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明代张居正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张居正一心为国对王朝有功,张居正死后为什么会被清算?张居正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纵观整个明代,不是昏君胡作非为,就是奸臣乱政。鲜有政吏清明,社会欣欣向荣的景象。倒是在明代后期,有十年时间,由于张居正的出现,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一度使国家扭转了颓废的局势,让大明王朝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但是为大明王朝做出巨大贡献的张居正,生前风光无限,死后万历否定了他一切荣耀和功勋并被抄家,落得个家破名裂的下场,如此悲剧实在让人费解。张居正到底做错了什么导致招人痛恨?根源又在哪里?我们从张居正的整个人生经历和他的才华政绩,以及带来的影响中来寻找答案。
张居正人才出众,被重臣欣赏,人生历练丰富,仕途顺遂。
普通人家出身的张居正,少年英才,在老家湖北荆州地区小有名气,被人称为“神童”。15岁中举人,以文才名声在外,当时的巡抚顾璘赞叹他为未来之"国器也",前途不可限量。23岁时高中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宦人生。
当时的内阁重臣徐阶相中张居正的才华和人品,把他当做重点栽培对象。张居正也积极表现和推销自己,他曾向嘉靖帝上奏《论时政疏》,针砭时弊,但没有回音。从此张居正认识到,“时政之弊,非强人智者不可易也”。
张居正在京期间经历了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四位有名的首辅,见识了宦海的沉浮和险恶,从四位首辅身上懂得了官场的立身哲学,变得圆滑通透,开始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等待时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嘉靖32年(1553年)张居正在徐阶的推荐下成为裕王朱载坖的侍读,对裕王的影响极大。朱载坖认为他“其才具不输周公、卧龙也”。朱载坖(隆庆帝)登基后,张居正倍受重用,被封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开始进入内阁参与朝政。
隆庆帝在位六年时间里,张居正慢慢地稳定了自己在朝堂中的地位,和万历生母李妃、司礼监大太监冯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他后来上位建功立业打下了人缘基础。到年幼的万历继位时,他已经官至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此时的张居正也被首辅高拱所看重,所以左右逢源,但他审时度势,对高拱只是敷衍,把李太后和冯宝作为真正的靠山。
不久高拱因主张撤销司礼监一事被张居正出卖,李太后在张居正和冯宝的撺掇下旨罢免了高拱,张居正成功上位,被任命为新的内阁首辅,由于皇帝年幼,张居正事实上是大明王朝的最高决策者。他感觉实现他的政治抱负的时候到了。
张居正任首辅后,十年改革成就辉煌,出现了“万历中兴”局面。
上任不久,张居正认为当务之急是改革吏治。随后他颁布"考成法",也就是将官员的职责和任务定期进行考核。查处了一大批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的官员,官场面貌焕然一新。考成法大大提高衙门办事效率,怠政和贪腐风气大为收敛。国家税收也得到了提高,万历初年的赋税每年要比隆庆时期多出两百多万两。
在财政上,万历八年(1580年),张居正下令在全国重新丈量土地,清查出两百余万顷瞒报的田地,增加了国库税收。推行"一条鞭法",田赋、徭役等项目全部可以折算为银两替代上交国库,简化了税制,财政收入大为提高,充盈了国库,改善了多年入不敷出的财政状况。另外张居正也十分重视节流。他多次上书劝谏万历皇帝带头行节俭之风。万历皇帝多次想维修宫殿、组织大型灯会等都被张居正制止,节省了大量的开销。
在军事上,张居正重用了许多有能力的将领,如戚继光、李成梁、李如松等,在军事上增加投入,引入了大批战马,增强了明军骑兵的战斗力;边境上筑建烽火台,加固工事等。对北方少数民族如蒙古、女真等恩威并施,保证了北方的安定。通过张居正十年的治理,大明王朝出现了中兴局面,老百姓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史载当时情况"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明神宗实录》)
万历皇帝亲政后,起动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后来还几十年不理朝政,大明王朝虽然再次颓废,但仍然可以维持。如果没有张居正给他积累的财富和军事上的成就,万历三大征是不可能胜利的,可能万历皇帝都没有开打的底气。如果没有张居正所取得的成就,万历皇帝几十年的懒政行为会使得大明王朝早就土崩瓦解了。所以说张居正延续了明代几十年的国运一点都不过分。
