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如何评价赵匡胤?他的一生存在哪些争议?

爱百科 27 0

  赵匡胤,即宋太祖,小名香孩儿,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在位共16年。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赵匡胤趁周恭帝即位时年幼,尚根基不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后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契丹占据的燕云十六州。976年,赵匡胤逝世,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1008年,加谥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人物评价

  张洎:陛下生而知之,国主学而知之。虽学知与生知不同,然其知一也。

  赵光义:先帝以勤劳定天下,凡军国机务、边防制置,咸得之矣。但遵守旧规,不得辄易。

  范仲淹:①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②我太祖皇帝应天顺人,受禅于周,广南、江南、荆湖、西川,一举而下,罢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无祸乱之忧。

  富弼:艺祖临轩之初,一岁之内,下泽潞,平扬州,威令之行,如破竹之势,则其余藩镇,自是束手而听命矣。又于樽酒之间,酬对之际,折其气,伏其心,罢节旌,授环卫,謦欬之易。其故何哉?御得其道故也……太祖、太宗圣圣相承,修明宪度,肃清寰宇。

  田况:太祖少在兵戎间,累着战功,以至得天下。然以兴隆学校为心,京师建国子监,每舆驾亲临,以观其役。识者知太平之有渐矣。

  刘安世:太祖用心,尧舜之心也。

  司马光:①唐得天下一百有三十年,明皇恃其承平,荒于酒色,养其疽囊,以为子孙不治之疾,于是渔阳窃发,而四海横流矣。肃、代以降,方镇跋扈,号令不从,朝贡不至,名为君臣,实为绚敌。陵夷衰微至于五代,三纲颓绝,五常殄灭;怀玺未暖,处宫未安,朝成夕败,有如逆旅;祸乱相寻,战争不息,血流成川泽,聚骸成邱陵,生民之类,其不尽者无几矣。于是太祖皇帝受命于上帝,起而拯之,躬擐甲胄,栉风沐雨,东征西伐,扫除海内。当是之时,食不暇饱,寝不遑安,以为子孙建太平之基。②太祖皇帝受天明命,抚有大宝,当是之时,战士不过数万,北御契丹,西捍河东;以其馀威,开荆楚,包湖湘,卷五岭,吞巴蜀,扫江南,服吴越。

  程颐: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乱,不戮一人,自古无之,非汉、唐可比,固知赵氏之祀安于泰山。

  苏轼:予观汉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杀人者致之,其余杀人愈多,而天下愈乱。

  魏泰:太祖皇帝得天下,破上党,取李筠,征维扬,诛李重进,皆一举荡灭,知兵力可用,僭伪可平矣。

  杨侃:太祖以神武独断,太宗以圣文诞敷,平江表,破蜀都,下南越,来东吴,北定并、汾,南取荆、湖。是故七国之雄军,诸侯之陪臣,随其王公,与其士民,小者十郡之众,大者百州之人,莫不去其乡党,率彼宗亲,尽徙家于上国。

  叶梦得:太祖英武大度,初取偕伪诸国,皆无甚难之意。

  吕祖谦:一举而平荆湖,再举而平蜀汉,三举而平刘鋹,四举而平李煜。兵锋所向,如雷如霆,如摧枯,如破竹,无不陨灭者,盖艺祖阅习之功,有以先之地。

  陈亮:唐自肃、代以后,上失其柄,藩镇自相雄长,擅其土地人民,用其甲兵财赋,官爵惟其所命,而人才亦各尽心于其所事,卒以成君弱臣强、正统数易之祸。艺祖皇帝一兴,而四方次第平定,藩镇拱手以趋约束,使列郡各得自达于京师。

  王称:太祖皇帝聪明齐圣,由揖逊而有天下,如尧与舜。至于天禄之传,不归之子而归之弟,则贤于禹远矣,况汤武乎。呜呼!得天下以仁,弃天下如脱屣,数千百载之间,继尧舜之正者,唯太祖为不可及也已。

  吕中:以我太祖立国之初,规模广大如汉高帝,谋深虑远如汉光武,而正心符印,密契三圣之传于数千载之上。

  脱脱:昔者尧舜以禅代,汤武王、以征伐,皆南面而有天下。四圣人者往,世道升降,否泰推移。当斯民涂炭之秋,皇天眷求民主,亦惟责其济斯世而已。使其必得四圣人之才,而后以其行事畀之,则生民奔驰之期,殆无日也。五季乱极,宋太祖起介胄之中,践九五之位,原其得国,视晋、汉、周亦岂甚相绝哉?及其发号施令,名藩大将,俯首听命,四方列国,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建隆以来,释藩镇兵权,绳赃吏重法,以塞浊乱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录、幕职,躬自引对。务农兴学,慎罚薄敛,与世休息,迄于丕平。治定功成,制礼作乐。在位十有七年之间,而三百余载之基,传之子孙,世有典则。遂使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呜呼,创业垂统之君,规模若是,亦可谓远也已矣!

