重任。卫青第一次以战士的身份登上战场就展示出了非凡的见识,直接带兵找到匈奴圣地龙城,杀了匈奴七百多人全身而退,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
卫青能找到龙城,不仅汉朝众人没想到,匈奴也感到不可置信。龙城在大沙漠深处,外面有层层匈奴士兵把手,卫青进入沙漠不仅没迷路,反而绕开守卫直接找到了龙城,在极大程度上刺激了匈奴的自信心。
《史记》记载:“元光五年,拜为车骑将军……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
卫青第一次率兵奔袭龙城不仅展示了他自己的军事才能,同时增加了汉朝整体对抗匈奴的信心,在此之前匈奴一直都被大家认为是不可战胜的存在,卫青的出现则打破了这个神话。尤其是龙城可以说是匈奴人的精神支柱,许多祭祀行为都在这里完成,卫青这次胜利在最大程度上打击了敌人威风,增长了汉朝军队的信心。
反观另一边,李广战败被俘虏,拼死逃了回来。公孙敖被匈奴打得只剩下不到三千人马,公孙贺胆小甚微不敢轻易出兵,没有损失人马但也没有功劳。在这些“同行们的衬托”下,卫青显得更加功不可没,直接被封为关内侯。若说卫青这次的胜利有些侥幸的话,接下来卫青在雁门关正面击垮匈奴彻底奠定了卫青在军中的地位,为自己争取到更多与匈奴对战、立功的机会。
成为抗击匈奴主要人物,收复河套地区
接连取得了对战匈奴的胜利后,汉武帝开始主动对匈奴用兵,卫青依然是不二人选。这次主动出击,汉武帝打算一举收复河南地区。位置上来讲,河南地区与西汉都城距离较近,被匈奴人占领一直是汉武帝心里的一块石头,一旦有任何异动都会影响到京城长安。而河南的地理位置极佳,是个农牧业发展,不论是经济因素还是军事因素,河南都必须掌握在汉朝手中才能继续接下来对匈奴的计划。
卫青带领四万兵马没有直接进攻,而是偷偷绕到后方将匈奴所在区域一分为二,直接将白羊王和娄烦王收拢到包围圈中,令其他匈奴人不知道这里的情况,也无法增援。最终白羊王和娄烦王不得不为了保命狼狈逃走。这次战役中卫青彻底清除了河南地区的匈奴人,俘获一百多万头牲畜,数千百姓。汉武帝趁机将向河南地区派遣十万百姓安家落户,将河南地区打造成一个可以灵活抗击匈奴的一线地区。
自从河南被收复后,匈奴在与汉朝的对峙中逐渐显现出衰败的迹象,从主动侵略者变成了被动保卫者。汉朝则越战越勇,取得了多次胜利。在匈奴节节败退之际,汉武帝决定一举剿灭匈奴。漠北大战是汉武帝对匈奴发起的最后总攻,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都加入了这次战斗。
原定卫青率兵攻打左贤王部队,没想到卫青遭遇了匈奴的主力部队。在交战过程中匈奴一直被卫青部队压制,匈奴单于害怕全军覆没,带着卫队从缺口处逃了出去。卫青带人马追击了两百多里,斩杀了匈奴将近两万的人马。另一边的战场中,霍去病深入漠北围剿左贤王,大获全胜。至此威胁中原多年的匈奴仓皇撤退,再也不会成为汉朝的威胁,汉武帝也完成了自己大一统的梦想。原本只是下人的卫青此时已经是大司马,还娶了之前的主人平阳公主,完美实现了身份的逆袭。
让皇帝放心的功臣
卫青能够从下等人奋斗成人上人,除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汉武帝对他放心。
《史记》记载:
苏建对卫青说:“您为国家作这么多贡献,天底下还有许多读书人对您不了解,说您的不是,您应该像古人那样招揽人才呀。”
卫青回答:“古人确实有人会招揽名仕,最后却受到了天下人的不齿。招揽天下人才是君王的权利,我们臣子应该做的就是尽到自己的本分,何必想着招揽的事情呢。”
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卫青并不热衷于权势,他对自己的定位就是臣子,而且是皇帝的臣子,自己只要做好皇帝安排的事情就可以了,至于招揽贤臣的事情,那是皇帝才有的权利。卫青确实像他说的那样,只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攻打匈奴上心。汉武帝给他修建了一座府邸,让他抽时间回去看,“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史记)。”是他对皇帝皇帝的回答。
龙城战役后,卫青怕别人对自己的意见伤害到汉武帝,故意保持距离;汉武帝想给卫青的儿子封侯,卫青以孩子没有功劳拒绝了;在外征战时遇到投降归来的将领,卫青顾及到自己是外戚的身份,将生杀大权交给汉武帝定夺。
总之,在卫青与匈奴作战开始就本本分分做些自己分内之事,从不居功自傲,处处想办法维护皇帝的专政统治。可以说卫青既满足了汉武帝对匈奴征战的愿望,又满足了汉武帝对皇权专制的要求。卫青的姐姐、自己的才能自己汉武帝对他的放心和器重,这才使得卫青把握住了机会,成为名垂千史的大将军。
总结:
汉朝时期出身决定着是一个人日后的成就,基本上一个人从出生就能预见他的未来。不过卫青是幸运的,他在姐姐的帮助下跨过了身份这道鸿沟,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对抗匈奴的名将。无论是曾经在父亲府中放牧的经历,还是跟随平阳公主学习为人处世的经历,都是最终卫青成功必不可少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