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蜀汉和诸葛亮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对于蜀汉政权来说,蜀汉的灭亡,诸葛亮应该需要负什么责任?
在三国那个精彩纷呈的时代里,呈现出了无数英雄豪杰、乱世枭雄,他们的姓名也如同繁星永恒的留在了历史的天空中。在这些令后人敬仰的姓名中,诸葛孔明无疑是最耀眼的一个,以至于后人们惯于将诸葛称之为智慧的代名词。诸葛亮以其过人的眼光,超凡的智慧和高尚的气节协助刘备创下了一番宏伟的事业,自己也同那些当世的英雄们名垂青史。他的后半生足够的刺激也足够的精彩,千百年来人们往往敬佩和赞叹他的功勋和智慧,却忽略了他的不足与失误。
客观地说,蜀汉霸业的建立诸葛亮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霸业难成;但是蜀汉二世而亡,孔明也难辞其咎。究竟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一生功过如何,让我们细细品来。
诸葛亮随刘备出山之后,先帮刘备拿下荆州,其后联吴抗曹取得赤壁大胜,然后又助刘备攻取西川,奠定三足鼎立之势。刘备死前托孤白帝城,诸葛亮掌管蜀汉军政大权,通过精心治理蜀国实力大大增强。后来南征孟获,平定南部大后方,最后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惋惜身死五丈原,未能完成一统江山、恢复汉室的大业。
诸葛亮剧照
尽管孔明出师未捷身先死,但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巩固大部分功劳要记在诸葛亮的身上,如果没有诸葛亮就不会有刘备三分之一的天下,这一点恐怕是无人质疑的。但是诸葛亮也犯下了许多错误,有些错误甚至是致命的隐患。
后世的文学作品几乎把诸葛孔明塑造成了一个完美的人物,但人无完人,即便诸葛亮才华盖世、气节高尚,也曾创造令后世敬仰的功业,也有一些被光芒所遮盖的不足和遗憾。客观分析,孔明此人清高自傲,事必躬亲。孔明初出茅庐之时,刘备势单力薄,手下也没有顶级谋士,因此对于战略局势的运筹帷幄基本出自他一人之手。当然,诸葛亮神机妙算,屡出奇谋,帮助刘备奠定了江山基业,帐下谋臣武将,无人不服。
刘备剧照
当凤雏庞统在征西川之时意外阵亡,刘备集团就只能依靠孔明这颗聪明脑袋了。纵观整个三国时代,刘备军团特别精彩,就是因为其手下个个都是精英,五虎上将天下无敌,诸葛孔明盖世无双。而曹操和孙权阵营却很少出现这样的人才,实际上并非两个集团没有顶级人才,而是人才太多,无法像他们这样突出而已。
而且,诸葛亮往往是独自一人筹谋策划,他人难以与之共谋。在诸葛亮的心中自比管仲、乐毅,其他的人都不放在眼里,何况在他那个时代能入他法眼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这也从客观上导致刘备智囊团规模过小的情况,而且除孔明之外几乎没有顶级谋士。同时,诸葛亮特别勤政,以至于过度揽权,主持蜀汉朝政期间,无论军务、政令、法纪全部都要由他定夺,其他官员大部分只管执行,这对于后备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诸葛亮死后,刘禅身边出现了无人可用的局面。
与蜀汉集团相比之下,曹操手下的人才济济一堂,仅顶级谋士就有:郭嘉、荀彧、司马懿、贾诩、荀攸、程昱等人,若单独拿出来,每个人的才能未必在诸葛亮之下,尤其是郭嘉,被称为三国第一谋士。武将更有五子良将八虎骑,年轻将领更是数不胜数。并且曹操的儿子们也各个才华出众,这也反映出对年轻人的培养极为的重视。后期司马懿与诸葛亮对阵时率领的大部分都是后起之秀,蜀汉阵营这是一群功臣老将。
而被曹操高度评价的孙仲谋在年轻时就有招贤纳士,礼遇人才的美名。周瑜死后,鲁肃、吕蒙、陆逊接连担任大都督一职,并且都为东吴立下大功,东吴集团的后备人才非常充足,短时间内就能实现无缝对接。这是诸葛亮所欠缺的。诸葛亮过于自信,也许他认为在他的有生之年应该有能力一统天下,因此他的一生都在向着这个目标冲锋。至于培养人才,应该是一统江山之后的事情了,结果可想而知,孔明死后只有一个姜维坚持北伐。一个姜维面对着曹魏和孙吴整个集团的精英人才,如何不败。
姜维剧照
在用人方面诸葛亮也有任人唯亲,只用精英的局限性,集中表现在荆州集团和魏延身上。刘备入主西川之后,刘璋的部下大都为刘备收编,这些人里不少都是蜀中俊杰,能人辈出。但是从蜀汉后期的发展来看,诸葛亮依然重用的是原有的荆州集团老部下,西川人才很少得到提拔与重用。谋士之中只看好一个马谡,惋惜此人在街亭保卫战中兵败被斩,在收服姜维之前,诸葛亮也未曾表示要大力培养年轻人才。