张居正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按理说大明代廷以及老百姓应该对他感恩戴德才对,然而不是这样,在他生前许多人甚至万历皇帝都不敢表现出来对他的不满,在他死后万历皇帝在群臣的建议下开始清算张居正,否定了他的功勋,查抄了他的家,儿子被迫自杀,大部分家人被流放。如此下场是张居正在世不会想到的,到底是他罪有应得还是被人暗算,以下主要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一是对少年万历皇帝要求过严,激起了逆反心理,对他心生怨恨。
张居正是万历的老师,年少的万历皇帝对张居正非常尊敬,为了培养一个合格的皇帝,张居正也是用心良苦。张居正经常教导万历皇帝要有治世之才干,要识人用人,亲贤能远小人,体恤民情,勤俭节约等。同时对万历非常严厉,全然不顾作为小孩的万历帝能不能理解,在封建王朝帝师中张居正的严苛是有名的,而且万历的母亲李太后也非常配合张居正,严重限制万历的自由。
史载:“帝擅出游,张居正告知太后,令跪之”(《明史》)
有时连正常的要求都被张居正横加干涉,至大声呵斥万历皇帝,这些都在万历皇帝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阴影,滋长了叛逆心理,心生怨恨,导致后来万历的报复行动。张居正做的所有一切没有私心,他希望国富民强,建不世之功。他没有觊觎皇权之意。殊不知他不懂得心理学,不懂得因势利导,导致了最后的人生悲剧。
二是改革触及了太多人利益,而他以强权压制,没有及时疏导,大部分人不理解,导致树敌太多。
对于明王朝来说,吏治清明,国库富足,军事力量强大,国防巩固,老百姓丰衣足食,这是统治者都愿意看到的局面。但是也牺牲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考成法对官员进行了限制,不能再无所事事混日子,而且非法收入也减少了,在嘉靖朝,明代官员腐败成风,突然的改变让大部分人不能接受,于是造成很多官员对张居正恨之入骨。
地方士绅的利益损失也是很多,瞒报土地现象在明代中叶已经非常普遍,士绅们通过瞒报土地避免交税,张居正丈量土地无疑使他们多了一项开支; 推行的一条鞭法,减少纳税名目和流程,一统纳税,让地方士绅和官员难以中饱私囊,利益损失也是巨大的。
张居正的这些改革都是在他的高压下强制推行的,大部分人没有他这样的眼光和抱负是自然的,他没有意识到大部分人的不理解会对他和他的事业造成障碍和伤害,而且他高高在上,没有把别人的不满当回事,所以从内心反对记恨他的人占绝大多数。
三是过于强势,专横跋扈,而且后来奢侈腐化,虽然功劳巨大,但其德行不能服众。
张居正在朝堂上特别放肆,几乎是一个人说了算,他可以对百官指责怒骂,甚至鞭笞,有时候连皇帝都看不过去。张居正曾说:“吾非相,乃摄也”,可见他有多狂妄。
史料记载“一事小不合,诟责随下,又敕其长加考察。给事中余懋学请行宽大,居正削其职。御史傅应祯继言之,下诏狱,杖戍。”(《明史》)
张居正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关系很好,凡是对张居正不服的人,不用张居正开口,冯宝就会指使东厂或西厂特务给以教训或除掉,而张居正总是默许,从不追究。到了张居正晚年,由于自我感觉功劳和权力巨大,滋生了侈靡享乐习气,自然也就有了贪污受贿的事。
据说他有一顶32人抬的轿子,里面应有尽有,一般官员8人大轿已经够豪华的了,可见张居正有多奢侈。吃饭时总是满桌子的山珍海味;后院妻妾成群,张居正要求各级官员从全国各地为他进贡补药,有野史记载张居正的死就是因为为了应付这些妻妾吃补药吃多了而死的。
当然这些说法不一定是真的,但说张居正奢侈之事肯定存在,只是有些夸大其词而已。万历查抄张居正家时,搜出的财产虽然超过他的正常收入,但不及严嵩、冯宝的十分之一,可见世人对他多少有些误会。
再一个就是张居正为了推行新政,在他父亲死时,没有回老家“丁忧” ,而是“夺情”继续为官,让那些所谓儒家正统的人认为他不配为人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万历五年,皇帝已经十五岁,完全可以亲政了,可张居正依旧把持朝政,让万历皇帝和朝臣大为不满,看不出张居正的公心何在。
基于这些原因,张居正死后被清算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也许万历了解张居正问题不大,但张居正的名噪一时,皇帝在老百姓心中位置已经不重要,如果不处理张居正,难以树立皇帝的威信。
处理了张居正,皇权回到了皇帝手中,表面上给大臣们敲响了警钟,重建了皇帝权威。但万历是不明智的,因为他损失了大明王朝的整体利益,因小失大。后来万历皇帝废除了张居正的一切改革措施,十年的改革成就很快消失殆尽,大明王朝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后人都说“明亡实亡于万历”是有道理的。
张居正的悲剧固然有他自己的原因,他过于自信和狂妄,他没有认识到,在皇权至上的大明王朝,他之所以能集大权于一身,并不是源于他超人的才干、威望和强势,根本原因在于当时万历年幼不能亲政,他才能有这样一展宏图的机会。没有皇帝的支持,他的一切努力不管是有利于社稷和黎民还是出于私心,都可以成为清算他的罪证。
不管怎么样,张居正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后来的影响,认为他是一代名相一点都不为过。
参考文献《明史》、《明神宗实录》、《明代那些事》