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睿托孤时并没有司马懿 曹睿最后为什么改变方案

爱百科 27 0

  对曹睿托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睿托孤方案中原本没有司马懿,最后为什么司马懿会在其中?

  魏明帝曹睿仅仅活了36岁就驾崩了,而且他的皇子没有一位存活,只能将皇位传给年幼的养子曹芳。为了让曹芳能够顺利继位,稳定曹魏政局,曹睿最终选择司马懿和曹爽两人作为托孤大臣。不过曹睿最初确定的托孤方案另有其人,而且并无司马懿。那么曹睿为何又最终改变方案,让司马懿位列其中呢?

  曹睿的第一套托孤方案:由五人构成,但没有司马懿

  238年,年仅36岁的曹睿由于沉迷酒色而病入膏肓。为了让养子曹芳能够顺利继位,他必须要为曹芳选择一套值得信赖的“托孤班子”。据《三国志》记载,曹睿最初选定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五人为辅政大臣,辅佐太子曹芳。

  其中曹宇是曹操的儿子,从辈分上来说是曹睿的叔叔,是曹魏皇室宗亲,不过曹宇在曹魏宗亲中是最特殊的一个。曹丕称帝后,鉴于曹植的例子,所以对他的弟弟们严加防范。曹睿继位后,沿袭了曹丕的做法,但由于年少时和叔叔曹宇非常亲善,所以对他“差别对待”。甚至不惜打破曹丕立下的宗室藩王不得驻京为官、干涉政务的祖制,破例允许燕王曹宇在京城为官,甚至在临终前任命其担任大将军,执掌兵权,统领群臣百官。

  领军将军夏侯献的出身虽然记载不详,但不难看出他出自夏侯氏一门,和曹魏宗室有天然的血亲关系。曹爽是曹真的长子、曹肇则是曹休的长子,两人官至武卫将军和屯骑校尉,是曹氏宗亲实权派“官二代”的代表人物。

  骁骑将军秦朗虽然和曹魏宗室没有血缘关系,但由于母亲杜氏被曹操所纳,于是成为曹操的“假子”。而曹操对他这个假儿子也十分疼爱,秦朗自小在宫中长大,和年龄相仿的曹睿是“发小”,曹睿执政时更是平步青云。

  不难发现,曹睿选定的这五人有两个共同特点:与曹魏皇室有密切关系,而且都和曹睿的私交非常亲密。曹睿这样选择虽然可以保证他们对曹魏的绝对忠诚,但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将已经在曹魏拥有相当权势的“世家大族”排除在外,无法平衡曹魏政治势力之间的关系。

  第一套托孤方案的流产与司马懿的上位

  虽然曹睿的第一套托孤方案有致命缺陷,但它的“流产”却有些戏剧性。因为起到关键作用的不是被排除在外的“世家大族”出身的臣子,而是曹睿身边的机要秘书——孙资和刘放。

  当曹睿在病榻前召见曹宇等五人嘱托后事的时候,领头的燕王曹宇却非常诚恳的推辞重任。曹睿顺势询问身边的孙资和刘放二人。孙资刘放说曹宇确实能力有限,不宜担此重任。曹睿又问,那曹爽如何?二人一致同意。同时,二人又力荐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政,最终曹睿同意。

  而当时曹睿已经病重,不能写字。孙资便握着曹睿的手写下最后一份诏书,任命曹爽和司马懿为辅政大臣,并免去曹宇等四人的官职。那么二人为何要这样做呢?

  很简单,是为了一己私利。据史书记载,孙资和刘放二人同夏侯献、曹肇、秦朗等人的关系非常差。其原因在于孙资和刘放参与机要多年,倍受曹睿信赖,而夏侯献等人依仗自己和曹睿的私交甚密,对其心生嫉妒,他们之间也很可能产生过多次直接冲突。

  当夏侯献等人得知即将成为辅政大臣后,扬言孙资和刘放的好日子过不了几天了。孙资和刘放为了确保自身利益,所以一定要竭力劝阻曹睿收回成命,并且要将夏侯献等人的政治生命就此终结。

  但为了政治平衡的需要,两人也不能将这五人全部排除在外,所以便选择其中能力最为突出的曹爽为代表。而世家大族一边,两人只能选择“如日中天”的司马懿。因为司马懿当时刚刚率军平定了辽东公孙渊的叛乱,安定了曹魏的北疆,在朝野声望很高。再加之司马懿此前就担任过曹睿的“辅政大臣”,所以是不二人选。

  而促成这两人搭班子,也有利于让孙资和刘放出身的寒门士子继续执掌机要,凭借其资历获取更多的政治利益。于是尚在从辽东班师回朝途中的司马懿接到了数封要求其火速回京的诏书,“稀里糊涂”的和年轻气盛的曹爽组成了曹魏新一届的“托孤班子”。

  后记

  被罢免官职的曹宇、夏侯献、曹肇、秦朗四人抱头痛哭,就此消失于史籍记载之中。而孙资和刘放则凭借举荐曹爽和司马懿的原因一路加官进爵,获取了丰厚的政治回报。

  不过两人力荐司马懿并不是因为他们此前有过密约,而纯粹是一种机缘巧合罢了,因为两人的后人只不过出任郡守级别的官职而已,可见他们和司马氏之间并无特殊利益关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