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再也没有攻打蜀汉 司马懿是怎么想的

爱百科 28 0

  还不了解: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诸葛亮死后很可怕吗?司马懿为什么再也不攻打蜀汉?

  在有关三国演义的影视剧当中有过这样的情景描述,诸葛亮续命未遂后病逝于五丈原,可他临终前却给姜维留下了一个锦囊,使得成功将司马懿的大军吓退。后来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死消息的时候,顿时间嚎啕大哭道:“死诸葛吓退了活仲达。”

  关于是否攻打蜀国这个问题,司马懿有一些难言之隐,但主要是他在演戏,而且充满了阴谋诡计。

  我们来剖析一下司马懿这个人,看看他的人生轨迹,然后再谈谈他为何终生不伐蜀。

  司马懿的家族可以说相当显贵的,其先祖程伯休父在周宣王时期,因为战功优秀而被封为大司马,其后代便以司马为姓。

  司马懿的十二世祖司马卬随项羽灭亲,被封为殷王,定都河内,汉朝时设河内郡,其后代世代生活在此。

  东汉时期,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曾祖父司马量、祖父司马儁都是朝廷大官,至少也是太守级别的官员,司马氏家族因此成为河内郡有名的世家大族。

  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曾担任京兆尹,他为人耿直公正,富有学识,是河内司马氏的代表人物,他的八个儿子个个都是青年才俊,被时人称为司马八达,其中老二司马懿很早就名声在外,是司马防儿子之中最出色的一个。

  司马防与曹氏家族最初的联系,始于他举荐曹操为孝廉,帮助曹操来到洛阳任职,曹操因此开启了官宦生涯,并积攒了不少人脉和声望,这为他后来的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曹操在挟持汉献帝之后,忠心于汉室的司马防便对他丧失好感,拒绝继续在朝廷任职,只是在家读书养老,教育几个儿子,其实就是为了自保罢了。

  受到司马防的影响,司马懿对曹操也没什么好感,曹操几次召他入朝为官,都被他以生病为由给拒绝了,后来他把曹操给惹急了眼,以逮捕他相逼迫,他这才不得不从。

  曹操为何一定要征召司马懿?

  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曹操那时候正在招贤纳士,司马懿才能优秀,可堪大任;二是曹操很想拉拢司马氏家族为已所用,他征召司马懿是带有政治目的的。

  不管怎么说,司马懿最终还是来到了曹操身边,而且表现相当不错,多次跟随曹操出征各地,出了很多很好的计策。

  比如说,关羽围攻襄樊之时,司马懿就曾建议曹操联络孙权,让孙权突袭荆州,后来果然奏效,关羽被吕蒙俘杀,荆州被孙曹两家瓜分,三国局势就是改变。

  不过,曹操在与司马懿相处的过程中发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不是甘为臣下之人,曹操因此对他十分忌惮。

  但司马懿更加聪明,表现得十分低调、恭顺,打消了曹操的顾虑,而且他积极与曹丕搞好关系,得到了曹丕的保护。

  后来,曹操让司马懿辅佐曹丕,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下,曹丕最终成为了曹操的继承人。

  曹丕继位之后,对司马懿予以重用,但他其实并非完全信任司马懿,只是将政务交给他处理,并不让他过多染指大军。

  因此,曹丕在位的七年时间里,司马懿干得最后的事情就是留守后方,为大军提供后勤服务,他也了解曹丕对他有所忌惮,所以做人十分低调,只是将分内事做好,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其他心思。

  曹丕去世后,魏明帝曹叡继位,司马懿、陈群、曹真、曹休成为顾命大臣。

  曹叡这个人相当不简单,他沉着刚毅,明识善断,深谙制衡之道,他了解四位顾命大臣是他掌握大权的妨碍,便采取声东击西之策,将司马懿、曹真、曹休调往边境,让他们带兵打仗,只将没什么实权的陈群留在京城,他因此大权在握,将所有人都死死拿捏在手中。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司马懿来到了魏蜀边界,成为了抵御诸葛亮北伐的主将,但他同时也被曹真等宗室成员监视着,或者说在曹叡的运作下,这些人相互之间制衡着。

  对于司马懿而言,他虽然成为了大军主帅,但处境却相当不妙,完全被皇帝曹叡给抓在了掌心,一旦遭到怀疑,就有家族覆灭的危险,怎么办呢?

