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明朝后朱元璋分封了藩王,他为何要这么做?

爱百科 26 0

  藩王又称蕃王:是介于地方官吏与天子之间的统治者,有自己的藩王国。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藩王分封制一再作乱。比如在西汉时期,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汉景帝年间发起了“七国之乱”。再比如西晋时期,八王之乱时间长,波及广,成为西晋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

  至于唐朝时期,各地的节度使,和藩王具有相似性,所以被称之为藩镇,而唐朝的灭亡,自然也和藩镇割据存在直接的关系。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的经验教训,为何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还要采用藩王制度,分封25个藩王呢?

  一

  首先,根据《明史》等史料的记载,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在借鉴历代藩王分封的基础上,建立了明代藩封制度,并在洪武三年(1370)、十一年(1378)、二十四年(1391)先后将其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封于边疆及内地的主要城市。由此,在明朝初期,朱元璋分封了25个藩王,在数量上完全不输西汉、西晋等朝代的藩王了。

  那么,问题来了,基于什么的理由,朱元璋才要冒着藩王割据的风险来建立藩王制度呢?对此,在笔者看来,朱元璋之所以这么做,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这是明朝初期的形势,存在分封藩王的必要。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不仅外有北元势力,内部也是人心尚未完全归附。在元末明朝之际,各地的起义力量蜂拥而起,而朱元璋只是其中的一个。

  二

  虽然朱元璋击败了张士诚、陈友谅等对手,笑到了最后。但是,想要完全掌握天下,自然需要一个过程。更为关键的是,元朝虽然成为了历史,但是,北元等游牧民族势力,依然虎视眈眈,这都是让朱元璋十分头疼的问题。于是,朱元璋分封了25个藩王,这些藩王中,一部分位于北方边境地区,比如大家熟悉的燕王朱棣等,也有部分藩王位于内地的主要城市,起到扼守要地的重任。

  综上,通过这一布局,朱元璋建立的明朝,自然可以迅速掌控天下,一旦各地出现叛乱或者北元入侵的话,那么这些拥有兵权的藩王可以迅速响应。毕竟都是朱元璋的亲人,对于他来说,自然非常信任这些藩王。而这,自然也是西汉、西晋等朝代分封藩王的重要初衷。

  三

  另一方面,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清除了不少功臣。对此,在笔者看来,清理功臣和分封藩王之间,实际上相辅相成。在明朝初期,不少功臣行为逾矩,甚至有谋反等大逆不道之举,比如胡惟庸、蓝玉、李善长等人。在清除掉这些功臣后,朱元璋自然需要分封藩王来拱卫皇室。当然,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些藩王,也可以说是朱元璋用来取代功臣的。

  在朱元璋看来,不管是功臣之后,还是藩王之后,都会对明朝皇室忠心耿耿。而相对于功臣,朱元璋无疑更加信任自己的亲人。此外,顾念亲情,正是朱元璋建立藩王制度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众所周知,相对于汉高祖刘邦,朱元璋的出身,可谓更加贫苦,这在古代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中,几乎无人可以相提并论。

  四

  最后,对于童年、少年吃尽苦头的朱元璋,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后人也品尝同样的滋味。因此,朱元璋分封藩王,自然是想给这些亲人一个稳定的港湾,促使他们的生活拥有一个长远的保障。同样的道理,汉高祖刘邦在建立西汉后,除了异姓王,也分封了众多刘氏宗室为藩王。在明朝时期,藩府的爵禄有细致规定,等级有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各个等级有不同的俸禄待遇。

  虽然朱元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藩王制度还是导致了很多负面影响,这不仅是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击败建文帝朱允炆,更因为明朝后期,藩王宗室带来的资源消耗,无疑拖累了明朝朝廷,成为明朝走向灭亡的原因。对于朱元璋一手建立的藩王制度,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