  朱元璋:惟宋太祖皇帝顺天应人,统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孙承恩:宋祖龙兴,仁厚建国。笃尊圣道,式着君德。慎狱恤民,惩奢塞源。身端化本,大哉王言。

  邵经邦:愚观宋祖之大略有五:知人,一也;善任,二也;推诚,三也;厚抚,四也;至於莞榷之利悉委诸将,恣其贸易,皆得便宜,五也。

  冯梦龙: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手段?

  王夫之: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

  爱新觉罗·弘历:吾于开创之君,独以唐太宗、宋太祖为不可及焉。二君者,皆以不世之才,平一天下,而以仁爱之心、宽平之政保养百姓,治功灿然,昭于千古。然家门之政,兄弟之友,则唐弗及也。太祖继周世宗之后,据有河洛,即位之初,首以安内为本,兴学校、褒忠良、度民田、开言路,惩节镇之祸,命文臣知州,又以常参官知县事。国内既定,然后兴师出兵,伐南汉、克西蜀,无不望风披靡、稽首来廷。偏师北指,刘钧丧胆;舟师南下,李煜归命。虽诸将効力之功,亦由太祖处之有道也……太祖退藩镇之兵,只在杯酒片言之间,君臣之分,情义兼隆。而俭约是务,治定功成,制礼作乐,传之来裔,为万世法。其成功致治之盛,几乎唐太宗。而规模之正,则又过之矣。

  赵翼:宋太祖以忠厚开国,未尝戮一大将,然正当兴王之运,所至成功,固无事诛杀。

  蔡东藩:①大业都成智勇来,偏师一出敌锋摧。试看虏帅成擒日,毕竟奇功出异才。②至太祖事周以后,所立功绩,莫如高平、清流关二役,著书人亦格外从详,不肯少略,为山九仞,基于一篑,此即宋太祖肇基之始,表而出之,所以昭实迹也。③宋太祖之婉谢窦仪,器重赵普,皆具有知人之明,而引为己用。至激责韩令坤数语,亦无一非用人之法。盖驾驭文士,当以软术牢笼之,驾驭武夫,当以威权驱使之,能刚能柔,而天下无难驭之材矣。若斫皮笠而诛惰军,作士气以挫强敌,皆驾驭武人之良策,要之不外刚柔相济而已。④周世宗为五季英主,而拓疆略地之功,多出匡胤之力,史家记载特详,虽未免有溢美之辞,而后此受禅以后,除韩通诸人外,未闻与抗,是必其平日威望,足以制人,故取周祚如反掌耳。⑤赵普惩前毖后,力劝宋祖裁抑武夫,百年积弊,一旦革除,读史者多艳称之。顾亦由宋祖智勇,素出诸将右,石守信辈惮其雄威,不敢立异,乃能由彼操纵耳。不然,区区杯酒,寥寥数言,宁能使若辈帖服耶?

  吕思勉:宋太祖的才略,亦和周世宗不相上下,或者还要稳健些。

  黄仁宇:所以我们从《宋史》的本纪里看到赵匡胤幸造船务、观制造战舰、观水矶、阅炮车、视察练习水战、亲授医官黜其艺之不精者,前后不绝。他自己也武艺高强,骑马射箭均是第一流能手,未做皇帝前曾以大将的身分亲自参加战斗,所以宋朝人也称之为“艺祖”。既作皇帝则他不能搬出智力德行均高人一筹的表现。可是赵匡胤不以抽象的观念笼罩事务。他作圣贤之君的观念,能拿出来对真人实事发挥,在各代帝王之中可算是最能说实话的一位……赵匡胤在公元976年去世之日即算按照传统“盖棺论定”的立场看来,也算得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人物。而注意事业上的成功,也是宋太祖赵匡胤自己的一生宗旨。

  虞云国:宋太祖以一军旅武将夺得天下,在位十六年,做了两件大事:第一,基本统一了南方,并为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强化了中央集权,彻底消弭了中唐以来造成地方割据的动乱因素。太祖不仅为赵宋王朝,也为其后的封建王朝留下了一笔不可缺少的政治遗产,宋代以后的统一王朝没有再出现分裂割据局面,这笔政治遗产是大起作用的。

  人物争议

  籍贯

  历史上有关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籍说法不一。从《宋史·太祖本纪》到有关史籍辞书,对赵匡胤的籍贯皆载为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 但《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清苑县志》和《保定府志》等文献中,均有赵匡胤祖籍在保州保塞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的记载。

  2003年4月12日,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组织举办了“宋太祖赵匡胤祖籍问题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提出了“保州说”、“涿州说”和“从幽州迁到保州说”三种观点,并未达成一致意见。学者汪圣铎认为,保州有一支赵宋宗室是确定无疑的。但赵匡胤祖籍究竟在哪里,还需要挖掘更多的资料才可以证明。学者姜锡东认为,赵匡胤的籍贯在历史上是非常复杂的,从会议讨论看,说赵匡胤的故里在“保州”,相对来说材料证据要多一些。但是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要充分考虑不同意见及其依据,尤其要注意将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紧密地结合起来,要靠材料来解决问题。