  司马懿最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表面上服从曹叡,率军与诸葛亮打仗,但实际上采取了龟缩策略,并不积极进攻,这么做的好处是,只要诸葛亮的威胁还在,曹叡就不得不重用他。

  尤其是在曹真和曹休先后去世之后,司马懿的作用就更加无人替代了,曹叡明了解他进取心不足,但也是无奈,毕竟他抵御住了诸葛亮的进攻,作用还是很明显的,也是别人办不到的。

  借着与诸葛亮数次交战的机会,司马懿还干了许多其他事情,比如在军中排斥异己,培植自己的势力,最终将军权牢牢把控在了手中。

  当然了,司马懿所做的一切都非常隐蔽,比如说忠心于曹魏的大将张郃,就是被司马懿借诸葛亮之手杀死的;而大将郭淮则被司马懿成功收服,成为他的心腹大将,也是他持续掌控大军的关键人物之一。

  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当中,司马懿将自己的龟缩政策发挥到了极致,魏明帝曹叡数次下令他进攻,但他坚持“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策略,与诸葛亮对峙半年有余,诸葛亮屡次下战书,甚至送女人衣服给他穿,以此来激将他,他都没有出兵。

  不过,让司马懿想不到的是,诸葛亮后来病逝于五丈原,这让他十分慌张,因为他了解曹魏的威胁就此解除,自己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未来面临的困境将会更多,怎么办才好呢?

  就在诸葛亮去世后不久,司马懿给曹叡上书一封,说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大军爆发了内乱(杨仪杀死了魏延),正是兴兵伐蜀的好机会,他想以此继续掌控大军,但曹叡也不是傻子,没有批准他的请求,还以功劳封他为太尉,让他入京任职。

  按照曹叡的想法,既然来自蜀汉的威胁解除了,那么司马懿的作用就没有了,可以让他入京任职,从而对其进行监视。

  但让曹叡没想到的是,司马懿入京后不久,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曹魏,自立为燕王,还与东吴勾结起来,这让他大为光火,便下令毌丘俭出兵讨伐,但被公孙渊给击败了。

  曹叡左顾右盼,没有发现谁有击败公孙渊的才能,不得已之下,便让司马懿出山,担任讨伐公孙渊的主将。

  事实上,当时曹魏宗室与夏侯氏已经开始没落,老一辈的名将都已死去,青年才俊之中可堪大任的并不多,曹爽和夏侯玄名气很大,但空有虚名;夏侯霸倒是不错,但他与郭淮关系不睦,一直被压制着。

  所以,曹叡重用司马懿,也有十分无奈的,但他的优势是年轻,他还有很多时间可以谋划和运作,培植自己人取代司马懿的希望还是很大的。

  然而,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曹叡私生活太混乱了(广采众女),竟然英年早逝了!

  事情是这样的,就在司马懿平定辽东后不久,曹叡下令他班师回朝,前往关中驻扎,就在他走到半路上的时候,曹叡病重的消息传来,还让他立即返京。

  司马懿返京之后,曹叡接见了他,让他与曹爽一起当顾命大臣,辅佐八岁的曹芳,不久后曹叡就去世了。

  曹叡继续重用司马懿,也是不得已的,因为司马懿那时候羽翼众多,已经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只有他能稳定曹魏江山,但曹叡同时重用了大将军曹爽,其意图很明显,就是让曹爽制衡司马懿。

  随着曹叡的去世,司马懿的人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曹爽持续打压他,甚至对他采取明升暗降的策略,任命他为太傅,从而剥夺了他的实权,他的处境就更加不妙了。

  在最危险的时候,司马懿只能称病在家不出,从而避免遭受曹爽的打压,但这其实是一种韬光养晦之策,他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为了翻身做主人,因为他不愿意将自己及家族的命运放在他人手中。

  由于曹操、曹丕、曹叡这三位君王都对司马懿不放心,所以他已经对曹魏绝望了,再加上曹爽的咄咄逼人,他意识到自己的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政变夺权。

  不过,司马懿称病在家,不代表他妥协认输了,他其实是在积极谋划,并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再发动政变。

  在司马懿看来,曹爽这个人名不副实,他虽然掌握军权,但军中威信严重不足,且好大喜功,常常发起对外战争,又无法打胜仗,造成国力衰退不说,将士们也都因为死伤惨重而不满。

  借着这个机会,司马懿暗中拉拢了不少人,比如说并州刺史孙礼,他就是因为曹爽穷兵黩武而心生不满,最后投靠了司马懿。

  另外,曹爽还专权跋扈,引起了朝臣的不满,司马懿作为受害者之一,得到了许多大臣的同情,这些人无形之中成为了他的支持者,这也是他后来政变成功的原因之一。

  当然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其实就是司马懿意志的延伸,这也说明当时在司马氏家族内部,政变夺权已经是共识了,只不过大家心照不宣罢了。

  249年,趁着曹爽带着曹芳外出祭祖的机会,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诛杀了以曹爽为首的一大批人,并对曹魏的坚定支持者进行了严厉打击,其手段十分残忍,充满了阴谋诡计,被后世之人所诟病。

  在为后人铺平了道路之后,司马懿于高平陵之变后两年去世,经过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的努力,到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时期,最终篡魏建晋,并一统全国,成为了天下主宰。