武将方面一直依靠五虎上将,关羽、张飞先后逝世,黄忠年迈依然上阵,马超一直防守西北,后期孔明阵营中只有一个年逾七旬的赵子龙。即便在谋臣武将极度缺乏的情况下,诸葛亮依然没有启用西川的人才储备,以至于形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前锋的局面。诸葛亮也并非不想培养年轻武将,但却任人唯亲,仅仅重用关兴和张苞这种将二代,而这些人的武艺和才能并不突出。
魏延剧照
另外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魏延,无论从背景、能力以及发展前程来看,魏延都不具备谋反的条件,很大程度上来讲魏延是被诸葛亮逼反的。诸葛亮和魏延一向不和,而他不看好魏延的理由也很牵强,此人脑后有反骨。从侧面可以看出,诸葛亮并不喜欢这种归降的顶级人才。
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实际上招了两个人到床前,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是人们不太熟悉的李严。实际上托孤是托给这两个人,孔明自不必说,是蜀汉的顶梁柱。那为什么要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李严来呢?实际上这个李严大有来头,尽管此人在历史上的戏份不多,但他却是蜀汉地区最大势力阶层---世族大家的代表人物。从两汉到两晋世族大家一直是中国一股非常重要的政治力量,同时也是主要的知识分子来源。如果没有世族大家的支持,没有哪个政权能够持续统治。
诸葛亮治理蜀中时,采取了非常严苛的管理方式,严谨的惩罚措施大部分都落在了这些世族大家的身上。因为老百姓只要有饭吃,能丰衣足食,绝大部分都是守法好公民。但是那些有钱有势的家族就不同了,平时少不了有些骄横作风,为了自己的利益肯定也有触犯法律的地方。也因为这个原因,诸葛亮和蜀中原有世家大族有了很深的矛盾。
刘备白帝城托孤
但由于诸葛亮手握军政大权,无论军中、朝堂都有极高的威信,并且实行轻徭薄税很得民心,这些世家大族也只是敢怒不敢言,这样的政策实际上不利于团结,造成了内部分裂。孔明死后姜维九伐中原,实际上规模都不大,就是因为得不到这些势力的支持。
刘备都能意识到李严等人的重要性,诸葛亮不可能不清楚,只不过孔明并没有把西川看作长久发展的政治资产,仅仅作为了一个能够提供足够军饷的后方根据地而已。因此他不屑于和李严之辈为伍,他心中的目标是北伐中原,一统江山,只惋惜他也算不到天不借寿五丈原!
诸葛亮还为蜀汉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那就是忽视对后主刘禅的培养。刘备白帝城托孤,也体现出了他对孔明的极大信任,把自己的儿子和恢复汉室的希望寄托在了孔明的身上。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也如他出师表中所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似乎把精力都放在了刘备托付给他的事业上面,而本来聪明伶俐的阿斗被他锁在深宫,不管不问,任其纵情享乐,虚度光阴。
孔明当时独揽大权,无论朝堂还是宫闱之中他都是一言九鼎,以他的才华和智慧即便没有精力亲自教导幼主,选择贤才严加管教绝对不是问题。但孔明对刘禅的培养却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表现,以至于后人评论蜀汉亡国责不在刘禅,罪在诸葛亮。昏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致命的灾难,当邓艾接收刘禅投降政权的时候,发现当时仅成都就有精兵近二十万,训练有素,粮草充足。
如果刘禅下令力战,邓艾区区数千伤兵残将根本就不是对手,可刘禅却被吓破了胆直接投降,刘备和诸葛亮呕心沥血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基业就这样拱手让人。这样的结局不禁让人唏嘘,也难怪有人质疑诸葛亮有篡权野心,故意培养一个废柴,待一统大业完成便可轻易取而代之,毕竟诸葛亮也不会想到自己竟然在54岁的时候累死五丈原。当然,这只是后人的无端猜测而已。
诸葛亮与刘婵剧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被尊为智慧化身的诸葛孔明,也并非完美之人,他也有不足之处,甚至是致命的弱点。对于这般历史人物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是非功过仍需客观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