  死因

  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

  据说在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时已患病的赵匡胤命召晋王赵光义入宫饮酒议事(另载是召太祖第四子赵德芳进宫商议后事,被晋王知晓后未召进宫),左右不得闻。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赵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饮罢时,约莫为次日三更,殿外大雪堆积数寸之高,只听见赵匡胤引柱斧戳地,并大声对赵光义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好做”) ,随后解衣就寝,鼾声如雷。四更时分,赵匡胤被发现死于万岁殿内,随后赵光义继位。

  但宋人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则记载赵匡胤驾崩时,是宋皇后派宦官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却往开封府衙门召赵光义入内,夺取皇位。据此,赵匡胤死时,赵光义不在寝殿,不可能“弑兄”。 此说日后也为南宋学者李焘所采,编入《续资治通鉴长编》中。

  传位

  据记载,一次赵匡胤去看望生母杜太后(一说赵光义一同前往),杜太后问赵匡胤:“你知道为什么你可以夺得天下吗?”赵匡胤答:“是祖宗保佑我啊!”杜太后摇头说:“那是因为后周的皇帝年幼,主少国疑,你才得以黄袍加身。所以以后传位,应该先传给你的弟弟光义,这样我大宋江山才可以永固。”赵匡胤叩头说:“一定遵照母亲说的做。”于是,杜太后命赵普起草盟约,藏于金匮之中。北宋时期的私史稗乘对金匮之盟多有“三传约”的记录,即“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

  学术界普遍认为金匮之盟存在的可能性较大,但对金匮之盟的具体内容有较大争议。也有学者认为,这是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才提出的世所未见之说。

  杯酒释兵权

  据说,赵匡胤有一天召宰相赵普,问道:“从唐朝末世以来数十年,皇帝已经换了八个家族了,战争频繁不休不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什么原因呢?朕想停止天下兵戈,使国家长治久安,如何才能做到?”赵普回答:“陛下讲了这事,是天地人神之福啊。造成天下的混乱,非别的原因,就是藩镇的权力太大,君弱而臣强罢了。今日如想要解决这样的情况,唯有削弱藩镇的权力,限制他们的财政,将他们的精兵没收,这样天下就会和平了。”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赵匡胤在退朝后留下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诸高级将领饮酒。酒至半酣,赵匡胤对军将们说:“我若没有诸位,也当不了皇帝。虽然我贵为天子,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当了皇帝之后,我终日没有好好睡过。”此话令石守信等人大惊失色:“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谁敢再有异心?”赵匡胤说道:“谁不想要富贵?有朝一日,有人以黄袍披在你身上,拥戴你当皇帝。纵使你不想造反,还由得着你们吗?”

  石守信等将领跪下磕头,哭着说:“臣等愚昧,不能了解此事该怎么处理,还请陛下可怜我们,指示一条生路。” 赵匡胤借机表达了自己让他们放弃兵权的想法,建议道:“人生苦短,犹如白驹过隙,不如多累积一些金钱,买一些房产,传给后代子孙,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没有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诸将答谢说:“陛下能想到我们这事,对我们有起死回生的恩惠啊。”次日,诸将称病请求辞职,赵匡胤一一敕准,并给予优厚的赏赐。

  但关于此事的真实性,也受到不少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史籍所载的设宴请客情节为虚构,且诸书关于“罢兵权”与赵匡胤、赵普的关系,说法也不一致等。

  还有第二次“释兵权”,是在开宝二年(969年)。当时赵匡胤召诸镇节度使白重赞、武行德、王彦超、郭从义及杨廷璋等同时入朝,在后苑设宴。席间,赵匡胤举杯对赴宴的白重赞等人说:“卿等均国家旧臣,随朕鞍前马后,南征北战,戎马倥偬,至今尚无休养安乐的时候,这实非肤礼待贤臣的本意。”王彦超马上领会了赵匡胤的意图,当即离席跪请辞官告老。然而白重赞等人却不明白其用意,历陈平昔的战功及履历艰辛,赵匡胤听后说:“这是前朝的事,不值得再提了。”次日便收回众人兵权,改授闲散官衔

  誓碑遗训

  据叶梦得《避署漫抄》、王明清《挥麈后录》、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记载,赵匡胤曾在石碑上(一说为铁块上)刻下留给子孙的遗言。宋朝历任皇帝即位时,都必须拜读这份遗训;不过,这份遗训至为机密,除了特定宫中人士之外,甚至连宰相都不知道。后在金灭宋时,才发现这份文件的存在。据说,该碑“高七八尺,阔四尺余”,有誓词三行:

  (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赵匡胤温厚的个性透过这个石碑遗训,表现在整个宋朝的政治上。

  不过该碑誓的真实性,受到了学者的怀疑。1986年,学者杜文玉发表《宋太祖誓碑质疑》一文,认为“誓碑”之事是根本不存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