  简单说完司马懿的一生,我们再来说说司马懿为何在诸葛亮去世后,终生都未伐蜀。

  总结起来说,司马懿之所以不伐蜀,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从时间角度而言,司马懿没有机会伐蜀。

  前面我也说了,诸葛亮去世之后,司马懿是有过伐蜀想法的,他的目的是为了继续待在军中,但曹叡识破了他的诡计,将他调入了京城。

  后来,司马懿征讨辽东,平定辽东后曹叡又去世了,之后被曹爽剥夺了实权,自保尚且困难,就更不用说伐蜀了。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的工作重点是肃清内部,为后人打下坚实基础,所以伐蜀并不在考虑之列。

  第二,从战略角度而言,伐蜀时机并不成熟。

  司马懿富有谋略,是个战略家,何时该打仗,何时该保持和平,他有着清醒的认识。

  诸葛亮刚去世的时候,司马懿之所以想伐蜀,有私心作祟,其实也有战略上的考虑,毕竟那时候蜀汉内部动荡,确实是个很好的时机。

  但是,蜀汉内部很快就稳定下来,刘禅或打压或杀掉了一些影响内部团结之人,比如杨仪;并按照诸葛亮的嘱托,重用蒋琬、费祎、姜维等人,蜀汉很快就确定了对外积极防御,对内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国策。

  因此,机会稍纵即逝,蜀汉站稳阵脚之后,再谈伐蜀就不明智了,司马懿对此是有清醒认识了,所以他压根就不支持伐蜀。

  比如说,244年曹爽为了树立军中威信,曾不听司马懿劝阻,执意率军伐蜀,结果被蜀军镇北大将军王平击败,损失极为惨重,曹爽本人差点就没回来。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司马懿的判断还是正确的,蜀汉经过休养生息,实力强劲,而曹魏内部矛盾重重,根本无法轻易击败蜀国。

  按照司马懿的设想,曹魏最应该做的事情,并不是贸然对外扩张,而是先收拾掉来自北方的威胁,并积极发展自身实力,尤其是大力发展农业,并广泛开展军屯,等积攒了足够粮草之后,再制定伐蜀伐吴的策略。

  早在曹操在世时,司马懿就已经提出了这一策略,曹操是认真贯彻了的,曹丕和曹叡也都很重视,但曹爽却不以为然,他为了个人利益而穷兵黩武,致使国力下降,根本没有灭蜀灭吴的实力。

  第三,从个人角度而言,伐蜀不适合司马懿的利益。

  从某种程度而言,蜀汉给了司马懿非常多的“帮助”,让他得以保全自己,并发展了自身实力。

  前面我也说了,司马懿借着与诸葛亮打仗的机会,让曹叡对他无奈,他也趁机培植了个人势力,将大军牢牢把控在手中。

  司马懿被曹叡调入京城之后,以郭淮为首的一干将士留在边境驻守,这些人都是司马懿的亲信,只要蜀汉还存在,他们就可以手握兵权,成为司马懿强有力的后盾。

  但是,曹魏一旦伐蜀,那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成功了,司马懿及其亲信随时都有被清洗的可能;如果失败了,司马懿的亲信损失大半,对他的影响也很大。

  所以说,只有蜀汉继续存在,曹魏与其继续保持和平现状,对司马懿才最有利,一旦遇到大事,司马懿还可以随机应变。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将夏侯玄和夏侯霸调入京城(夏侯玄入京了,但夏侯霸跑去投靠蜀汉了),然后让郭淮接替夏侯玄担任镇西将军,都督雍州凉州诸军事,他一下子就将大军给掌控了(实际上夏侯玄当主将的时候,将士们也不真心服从他,郭淮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司马懿在大军的布局不是为了伐蜀,而是为了自保,甚至是为政变夺权做准备,伐蜀并不适合他的利益。

  第四,司马懿的人生追求,导致他在诸葛亮去世后,不会选择伐蜀。

  从某种程度来说,司马懿的一生都是“被迫”的,他本不想做官,是曹操逼他的;他也不想造反,是曹爽逼他的;他甚至不想做曹操那样的枭雄,所以他在高平陵之变后,反对曹芳任命他为丞相,也拒绝加九锡殊荣,甚至连个公爵都不接受。

  那么,司马懿究竟图什么呢?

  只能说,司马懿虽然不是忠臣,但曹氏家族极其不信任他,让他的家族时时刻刻处在危险之中,为了实现自保,很多事情都不得不为之。

  也就是说,司马懿可能根本没有什么大的野心,他不想称王称霸,他政变夺权只是为了实现自保而已。

  或许,直到政变夺权之后,司马懿才有了更大的野心,但他已经没有时间了,所以只是做了一些血腥的事情,为后人扫清了道路。

  因此,司马懿的人生追求,按照时间排序,应该先是政变夺权,再争夺天下,政变如果没有实现,他是不会伐蜀的,不然就本末倒置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